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翩翩 开场:《胡笳 念》 李斯出场:《悲剧英雄》 张良出场:《崇明岛》 张良&黄石公相遇:《 天下:英雄主题》 传授兵书:《一代宗师》 张良习兵书:《传奇》 李斯人生高峰:《雁落 逸》 李斯结局:《残月》 文末点题诗:《寒山 寻》 结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战国末年,韩国和楚国走出来两个男人。 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盖世之才,都辅佐雄主,开盛世、建大统。非常巧合的,上天给过他们同样的选择题。而这两个人,因为各自所怀的“志向”不同,而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从而导致了两个王朝的风云突变,政权更替。 天下的兴与衰,个人的荣与辱,都在这两个男人的抉择方寸之间,瞬息万变。 『从其志』 A. 李斯 楚国郡中,一间政府的厕所里,站着一个男人。 他叫李斯。 他是楚国政府的一个小小公务员。他正在看厕所中,看一只食不洁,数惊恐的老鼠, 他又想起了粮仓里那只饱足、安逸的老鼠, 都是老鼠, 厕中的老鼠惊恐,肮脏; 而粮仓里的老鼠却养尊处优,酒足饭饱。 电光火石般、他忽有所悟: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有没有出息,全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 被此点拨后,他发出了人生的第一叹: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 (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穷贱) 李斯要改变这一切! 他要去卑贱,求高贵;去穷困,寻富裕。 从此,如同火光之于飞蛾,李斯有了一生的追逐、枷锁。 两个字:富贵。 B.张良 下邳,一座小桥上,月华如水。 一位年轻公子,正赴一场高手之间的“约会”。 只见他月下行路,一身奇气。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谁曾想,这位从容步游的年轻公子,竟是全国正在通缉的逃犯。 他叫张良。 张良本是韩国五世宰相家的公子,是一名贵族子弟。 乱世无常。韩国突然亡国了。 亡国,是个什么概念? 有多少人会真的为国报仇? 就是张良。 但这个20岁年轻人,却做不到无动于衷,他自觉韩国对自己世代有恩。 他发誓要灭秦,为韩国报仇。 他散尽家财,弟弟死了,只是薄葬,省下所有的钱,全用来寻刺客、养杀手、造武器。 很快,中国史上一次惊天动地的谋刺行动开始了。 在博浪沙,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 巨型铁锤飞出,一锤击中马车车轮,秦军震乱。 要知道, 《刺客列传》中的那几位著名中国刺客,刺杀的不过是韩相吴王之流, 而身为一介布衣的张良,要刺杀的,可是秦始皇 ——当时全天下的皇帝,人类以兹闻名世界的统治者。 此时的张良,带着少年刚锐之气,一出场,就有使命在身。 也是两个字:灭秦。 『拜名师』 A.李斯&荀子 所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在政府厕所中顿悟的李斯,开始了他的“富贵自求”之路。 他明白,要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自己。 奇迹不是从天而降的。 奇迹,是当你准备好时,恰好有上好的机会路过,被你一把抓住。 于是他辞掉工作,去找老师,学习技能,武装自己。 那是在战国时代末期,时代压力之下,百家争鸣,名师辈出。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有两位著名“教授”: 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荀子。 而李斯,则选择了“荀子”做老师,专门学习“帝王之术”(帮助别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办法)。 荀子相对于孔子孟子,仕途更成功一些, 荀子在齐国做“祭酒”(相当于中科院院长)。 他写的《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今人所熟知。 荀子外观来看是儒家,但内核并非如此。 他受了黄老学说的影响。 但在关键的一点上,荀子与孔孟、黄老有重大的分歧 ——有没有“上天”? 孔子常说:知天命、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天之道”。
