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两人:一个叫张良,一个叫李斯。

 e城邦 2019-10-02

♬ 作者:翩翩

♬ 主播:翩翩
配乐:

开场:《胡笳 念》

李斯出场:《悲剧英雄》

张良出场:《崇明岛》

张良&黄石公相遇:《 天下:英雄主题》

传授兵书:《一代宗师》 

张良习兵书:《传奇》

李斯人生高峰:《雁落 逸》 

李斯结局:《残月》

文末点题诗:《寒山 寻》 

结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战国末年,韩国和楚国走出来两个男人。

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盖世之才,都辅佐雄主,开盛世、建大统。非常巧合的,上天给过他们同样的选择题。而这两个人,因为各自所怀的“志向”不同,而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从而导致了两个王朝的风云突变,政权更替。

天下的兴与衰,个人的荣与辱,都在这两个男人的抉择方寸之间,瞬息万变。


『从其志』

A. 李斯

楚国郡中,一间政府的厕所里,站着一个男人。

 他叫李斯

他是楚国政府的一个小小公务员。他正在看厕所中,看一只食不洁,数惊恐的老鼠,

他又想起了粮仓里那只饱足、安逸的老鼠,

都是老鼠,

厕中的老鼠惊恐,肮脏

而粮仓里的老鼠却养尊处优,酒足饭饱。

电光火石般、他忽有所悟: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有没有出息,全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

被此点拨后,他发出了人生的第一叹: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

(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穷贱)

李斯要改变这一切!

他要去卑贱,求高贵;去穷困,寻富裕。

从此,如同火光之于飞蛾,李斯有了一生的追逐、枷锁。

两个字:富贵。

B.张良

下邳,一座小桥上,月华如水。

一位年轻公子,正赴一场高手之间的“约会”

只见他月下行路,一身奇气。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谁曾想,这位从容步游的年轻公子,竟是全国正在通缉的逃犯

 他叫张良。

张良本是韩国五世宰相家的公子,是一名贵族子弟。

乱世无常。韩国突然亡国了。

亡国,是个什么概念?

无非是“鹿独戎马之间“,求得一安身之所,保住自身性命而已。

有多少人会真的为国报仇?

又有多少人敢于以匹夫之力,去撼动一个强大的王朝?
然而,韩国的几百万人口里,真就走出来这么一个人,

就是张良。

其实,张良家财产并未被秦国没收,他本可以富足几世。

但这个20岁年轻人,却做不到无动于衷,他自觉韩国对自己世代有恩。

他发誓要灭秦,为韩国报仇。

他散尽家财,弟弟死了,只是薄葬,省下所有的钱,全用来寻刺客、养杀手、造武器。

很快,中国史上一次惊天动地的谋刺行动开始了。

在博浪沙,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

巨型铁锤飞出,一锤击中马车车轮,秦军震乱。

秦始皇惊惧暴怒之下,下令全国通缉追杀主使。

要知道,

《刺客列传》中的那几位著名中国刺客,刺杀的不过是韩相吴王之流,

而身为一介布衣的张良,要刺杀的,可是秦始皇

——当时全天下的皇帝,人类以兹闻名世界的统治者。

此时的张良,带着少年刚锐之气,一出场,就有使命在身。

也是两个字:灭秦。

『拜名师』


A.李斯&荀子

所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在政府厕所中顿悟的李斯,开始了他的“富贵自求”之路。

他明白,要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自己。

奇迹不是从天而降的。

奇迹,是当你准备好时,恰好有上好的机会路过,被你一把抓住。

于是他辞掉工作,去找老师,学习技能,武装自己。

那是在战国时代末期,时代压力之下,百家争鸣,名师辈出。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有两位著名“教授”:

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荀子。

而李斯,则选择了“荀子”做老师,专门学习“帝王之术”(帮助别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办法)。

荀子相对于孔子孟子,仕途更成功一些,

荀子在齐国做“祭酒”(相当于中科院院长)。

他写的《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今人所熟知。

荀子外观来看是儒家,但内核并非如此。

他受了黄老学说的影响。

但在关键的一点上,荀子与孔孟、黄老有重大的分歧

——有没有“上天”?

孔子常说:知天命、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天之道”。

孔孟的“天”和老子的“道”,都是指的《尚书》和《诗经》中的“上帝”

而荀子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他的“天之道”,指的是“人之道”

荀子偏向于效益论,评价事情的好坏,偏重看结果,忽略动机。

他这辈子教出来两个著名的学生:
一个是秦朝丞相——李斯;一个是法家代表——韩非子。
而这两位,都曾建立卓越的功勋,最后却又死于非命。
试想,如果当时,李斯拜的老师是孟子呢?

会不会因为些许的“浩然之气”而冲淡命运的咒诅呢?

但,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

时代来讲,必须李斯这样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用“帝王之术”,结束“逐鹿中原”的战乱,成霸业、建一统。

从个人来讲,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李斯真正的“凶”,在“拜师”的倾向上,就埋下了种子。

B.张良&黄石公

而刚行刺完秦始皇的张良,正在下邳“从容步游”。

此时,张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出现了。
史记中说: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一位穿着很简陋、像下层平民的老头,来到了张良所在的地方。

“至良所”——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邂逅。而是有意而来。

老父将鞋子丢下桥,对张良喊:

“孺子,下取履!”(小子,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愕然,欲殴之(想揍他);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老父又说:履我!(给我穿上)。

张良又强忍,为什么?

