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编辑:诗词天地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诗词君: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柳絮,但读完全诗,那又轻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们眼前飞舞,它是那样具体,那样鲜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一个精心编制的谜语。由于准确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谜底叫人一猜就着。于此可见诗人体察事物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刘阮妻》 唐·元稹 芙蓉脂肉绿云鬓, 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 不知何事忆人间? 诗词君:这首充满惆怅之情的诗,是将轻易抛弃的爱情比作失去的仙境来怀念,将贪恋世俗功名利禄当成眷念人间现实生活来追悔,诗中竭力描写了仙境之美好,“忆人间”之不可理解,有自觉可悲可叹,可惭可惜种种复杂感情在内,但,如果我们撇开诗人创作的动机,以及他在诗中的寄托,就诗论诗,则它在客观意义上,从反面说明了刘、阮热爱人间,热爱现实生活。仙境纵然使人着迷,还是抵不上人间现实生活的魅力。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唐·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诗词君: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窗前木芙蓉》 宋代·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诗词君: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词君: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和陈述古拒霜花》 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 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 看来却是最宜霜。 诗词君:作者感叹当时社会的腐败,当时的社会又有多少个人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了。像木莲花的纯净。 《菩萨蛮·木芙蓉》 宋·苏轼 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 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 绿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盏。 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诗词君: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唐代·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诗词君:诗人对木芙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高文先生道明了诗人的用意:“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住所轩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