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江·中秋专辑/十分好月照人圆

 老鄧子 2019-09-30

    中秋的美好,诗人已经尽述,“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中秋的忧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彼时明月今时望,奈何明月诉离殇”,诗篇中也已描述。又是一年中秋时,今日本版特组中秋专辑,以飨读者。愿十分好月,照故乡,照他乡,照人圆。 

——编者

中秋竹筒饼

■钟小巧

  中秋节未到,月饼却到了。街面上,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月饼摆在了最显眼位置,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寻寻觅觅,却不见乡下竹筒饼。

  我心心念念的乡下竹筒饼。

  打电话给母亲,问今年中秋做竹筒饼吗?母亲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啊,儿女爱吃,儿女的儿女也爱吃,母亲哪能不做呢。如今,乡下很多家庭都不做竹筒饼了,买市面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月饼,漂亮又大方,如城市女孩。自家做,认为麻烦,还土到掉渣,“入不得厅堂”。

  可不知为什么,我偏偏爱吃土到掉渣的,市面上再贵再好的都激不起我的食欲,油滴滴,甜腻腻,咬一口,牙齿生疼。不像乡下竹筒饼,自家花生油,自家米,松而不散,油而不腻,甜而不呛,香喷喷的。咬一口,还想再咬一口,回味无穷,满嘴生香。油香,米香,芝麻香,纯纯的香,久久的香,香到自己的肚子里,香到别人的鼻子里。那个贫穷年代,我们乡下家家户户都做竹筒饼。用三分糯米七分粘米混合,炒熟,打成粉,放入花生仁、瓜条、芝麻、红糖等佐料,再倒入花生油揉搓,成团,塞进竹筒制作的模子,轧结实,敲出来,圆圆扁扁,高二三厘米,直径也二三厘米,一个一个,没有任何饰纹,朴实得就像村里姑娘,且表里一致,赤诚以对。敲出有一筛子了,便上蒸锅。母亲负责揉搓,姐姐负责敲打,哥哥负责上锅,我负责烧火,两岁的弟弟转来转去,这捣乱一下,那捣乱一下,结果被母亲用背带绑到背上了。父亲则跷起二郎腿,在厅堂吹烟喝茶,等吃。“蒸气满灶飘,香气满村跑。”出锅了,真正等到吃的,只有父亲,父亲为大,可吃一整个。而我们小孩子,馋虫都引出来了,也只能吃一点碎末。母亲连一点碎末都没吃。那些竹筒饼,都是走亲戚的礼物,而要走的亲戚,主要是母亲回娘家,除了她的母亲,还有伯呀叔呀,哥呀姐呀等等。所以母亲哪敢吃啊,这些竹筒饼,仅够走亲戚而已,很少有多余的。

  记得六岁那年中秋节,母亲特意做多了两个,是要加给外婆的,用不同颜色粗纸包好,藏在格箩(一种装礼品的竹篮子)最底部,被上面几筒(六个糕饼为一筒,用报纸封好,一家亲戚送一筒)压着。这个秘密却被我识破了,满脑子都是那两个竹筒饼,我便吵着母亲也要去外婆家。平常母亲只带弟弟去的,因路途遥远,要转两趟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母亲无法顾及我。一到外婆家,我就吵着饿了,外婆说炒鸡蛋米丝给我吃。我说不要,眼晴一直盯着格箩,看母亲把一筒一筒糕饼拿出来,拿出最后那两个时,我突然挪动了一下脚步,舔了舔嘴唇。站在一旁的外婆真懂我,拆开来递给我一个。我一口咬掉一大半,填满整个嘴巴,连腮帮都鼓鼓的。真香啊。至今想起,似乎还满口生香。母亲发现后想夺回,却被外婆挡住了。外婆说,让娃吃,长身体。而后摸着我的头,又说,等你长大了,也做给外婆吃。可我还没长大,外婆就走了。

  我长大了,也没学会做竹筒饼,至今都还没学会。母亲是我的依赖。母亲在,我便是世上最幸福的老小孩。母亲在,小时候的味道就在。母亲在,乡下传统的吃食就在。如这乡下的竹筒饼,不管如何被现代元素充斥,依然是我的最爱。

  今年中秋,我不能再以“忙”为借口了,我必须回到乡下娘家去,把做竹筒饼的全过程学会,母亲毕竟年迈了。

忆中秋月饼

■梁灵芝

  怀念那种月饼,透明的条形塑料袋装着,一摞八个手掌大小的。每个月饼被油浸透明的方纸包着,包装纸上印着暗红的桂影圆月。剥开纸端在手心,脆皮一层层随时要掉下了。馅是砂糖色的,里面冰糖、青的红的丝,还有啥就不知道了。

  月饼上市很早,差不多阴历七月过半都有了。农村夏季有歇暑挂锄走亲戚的习俗,走亲戚常拿些白糖、月饼和酒。来而不往非礼也,会过日子的就这样你提来我提去,也有讲究的年轻爹妈等客人走后撕开包装分给孩子吃,因为这鲜物不能久放,怕日子久了霉变,再拿去走亲友遭人说道。

  农村人家孩子多,一般不走亲友就不会太早买月饼。若提前给孩子们买嘴吃往往被婆婆背后戳脊梁骨骂败家的娘们儿。八月十五前夕,父亲上街总会买包月饼托街上遇到河对岸的熟人捎给外婆。自家吃的月饼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去供销社买,买早了怕没出息的孩子们眼馋惦记。买也只买斤把重的一包,爹妈一人半个,我们一人一个半,还得给西邻独居的李奶奶端碗菜送一个月饼。因为李奶奶照看过幼时的我们,人不管在啥时候都不能忘恩。饭后,我们坐在老枣树下斑驳的月光里吃月饼,小心拆开包装纸后一点一点地吃,唯恐那一层层的脆皮掉到地面,唯恐没吃出味道就没了。