荀子偏向于效益论,评价事情的好坏,偏重看结果,忽略动机。 会不会因为些许的“浩然之气”而冲淡命运的咒诅呢? 时代来讲,必须李斯这样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用“帝王之术”,结束“逐鹿中原”的战乱,成霸业、建一统。 李斯真正的“凶”,在“拜师”的倾向上,就埋下了种子。 B.张良&黄石公 而刚行刺完秦始皇的张良,正在下邳“从容步游”。 一位穿着很简陋、像下层平民的老头,来到了张良所在的地方。 “至良所”——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邂逅。而是有意而来。 老父将鞋子丢下桥,对张良喊: “孺子,下取履!”(小子,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愕然,欲殴之(想揍他);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老父又说:履我!(给我穿上)。 张良又强忍,为什么? 这是老父点化张良的第一课:忍
只见老父穿上后,笑而去(笑着离开)。 此时张良的反应是:良 大 惊! 高手过招,不需要低层次的长篇大论。 几个眼神和动作,就能够高低立判,彼此莫逆于心。 果然,老父大笑之后,张良立刻知道这非等闲之辈,惊愕当场,目送老父离开又回来。 老父回来后,说:孺子可教矣! 然后约见张良于桥上。 张良前两次,早早赶去,但都比老父晚了一步。 第三次张良干脆“夜未半”即往(头一天晚上半夜之前就到了), 这是老父点化张良的第二课:时机 就是这一条,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妙用: 刘邦取得天下,有一个关键点:刘邦先入关中。 其实,真正灭亡秦朝的,是项羽。 刘邦趁项羽在巨鹿与秦军决战时,从武关侧门偷偷溜了进去,武关没有守卫吗? 有,张良让刘邦贿赂守军头目,双方说好第二天入关。 但即使说好了,唯恐有变,张良令刘邦不要等到第二天,直接当夜攻打武关,秦军毫无预备,刘邦出奇而制胜,顺利入关。 任何的战场中,都要把握住“绝对的先机”,你早,对方可能比你更早。 只有绝对的早,才有可能出奇,而制胜。 这就是老父送给张良的 第二课。 此时的张良, 然后,老父交给你张良一部兵书:《太公兵法》。 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又交代说:十三年孺子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后来,十三年后,真就跟刘邦路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一块黄石头。 黄石公,在司马迁笔下,像是隐者,像是天使,像是先知。 张良弟死不葬、舍财求刺客,走上不归路,不为自己,全为“灭秦”。 『开霸业』 A.李斯&秦始皇 李斯从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选择了去秦国。 他要帮助秦国,来对付其他的诸侯国,包括,他的母国——楚国。 “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这些就是他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志向。 这时候的李斯,依然是值得原谅的。 因为毕竟,我们不知道李斯在贫贱寒微时,曾经经历过什么。 这个世界对于男人来说,一直都是残酷的战场。要么为刀俎、要么为鱼肉。 李斯是一个高水平男人,他能忍耐、善于洞穿人性、又懂得把握时机。 他遇见了吕不韦,又被吕不韦推荐给了秦王。 他说了一句话,就迅速抓住了秦王赢政的注意。 诸侯国君多昏庸,此时平天下,是千年不遇的机会, 李斯太聪明了,他知道赢政想要的是什么。 他出六国离间计,贿赂各国名臣计,还劝赢政先灭了韩国(张良的韩国)。 这些计策,招招有效。 于是李斯被秦始皇重用,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即使后来赢政下逐客令,李斯依然牢牢抓住赢政心理,一篇《谏逐客令》就扭转乾坤。 李斯成为了一代霸主身边的丞相。
而秦始皇一辈子的功与过,都与李斯密不可分。 B.张良&刘邦 而拿到《太公兵法》后的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 十年后,天下大乱,张良遇见了刘邦,以《太公兵法》进谏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采纳,因此张良选择刘邦来辅佐,成为了“王者师”。
纵观这些计谋,条条都是神来之笔, 真正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真正是“弹指之间,倾动天下,建立不世之功”。 张良帮助刘邦舍未逐本,四海归心,结束乱世,又建议迁都“进可攻退可守”的长安。 这一画龙点睛的建议,让西汉此后将近两百年都存活了下来。 『居盛功』 ![]() 李斯是一个『聪明到顶』的男人,张良是一个『智慧到顶』的男人。 张良了悟天道与人道,懂得何时潜龙勿用,懂得何时“或跃在渊”,懂得“飞龙在天”的下一步就是“亢龙有悔”。 此时的张良,已经从当年那个博浪沙刺杀秦王的生猛少年,成长为智慧的“帝者师”,已经从“为国报仇”,走向了“为天下苍生”,他心中何时恋过名利富贵,张良一等使命完成,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秦始皇喜欢李斯至极。 李斯的儿子娶得都是秦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公子。 但要他下车,他怎么舍得?古往今来有几人能不为权利熏心? 