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艺斋说诗》五:诗词的“避熟就生”(3)

 有友abcd 2019-10-01

《品艺斋说诗》五:诗词的“避熟就生”(3)

《品艺斋说诗》五:诗词的“避熟就生”(3)

《品艺斋说诗》 说说诗词的“避熟就生”(3)

文|梦欣

诗是诗人取材于生活,体现生活和感悟生活的精神产物。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风雨沧桑,会遭遇各种挫折磨难,诗关注个体,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与未来,其聚焦处就有人性的光辉,有民众的苦乐,有社会的多彩面,有现实的拼搏声,有未来的梦幻图景。诗人如果努力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细小情节,用心灵或情感的放大镜,把它放大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题目或者内容,就会有避免雷同、避免互相重复、避免千人一面的陌生效果。比如,邯郸诗人栗泽甫的《菜市场见闻》捕捉的就是一个细小的情节:

菜叶捡来犹带泥,夫妻下岗一何凄。

但忧邻里传闲话,每每逢人说喂鸡。

这诗写的可以说是极小的琐事一桩,但诗题已先引人注意。菜市场的见闻,那种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的邋遢地方,如何能有诗意?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寻找到诗,这就有陌生感了吧。再读诗文,首两句平淡无奇,须是读完正待噗嗤一声笑出来时却不知怎么也笑不出声音之时,才感受到了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作者看似冷眼旁观,丝毫未露声色,却是用一支幽默之笔,把当代始有的下岗工人的艰难生活和忧馋畏讥心理表现得入木三分。诗人同情底层人民疾苦的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浸透于字里行间,读来心灵无不为之颤栗不已。这便是好诗。

再看上海彭璞一首《空巢老人除夕无眠》绝句,诗题已见当代特色。空巢老人,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外出打工潮席卷大半个中国之后方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而除夕无眠不关男女爱情而与空巢老人结体便有自家面目了:

世间谁识老人心,鱼肉金钱未动情。

彻夜无眠非守岁,欲听儿女叩门声。

一位留守“空巢”的老人,除夕夜食不甘味、眠无睡意、通宵达旦盼望着儿女儿媳回家的可怜情景,同样让人唏嘘不已。这也是题材贴近现实生活而避熟就生的好作品。

从这首诗来看,除了诗题的贴近现实而有了避熟的效果,就内容而说,还有正面不写写旁面的技巧。诗文写的是一位空巢老人,但涉及的是数以千万计的打工家庭。在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比这字面上没有提及的更多深层次的东西。打工者的艰难处境,诸如春运买车票之难,过年凑不足回家的路费,以及可能工钱被老板拖欠、或者年底赶货加班放假太迟等等,都有可能招致打工者除夕夜回不了家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打工者自己本身的问题。总之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隐藏着的问题,作者不从正面切入而从侧面迂回,这正是传统诗词尤其是七绝的一大特点。正如刘熙载所说的,“绝句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 诗概》)。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这诗就有深味、有余味。这位老人空等一夜而绝望伤悲,读者便可结合当今打工人的种种艰辛、种种苦难去深化作者没有说出的涵义。

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对现实中的某一个细小情节同时投去关注的眼光,不是每一位诗人都能从生活的浪花中观察到阳光的色彩,是以,越是贴近单个现实生活的诗,雷同者少,面目相似者少,阅读时的陌生感就容易凸显出来。

诗评家们常说,诗词应该离政治远一点,离生活近一点;离古典远一点,离现代近一点;离物欲远一点,离心灵近一点。还应该加上一条:离别人远一点,离个性近一点。

个性化,也当是避熟就生的一个途径。诗是本性之灵气、心潮之血液、意象之泉水的浑然流泻与喷发,是灵感喷涌的词语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是个人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是个人深思熟滤后的奇思妙想,是生活经验而凝聚的智慧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在灵感没有袭来之前,诗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来。因此,或许真正的诗从来都不是刻意要表现什么主题与思想,更不能事先按照一定的理念设定画面而加以表现。真正的诗,也许只是随着灵感的喷发而冒出来的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句子罢了。但无可否认,诗只有将翻腾的激情通过心灵的感悟和过滤,才能达成理性的高度。因此,将瞬间涌出的灵感纳入个性运行的轨道,使得每一首诗,都成为他生命整体的动态反映,成为他精神追求的组成部分。而他每一瞬间的情感迸发与人生感悟,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一个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设法保持创作瞬间的个性感受,也是区别他人、区别前我的有效途径。沿着这一途径,诗作的陌生感就会永不枯竭。

自号“书生霸王”的平民诗人赵缺,是“新国风”现实主义诗词的开创者,尽管其诗词作品并不被人看好,却是以贴近现实和彰显个性而独具一格。这种个人风格十分突出的平民诗词因其眼光向下和身处底层,大量创作的作品均有生活气息浓郁和题材新颖陌生的特色。举如,《于盗版书摊见淫书‘民工艳遇’,有褐衣者翻阅良久》:

久读街灯暗,津津且忘家。

奇文翻似水,小字乱如麻。

饱暖奔天下,风光隔海涯。

今宵疲惫后,得否梦桃花?

这种题材如此贴近现实生活和诗文内容如此浅白的律诗,独一无二,只有赵缺敢写和能写。下面这首《屡闻矿难而有感》亦然:

薄奠权浇酒一觞,迩来此事渐寻常。

欲争抚恤亲人闹,仍赴阴森工友忙。

客里谋生原有梦,田间困死更无偿。

拼将十亿平民血,赢得万夫奔小康。

原来中国改革总设计师所策划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美妙图景,是包含着以大量矿难为代价的惨象充当底色的。用“十亿平民血”造就万家大富豪,这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所愤慨不平的社会现实。这一层现实性与实质性折叠在一块的厚味,读来震撼人心。也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作的陌生感,来源于现实主义创作立场。作者主张“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作者说,“不能以真实生活为题材,我们就必然失去在真实社会中真实生活的读者。于是,我们只能在互相赞赏,互相推许中麻木地曲高和寡着。”

你想,如果我们当今的诗人都满足于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满足于“在互相赞赏,互相推许中麻木地曲高和寡着”,又如何能写出避熟就生的好作品来呢?

(未完待续)

《品艺斋说诗》五:诗词的“避熟就生”(3)

梦 欣(品艺斋郭业大)香港诗词学会顾问,知名诗词评论家,诗人。

作者/梦 欣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