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竹香书屋 2019-10-01


屈原《离骚》有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此类诗词者,有心人也。语言朴实,无华丽斧凿,以悲悯心写平常事,意图唤起统治阶级对民间疾苦的注意。这样的作者,堪称伟大,当为后世文人楷模。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中有画:一叶捕鱼船,在风浪中飘摇起伏,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可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美味,并不关心捕鱼者的艰辛和危险。作者范仲淹,也是个苦命人。

两岁丧父,其母贫苦无依,只得抱着他改嫁朱氏。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官后迎母归养,也算老天有眼。

虽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仍然政绩卓著成就突出。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首《江上渔者》表达了他对贫苦大众的深深同情。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苦辛吟

(唐)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诗人生活在社会下层,对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矛盾有深刻体会。耕者无食织者无衣,而统治阶级生活奢靡千金买笑,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二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说尽农民终年辛勤劳作却遭受剥削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这首诗以养蚕妇女的口吻,反应底层人民的命运。没钱用胭脂水粉反而饿得面黄肌瘦,哪知道人世间还有荣华富贵。都说我年复一年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粗布衣服呢?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宋代的养蚕妇女,跟后世唐代的妇女没有区别,都是过的苦日子。“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蚕妇

(唐)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百花盛开季节,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养蚕,一刻不得闲多么辛苦。假若让村姑也不劳动了去赏花游玩,富贵之家的太太小姐们可都要冻死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这是事实。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自家的屋上却没一片瓦。十指连泥也没沾一点的人,却住着铺满瓦片的大房子。这也是揭露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一个终日劳作节衣缩食的老者形象浮现眼前,明明穿着单衣冻得要死,却害怕天气暖和导致炭价降低,宁肯再冷些再冷些。这是多么矛盾,又是多么艰难。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许州西湖

(宋)苏轼

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

来従古城角,夜半传新响。

使君欲春游,浚沼役千掌。

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

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

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

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

醉客卧道傍,扶起尚偃仰。

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

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

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

嘉佑五年春,作者由湖北江陵赴汴京途中经许州,见太守宋莒公为了游玩,动用民夫挖通西湖。堤上满是铁锹和畚箕,民夫们像蚂蚁一般来来往往搬运泥土。

游人聚集湖边,三三两两提着酒壶喝醉了就睡倒路边,扶都扶不起来。湖中亭台宏伟华丽,可贵之处还在于能让普通民众游玩。整个场面展现出盛世繁华。

然而作者一路醒来,颍川一带却是连年灾荒,乡村满目荒凉。只怕城里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不知道田间疾苦。作者有感而发,引发有识之士深深思考。

底层艰辛,古诗词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都城长安逃亡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出于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白居易作名篇《长恨歌》。

而《石壕吏》中则讲诉了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其中三男两战死老妇急应役的惨痛离别,才是真正的无辜受难。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石壕吏》的背景都是安史之乱。

然而后人却多数同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无人看见天下百姓的疾苦。袁枚于清乾隆十七年赴陕西任职途中,缅怀历史,将两大名篇互为对比,暗示石壕村里别是由长生殿上人造成,帝妃之痛远远不如底层劳动人民值得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