子曰,君子三戒: 『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得,就是已经得到的,“戒得”就是“戒贪”。 是,富贵得到了,但不够,还要保住。 李斯,为保富贵,伸出了手中那把屠刀,开始挥向别人、自己,甚至江山黎民。 『保太子』 秦始皇和刘邦,都分别走向了人生的晚年。 刘邦想废太子,换成宠妃戚夫人的儿子。 吕后请张良出手,已经远离朝堂的张良,为太子请来“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四个世外高人,天下读书人的偶像。 刘邦以前邀请他们但被拒绝了。 这一次张良出面,商山四皓出山了。 刘邦一看,知道太子羽翼已丰,换立之事已不可能。 张良又一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保住了太子, 吕后得以临朝称制十六年,为“文景之治”奠定盛世基础。 而秦始皇病危之际,下旨召回长子扶苏。 诏书还没发,秦始皇就在沙丘驾崩了。 他做了两件事: 一,隐瞒秦始皇的死讯,连“准太子”扶苏也不通知。 于是来找李斯。 赵高精明,看透了李斯是个贪恋富贵的货色,只用“若扶苏即位,你的仕途不保”就把李斯给震慑了。李斯拟假诏,令扶苏自杀。于是“准太子”扶苏,真的就死了。
李斯,亲手,将大秦江山交给了“愚蠢残暴”的胡亥 短短三年,大秦就灭亡了。 『人间烟火』 A.李斯 胡亥上位后,将公子十二人戮死于咸阳闹市, 十位公主被肢解而死,杀大臣,没收财物,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暴政之下,必有反叛,胡亥怪罪下来。 李斯呢? 李斯恐惧,重爵禄(看中爵位棒禄),乃阿(阿诀)二世意。 说:因为不够严苛,才会有人敢反叛。 劝胡亥“变本加厉”。 置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顾。 咸阳城内,死尸成堆。从此,秦朝再无回头机会。 然而,李斯的富贵终究还是保不住了。 他没料到,刚与赵高合谋政变不久,就被赵高诬陷,李斯入狱。 其实,赵高,何曾瞧得起过李斯? 被魔鬼利用,用完,就会被魔鬼吞噬。 李斯,这个曾经在帝国权利的顶点,执掌国政的一代丞相,被腰斩于咸阳市。 株连三族。 行刑那日,李斯看着一起赴死的儿子,说了一句话,令人感慨:
——江湖不似我来时,我已不似来时我。 再 也, 回 不 去 了...... B.张良 而张良的生命中,也有温情的一幕。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结局各不相同: 韩信身死未央宫,萧何曾被下狱,刘邦的骄兵悍将 好下场的寥寥无几。 只有张良,和旷世雄主共事,从不曾被侮辱,一辈子君臣之间云淡风轻。 吕后时期,对张良更加感恩戴德。
他好像,爱的从来不是自己,保的也从来不是自己, 他先是韩国,后是天下。而对自己,最平常心。 近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一回头,就能看到他: 不改少年之心,银鞍白马,谈笑倾危天下 『结语』 李斯和张良,都是千秋雄主身边的极品男人。 他们都能洞穿人性,能忍耐,能把握时机。 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都曾站在帝国权利之顶。 然而 李斯开了秦朝,杀了太子,又灭了秦朝。 张良开了汉朝,保了太子,又巩固了盛世。 李斯的富贵如昙花一现,被夷灭了三族。 张良结局圆满,神奇的保住了尊严,即使是天子之威,对他也得敬畏三分。 千秋万代敬仰。名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为什么?不是因为李斯是法家,而张良是道家。 而是因为,他们的初心不同。 李斯是为了富贵,不要做厕中的老鼠,而要做粮仓里的老鼠。
求富贵没错,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孔子从未说过:富贵如浮云。 孔子说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求富贵没错,顶多格局大不了。 但李斯的咒诅来自于,他的根是歪的, 他为了富贵、为了权力没有底线,不择手段。 还记得荀子的另一个学生:韩非子吗? 当年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干,就把韩非害死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人如果能谋不义之财,贪一己之私,就可能会害别人,若日后位居高位,就极有可能会犯上、会弑君、会卖国。 一个人,当地位越高,社会责任就会越大,个人德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越大,或造福一方,或祸国殃民! 而李斯,曾以为自己变成了粮仓里的老鼠,可他这一生,何时逃离过楚国郡中的那间厕所? 环境,原是在心里。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的。 相传,从赤松子游历,在江湖上时隐时现。 太平原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痴人贪禄刀上死,直上林泉隐姓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