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远足客 2019-10-01

我们的世界是由随机组成的吗?这些随机有迹可循吗?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吴金闪老师做客明白直播间,为我们详细解读「上帝掷骰子吗」背后的奥秘。


大约50年前的一天,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E.N.Lorenz)将一组数据输入某个气象函数,把结果写下来后,他去喝了杯咖啡,回来又将某一变量增加0.3,再次输入。

此时,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变量增加之后的结果与先前的结果大不一样。

当然,小小的误差引起巨大的变化,这并不是神奇的现象。但是,随着函数的运行,误差并非越来越大,而是时大时小,根本无法预测。

这让洛伦兹意识到,初期值的小小改变,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后果,一个变数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1963年,洛伦茨发表论文《决定性的非周期流》,分析了这个效应。他后来总结道:

「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

此时洛伦茨使用的还是海鸥扇动翅膀的比喻,之后它被一个更诗意的名字——「蝴蝶效应」所取代

洛伦兹发现了「蝴蝶效应」,这让他成为了数学家。

「蝴蝶效应」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随机的变化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吗?

在明白知识圈第一季的直播中,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的吴金闪老师用数学的方式,与学友们探讨了这种随机性,解释了这种随机性发生的原因。

在直播一开始,吴金闪老师就讲了掷硬币的例子。

很显然,掷硬币是一个随机事件,然而这种随机性却有两种解释,一是内禀随机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掷硬币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具有天然的随机性。

而另一种则是由于我们能力限制所带来的随机性。硬币一旦抛掷,它在降落过程中所受的环境影响是随时变化的,我们很难把它每个时间的状态,并用一个确定的函数描述出来,于是我们把这种未知叫作「随机」。

但如果我们可以把掷硬币的过程用函数表达呢?

如果我们可以发明一个函数,使得每输入一个值,会得到一个相对应的硬币正反面。这个时候,掷硬币的系统变成了完全确定的系统。

这样一个完全稳定的系统是否还会出现随机现象?

这个时候,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摇头。但是吴金闪老师却说,这也是有可能的。

这并不是一种矛盾,这里的随机与之前毫无理由的简单随机不同,是由于系统对初始值误差的反应所产生的随机。

通俗来讲,虽然在完全稳定性系统当中,输入A必然会获得B,但是由于生活中不可预料的误差,我们通常第二次都会输入A’(相似量),而不是真正的A,所以获得的结果就会变成C或是D。

这种误差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操作和测量如何精确,得到的永远只可能是相似值。

从A到B的过程是必然的,然而从A到C或D就是随机的结果,「蝴蝶效应」面对的就是这种随机性。

洛伦兹引子的二维向空间图很像一只蝴蝶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们能确定误差值,我们不就还可以算出最终的结果吗?

比如说,我们得知某事件的函数是一个线性函数,即Y=5X,第一次我们输入X=2,则Y=10。第二次输入时,即使我们的输入有误差,比如说输入了X=2.1,Y=10.5,我们依然会得知,误差有五倍,我们可以尝试去掉这五倍的误差,得到相对更加准确的值。

但是在非线性的情况中,例如Y=X(1-X),我们就不能完全确定误差了,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完全随机的情况,误差有时会无限扩大,有时却会变得很小很小。吴金闪老师把这种系统叫作「不稳定系统」,而类似于线性关系的系统就叫稳定系统。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无法总结出规律,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函数,将其变成一个完全确定性系统,例如行星移动、陨石轨迹。即使我们明确知道其中的秩序,却无法得知最后准确的结果。

这会给人类带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人类或许永远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又不得不说,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交织,赋予了人生独到的美感。倘若人生是已知的,那未免太无趣;如果世界全部都是未知,又太过于野蛮。正如美国化学家霍夫曼说:
「让我们有美学体会的不是秩序或者非秩序的某一方面,美是产生于秩序和非秩序以及简单和复杂间的紧张关系。」

这也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广为流传的原因。

吴金闪老师对此也提到:

「我说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数学让我们身处于一个已知与未知的双重世界,给予了我们理解这种美感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