  有一年的中秋节,父母在场里忙打稻谷,抽不出时间上街,傍晚赶到供销社时月饼已经卖空了。晚饭后母亲揉一坨撒白糖粒和芝麻的面团,揪一疙瘩一疙瘩的团圆擀成薄薄的一张张饼。一直擀了十几张放在桃秆葶的锅拍上,再点火一张张放进烧麦糠的圆铁锅里炕,母亲右手抡铲左手捏住饼子边缘旋转。炕好后双手捏出干饼放在案板上放凉。哥哥往灶里添麦糠,我和弟妹围着锅台看。屋子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我们吃在嘴里看着锅里。有甜的也有不加糖撒盐粒的咸干饼。甜的管当现吃,母亲会把咸的掰成小块放进密封口的大坛子里,这种又香又脆的饼管我们吃好几天。母亲说,没有月饼有干饼的中秋节也过得一样好。不过,我们没吃到月饼,父母的心里也遗憾像缺点啥。毕竟,一年只有一次月饼节。

  哥哥在襄阳上班后,那年临近八月十五时,他托回乡的同学给家里带了两盒月饼,一盒只有四个,有着漂亮花样的铁盒子包装,大个儿松软的。八月十五那晚,母亲给前头大伯家送了一盒。因为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外校读书,父母舍不得拆开享用。可等我们周末回去拆开后,月饼发霉变味了。白白浪费了好东西,母亲叹息了好久。乡下的父母谁不是,有好东西总给孩子们留着,留着留着就吃不成了。那发霉的松软月饼在我记忆里最甜,虽然我们都没吃到。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南下广东也十多年了。每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学校发家长送的月饼总有好几盒。自然全是广式的,各种水果的,豆沙系列的,莲蓉蛋黄的……精美大包装里套小包装,精雕细琢得似乎不是用来吃的。最吃不惯的是莲蓉蛋黄月饼,豆沙、水果系列的也似乎太甜太油腻了。那种掌心大的,脆皮一层层往下掉有着冰糖青红丝的月饼是我的最爱,可惜好多年没吃到了。一种思念的滋味漫至心头啊! 

    八声甘州·中秋抒怀

    ■晨风

  望篱前菊色溢清幽,已知又中秋。

  叹年华如梦,匆匆而过,几度沉浮。

  岭上枫红草瘦,徒怨水无休。

  昔日烟云散,旧梦谁收?

  不忍闲来回忆,惜轻霜染鬓,独个心揪。

  渐韶华老去,难把时光留。

  忆青春、扬鞭催马,摘青梅、送与那弯钩。

怜今日,知音未有,兀自凝愁。 

 故乡,你搭错车了

  ■赵敏

  乡下,母亲

  在电视屏幕上,反复摸着

  我居住的小区,直到

  把月亮摸成

  手上的一个老茧巴

  哪一年的中秋

  才有月光

  拉响天空

  沿着我的皱纹,乡愁的动车

  缓缓地进了心

  我

  就是那接站的孩子

  为了要剃父亲那样的平头

  在城里寻找乡下来的理发匠

  多浪费了一些时间

  竟然错过我那搭错车的

故乡

母亲 月饼 月亮

  ■雁城雪

  母亲

  只活了38岁

  一辈子只活了一半

  却把一辈子的爱

  提前给了我

  母爱,恩重如山

  让我以何为报

  母亲,你永远年轻

  而我逐年变老

  待我活到七八十岁

  偶然在某地相遇

  母亲

  能否认出苍老的儿子?

  母亲,我们很久没见你了

  你在那边还好吗?

  我只有搭上梦的列车

  才能在遥远的地方找到你

  我给你带来了一盒华美月饼

  你曾经吃过的

  你说,这是你吃过最好吃的月饼

你说这是咱家屋顶上

那轮十五的月亮 

  思念款待自己(外一章)

  ■赖杨刚

  今晚,再吝啬的人,都会用思念款待自己。

  我也是其中之一。在茶中忘记的,必定在酒中想起。茫然变得越来越美,像极了一片风景。为了抵达自己,我们选择更多的流浪。没有谁可以绕道而行!

  从此——

  故乡很近,我们却活得那么遥远。在月色深处,用寂寞问候自己,每一次都有桂花的安慰。那些问候的词语,有的蜻蜓,有的蝴蝶,有的萤火虫,一只接一只,飞出了乡愁的服务区。

山青。水绿。那里,所有的背影都必将成为故事。 

  故乡加上远方

  天上的月亮,一团圆。

  盘中的饼,一团圆。

  圆映着圆,圆衬着圆。孩子们,笑着的苹果脸,圆圆的甜蜜。

  看一眼月亮,咬一口月饼,团圆缺口的地方,如果,安放不下我的故乡,就安放远方,那是你的,也是我的——

  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如果,安放不下远方,那么就安放故乡,你的故乡,我的故乡,也有——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闲桂花落,南楼谁弄梅花笛?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其实,不管远方也好,故乡也罢,只要,用爱和梦,把远方故乡加在一起,就是我的家国了!它们好端端地在那里,从此,我们就再无牵挂。今夜,我们约好:一起把酒问青天,一起幸福。

辑:燕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