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就问:同样是哺乳动物,为啥只有人的动脉容易硬化?

 明醫 2019-10-01

只是因为在两三百万年前丢了一个基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冠心病死亡的高危因素。据统计,在初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人群中,有15%可归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全球范围内,3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中就有1例根本死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这样一位剽悍的健康杀手,在选择“迫害”对象的时候却十分挑剔:十年前,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病理学教授Nissi Varki和他的同事就已经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可以不经诱导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并因此继发心梗,和人类亲缘关系极近、有相似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缺乏锻炼)的大猩猩却不会自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而且,与其他肉食性哺乳动物相比,只有人类才会出现因进食红肉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

看到这儿你一定想问:这是为什么!?

恭喜你,你和大牛Varkis提出了一样的问题。Varkis和他的同事经研究后得出结论:因为人类缺了一个叫CMAH的基因。

01

就是因为缺了个基因!

Varkis于7月2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研究详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从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和分子差异入手,发现人类缺少一种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常见的唾液酸分子:Neu5Gc(N-glycolylneuraminic acid)

其原因可追溯到古人类的在进化过程中一个叫做CMAH(cytidine monophosphate-N-acetylneuraminic acid hydroxylase)的基因发生了假基因化,丧失了原有的作用。

基于这一理论,研究团队制作了一批CMAH缺失小鼠,并将它们和无突变小鼠同时用不含唾液酸Neu5Gc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投喂12周,随后观察两组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结果发现,在同样以高脂高胆固醇喂养情况下,与正常同性别小鼠相比,CMAH缺失的雌鼠出现粥样斑块的风险高出0.88倍,CMAH缺失的雄鼠出现粥样斑块的风险高出0.45倍。

更厉害的是,这种饮食在没有显著影响两组小鼠体重和血脂的情况下对它们的糖代谢造成了不同影响。具体表现为CMAH缺失雄鼠较正常雄鼠空腹血糖上升、餐后胰岛素水平下降;CMAH缺失雌鼠较正常雌鼠餐后胰岛素水平下降、但不伴空腹血糖上升。

研究者在糖代谢上做了进一步探究,发现剔除高脂饮食因素后,CMAH缺失小鼠出现了糖耐量受损,而正常组并无变化。

02

没有CMAH,吃肉都得提心吊胆了

众所周知粥样硬化斑块和巨噬细胞是一对好基友,而巨噬细胞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又因为进食红肉被证实会增加人类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一风险并没有在其他哺乳类动物中观察到;再加上虽然CMAH缺失和正常组小鼠虽然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但CMAH组小鼠出现粥样斑块风险更高……

你一定又和大牛Varkis想到一起去了!

红肉中富含众多营养物质,但也富含我们今天研究中的主角:Neu5Gc。研究者分别用唾液酸Neu5Gc 高脂高胆固醇、唾液酸Neu5Ac 高脂高胆固醇和单纯高脂高胆固醇方案投喂CMAH缺失和正常小鼠。

研究发现,吃唾液酸Neu5Gc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CMAH缺失小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较风险至少是其他两组的2.4倍,但是这一风险增加不能用血糖以及血脂变化解释。

动物模型的成功预示着真相正在浮出水面:粥样斑块在人类中的出现不仅与传统概念中血糖升高和血脂异常相关,与非人体成分Neu5Gc入侵引发免疫应答和慢性炎症也有密切关联!来不及解释了,看下面的图吧!

图1:Neu5Gc缺失会通过血糖、血脂异常、巨噬细胞过度激活、免疫细胞反应增强、慢性炎症等一系列机制共同参与粥样斑块形成

03

生命不息,探求不止

好玩儿的是,CMAH基因缺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增加粥样斑块发生风险,还和人类生育能力下降和长距离迁徙能力增加有关。接下来,Varkis团队会用与人类关系更近的CMAH缺失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究Neu5Gc与粥样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但我们就要从现在不吃红肉了吗?我觉得不行!

咱们还是从少喝含糖饮料开始,减少其他危险因素。

Keep eating and carry on!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一条锦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