早上7:58:起床,睡到自然醒的感觉真好 8:30-12:00:改论文,把基础理论部分改好了 12:00-15:00:给博导写邮件 15:10-15:50:看书《语·路》 15:50-16:30:给朋友做一个英文调查报告 16:40-17:00:出门买菜 17:00-19:10:做饭、吃饭,看电影《卧虎藏龙》 19:10-20::30:对电影中玉娇龙为什么跳崖有些迷惑,看各种影评 20:30:打开电脑发现博导很快就回复邮件了,有些惭愧,刚表完决心就在那看电影,怎么对得起自己许下的承诺? 不过《卧虎藏龙》的确很好看啊,影片中的传统文化韵味就够人品味许久,还有精美的电影画面,精彩的打斗场景,怪不得得了那么多大奖,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富有内涵的影片,国产都市轻喜剧早就懒得看了,漫威的复联大片也就是看个热闹,看完就忘,唯独这种描写复杂人性的富有内涵的电影让人印象深刻,我现在还记得很多年前看的《霸王别姬》、《花样年华》和《乱世佳人》。很多文学作品都会过时,但是那些结合背景深刻反映人性的作品绝不会过时,反而会历久弥新,始终具有启发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始终受人追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尽是些在红尘中挣扎的男男女女,苍凉构成了他们情感和人生的基调。 有网友说《卧虎藏龙》中的三位主角:李慕白、俞秀莲和玉娇龙是每个人性里的三个对立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俞秀莲,隐忍克制,臣服于礼教的约束,爱意深藏心中却无法表达。我们每个人又希望成为李慕白,超凡脱俗,道家儒家完美结合的典范,一代大侠,在江湖中拥有至高地位和影响力;可我们每个人心中又有一个玉娇龙想要冲出桎梏,向往自由。说的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三种性格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只能说他们的某些特点与我们的想象有些相似。李慕白是武当山弟子,学的是道家淡泊名利的思想,追求的精神上的平静,俞秀莲经营镖局,自然要与江湖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她追求的是生活上的平静,虽然他们俩惺惺相惜,情投意合,但就是因为精神上达不到高度一致而没有在一起,就像李慕白去北京时他们俩交流就不一致,远没有达到那种心灵契合的状态。俞秀莲会是很好的俗世妻子,但对追求精神上更进一步的李慕白来说有点欠缺,当然,现实中也很少有这种人,既能够与丈夫在思想或高层次精神追求上心灵呼吁,又能够照顾好丈夫生活起居,家长里短大事小事。有人说,李慕白与玉娇龙之间是爱情,我不这样认为,顶多有些暧昧情愫,但不是爱情,应该是爱才和欣赏,李慕白一直想找一个徒弟,而有一天真的碰见了一个武功高强练的还是同样武功的人,她还有些心术不正,肯定忍不住想调教她以免走上歧途。而玉娇龙对李慕白是崇敬,玉娇龙十岁跟碧眼狐狸学武功,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江湖梦,而李慕白就是江湖中令人敬仰的大侠。至于她不愿意跟他回武当山学武功一是因为玉面狐狸给她灌输了太多武当山的负面信息,而是不想从一个围城再进入另一个围城。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玉娇龙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看着看着就明白了,她的父亲是军人,她在剧中强调自己是旗人,她的师父是练邪功的碧眼狐狸,在这种环境下她不可能成为一个规规矩矩的千金小姐,即使表面上是,但内心绝对受不了约束和规矩。所以她会在去新疆的路上为了一个梳子追强盗,一是不甘心,二是才高人胆大,三是内心向往外面的世界和自由,所以她会和强盗在一起,所以她敢去偷青冥剑,所以她逃婚,一切都是因为不安分的内心。思维决定行动,一个向往自由渴望摆脱约束的人是不可能安安分分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的。玉娇龙的悲剧在于她生错了时代或者投错了性别。如果她是一个男性,就不会这么压抑,她既可以接过青冥剑成为江湖中的老大,也可以接替父亲职位保家卫国,何须为了稳固地位成为联姻的牺牲品?在那个时代男人敢想敢做是担当,女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违背三从四德,即使是行走江湖的俞秀莲承受的礼义和道德约束也不比官宦千金的玉娇龙少。 《卧虎藏龙》的结尾,玉娇龙纵身从武当山崖跳下,投入茫茫云海,至于玉娇龙为什么会跳崖?网友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有两种看法我比较认同: 第一种:人从一出生,就开始面临两大压力,家庭和社会。玉娇龙在这两大压力下,一直以自己的桀傲不驯来反叛抗争,父母要她和她所不喜欢的人结婚,她却和强盗头子罗小虎相恋并在迎娶的路上逃跑了。代表着中国社会传统仁义道德的李慕白,看她良心未泯,是可教之材,而多次要收她为徒,而在玉娇龙心目中,这无疑又是一次精神束缚。然而影片到最后,李慕白已死,早已行走江湖的她,也不存在来自家庭的压力。在失去这两大压力下的叛逆——”与罗小虎去新疆“对她似乎也没有从前的那种吸引力了,曾让她心动的行走江湖的自由已不再可以让她不顾一切,无逆可叛的境地让她不知所措。自由只有在束缚管制下才显出它的意义,而绝对的自由也并不是玉娇龙这个被传统中国文化养大的年轻人所想要的。那么她到底想要些什么呢?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最后只有选择投身茫茫云海。这是一种迷茫一种困惑一种万念俱灰。 第二种:有人说她已经达到了李慕白追求的无为和空灵境界,跳崖不是自杀,而是到达一种新的境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相同,这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和体悟的地方,也是悲剧艺术的魅力。相比第二种看法我更赞同第一种,玉娇龙桀骜不驯,清高孤傲,与家庭决裂,独自闯江湖,然而江湖并不是自由之地,依然会有麻烦和规矩,“江湖梦”幻灭,从小教自己武功的师娘竟然要杀害自己,一直想收自己为徒却多次拒绝他的李慕白为了救自己被自己师娘杀害了,内心十分痛苦,经历过李慕白的点化和这么多的经历,她对罗小虎也没有当初那么深的情感了,和他去新疆不是拥抱自由反而成为了另一种约束,万念俱灰之下只身从高崖跃下。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种经历,当我站在崖顶时的确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我都控制着自己不敢在悬崖边站太久。 如果不是李安把电影拍的这么唯美,我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同情或赞美玉娇龙,放在现实中来看,她完全是叛逆少女嘛,不听父母老师的劝,任性妄为,给自己、家庭和朋友带来灾难,在经历种种打击之后一死了之,浪费一身才华不说,李慕白的牺牲也没有了意义。她没有和罗小虎在一起可以接受,当自己的心境更上一层楼之后的确没法过原来那种平凡安稳的小日子了,可我不能接受她跳崖自杀,我以为她会在武当山修炼心法。虽然她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可是我认为无论人处于哪个时代还是应该好好活着,首先适应那个时代,然后再慢慢实践自己的理想。所以,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正确的三观,否则能力再强也不能过好这一生,心术不正还可能危害社会,还不如做一个普通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