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末三仁“忠”的结局:一个建宋国,一个创朝鲜,一个最悲催

 白乙笑谈馆 2019-10-01

自古以来,对于“忠”的演绎有多种版本,尤其是在王朝覆灭前,忠奸善恶,爱恨情仇,更是轮番上演,泾渭分明。譬如商朝,荒淫残暴的末世之君纣王登场,围绕在他身边的角色,既有推波助澜的奸臣,如“善谀好利”的费仲,“善毁谗”的恶来;也有欲力搀狂澜的忠臣,如微子、箕子、比干。

奸臣的嘴脸,可鄙可恨;忠臣的气节,可歌可泣。被孔子称为“殷末三仁”的微子、箕子、比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忠,或悲壮,或悲情,千古流芳。

微子、箕子、比干都是殷朝宗室,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大哥;比干是纣王的叔叔;箕子具体是纣王的什么亲戚史载语焉不详,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

殷末三仁都是纣王至亲,皆商朝重臣:箕子是丞相父师,比干是副丞相少师,微子是卿士。他们所忠的对象和所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作为纣王的长兄,微子见纣王最后几年轻慢神灵,耽于酒色,昏而殆政,多次劝告,纣王却充耳不闻,他甚至有欲死之心,后来他听从箕子、比干的劝说,为保住宗祀和商族血脉,决定远离。于是他与另一个弟弟仲衍带着家族的祭器及子姓家族离开了纣王,隐身到山东微山去了。

武王灭商后,微子才带着宗族祭器现身,向武王请降。“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微子选择的是顺从天道,向有道者臣服。深为感动的武王恢复了微子原有的爵位,不以降者待之。微子后来在受封地即商丘以东建立了宋国,史称宋微子。宋国立国750余年,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微子为保全宗族离去隐忍,他的忠是对宗族,不是对纣王和商王朝。他的忠是大忍之忠。

而比干的忠,是对商王朝,是为了保住商王朝。他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所以他对纣王的谏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死谏。纣王大概也对他这种不依不饶的劝谏极其厌烦,以致最后怒而杀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明知必死,也要劝谏,若没有非凡的勇气恐怕是做不到的。比干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用自己惨烈的死,演绎了什么是大勇之忠,所以他成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雄。周武王伐纣后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封比干之墓,其暮后被称为“天下第一墓”。

相比于微子的“大忍之忠”和比干的“大勇之忠”,箕子所选择的忠应算是最明智的,他既不逃跑,也不死谏,而是装疯、装傻。纵情声色、彻夜长饮的纣王忘记日期,问身边大臣也都不知道,就派人去问箕子,但箕子却对学生说,身为国君和大臣连日期都不知道,天下就要危险了;若独有我知道,那我就更危险。所以箕子只是让门人告诉来人,说自己喝多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日子。这是在装傻。至于装疯,他是“披发佯狂于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后来纣王发现他是装疯,就把他囚禁了起来。

箕子的装疯之所以也被称为“忠”,是因箕子曾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他为不彰显君之恶而选择不逃离,又知死谏无用,只好装疯。这显然是大智之忠,且他的忠为义,因而他的忠也是大义之忠。

箕子的忠还表现在不为新王朝效忠,也不愿说本王朝坏话。所以当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进入朝歌将箕子释放后,箕子并不向周表示臣服。箕子曾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商亡两年后,仰慕箕子的周武王专程拜访箕子请教治国之道,当问“殷商为何会灭亡”时,箕子却不作答,知失言的武王改口问:“怎样才能顺应天命治理国家?”箕子才开口,并将《洪范九畴》传授给周武王。

因见箕子不愿辅佐,周武王将朝鲜岛封给箕子,由其自行发展。箕子带了5000个殷商臣民,远赴古朝鲜,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在如今的辽东和朝鲜的北部,历41代君主,传国近九百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