因为“良业为取履”(已经给他把鞋子取上来了),
要么不忍,要么就一忍到底。

这是老父点化张良的第一课:

此时,怀着国仇家恨的张良,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刺杀秦始皇未遂。这是“小勇”;

因为他的匹夫之力还不够,要成大事,必须要忍,要积蓄力量,要练就“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境界。

只见老父穿上后,笑而去(笑着离开)。

此时张良的反应是:良 大 惊!

高手过招,不需要低层次的长篇大论。

几个眼神和动作,就能够高低立判,彼此莫逆于心。

果然,老父大笑之后,张良立刻知道这非等闲之辈,惊愕当场,目送老父离开又回来。

老父回来后,说:孺子可教矣!

然后约见张良于桥上。

张良前两次,早早赶去,但都比老父晚了一步。

第三次张良干脆“夜未半”即往(头一天晚上半夜之前就到了),

老父喜,说:「当如是」

这是老父点化张良的第二课:时机

就是这一条,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妙用:

刘邦取得天下,有一个关键点:刘邦先入关中

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其实,真正灭亡秦朝的,是项羽。

刘邦趁项羽在巨鹿与秦军决战时,从武关侧门偷偷溜了进去,武关没有守卫吗?

有,张良让刘邦贿赂守军头目,双方说好第二天入关。

但即使说好了,唯恐有变,张良令刘邦不要等到第二天,直接当夜攻打武关,秦军毫无预备,刘邦出奇而制胜,顺利入关。

任何的战场中,都要把握住“绝对的先机”,你早,对方可能比你更早。

只有绝对的早,才有可能出奇,而制胜。

这就是老父送给张良的 第二课。

此时的张良,

明白了“忍”和“先”的道理。学到了“时”和“变”的学问。

然后,老父交给你张良一部兵书:《太公兵法》

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又交代说:十三年孺子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后来,十三年后,真就跟刘邦路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一块黄石头。

这位无名无姓的老父,就被称作“黄石公”

黄石公,在司马迁笔下,像是隐者,像是天使,像是先知。

他不是张良寻求来的,而是天意。

张良弟死不葬、舍财求刺客,走上不归路,不为自己,全为“灭秦”。
而他的志向暗合了当时的天道人心,上天必然要出手,兴起人来帮助他,预备他。

『开霸业』

A.李斯&秦始皇

李斯从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选择了去秦国。

他要帮助秦国,来对付其他的诸侯国,包括,他的母国——楚国。

李斯,没有任何的不安和惋惜。

“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要的是名、利、荣华富贵。

这些就是他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志向。

这时候的李斯,依然是值得原谅的。

因为毕竟,我们不知道李斯在贫贱寒微时,曾经经历过什么。

这个世界对于男人来说,一直都是残酷的战场。要么为刀俎、要么为鱼肉。

李斯是一个高水平男人,他能忍耐、善于洞穿人性、又懂得把握时机。

他遇见了吕不韦,又被吕不韦推荐给了秦王。

他说了一句话,就迅速抓住了秦王赢政的注意。

李斯说:现在是万世之一时。

诸侯国君多昏庸,此时平天下,是千年不遇的机会,

等其他诸侯国有明君诞生的时候,就晚了。

李斯太聪明了,他知道赢政想要的是什么。

他出六国离间计,贿赂各国名臣计,还劝赢政先灭了韩国(张良的韩国)。

这些计策,招招有效。

于是李斯被秦始皇重用,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即使后来赢政下逐客令,李斯依然牢牢抓住赢政心理,一篇《谏逐客令》就扭转乾坤。

李斯成为了一代霸主身边的丞相。

是李斯,帮助赢政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完成古往今来从没人完成过的大事业。

是李斯,帮助赢政从“秦王”变成“秦始皇”

也是李斯,“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废分封、统一文字、度量衡。

他在历史舞台上,唱着他的戏,完成了历史的顺应,定下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而秦始皇一辈子的功与过,都与李斯密不可分。

B.张良&刘邦

而拿到《太公兵法》后的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

十年后,天下大乱,张良遇见了刘邦,以《太公兵法》进谏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采纳,因此张良选择刘邦来辅佐,成为了“王者师”

后来,让刘邦“鸿门宴”脱险的,是张良。

使刘邦能先入关中的,是张良。

彭城战败后以“下邑之谋”谏阻分封的,是张良。

劝刘邦焚毁栈道,麻痹项羽的,是张良。

让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是张良。

建国后让刘邦先给仇人雍齿封侯、安定人心的,是张良。

帮吕后保住太子之位的,是张良

纵观这些计谋,条条都是神来之笔,

真正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真正是“弹指之间,倾动天下,建立不世之功”

张良帮助刘邦舍未逐本,四海归心,结束乱世,又建议迁都“进可攻退可守”的长安。

这一画龙点睛的建议,让西汉此后将近两百年都存活了下来。

『居盛功』

此时的李斯和张良,都走到了人生巅峰。

李斯是一个『聪明到顶』的男人,张良是一个『智慧到顶』的男人。

张良了悟天道与人道,懂得何时潜龙勿用,懂得何时“或跃在渊”,懂得“飞龙在天”的下一步就是“亢龙有悔”

刘邦建国后,要封张良为王,张良辞了,只受了“留侯”。回家修道了。

此时的张良,已经从当年那个博浪沙刺杀秦王的生猛少年,成长为智慧的“帝者师”,已经从“为国报仇”,走向了“为天下苍生”,他心中何时恋过名利富贵,张良一等使命完成,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而李斯呢?

秦始皇喜欢李斯至极。

李斯的儿子娶得都是秦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公子。

李斯站到了帝国权利的顶点,门廷车骑以干数。李斯想起老师苟子的话:
物禁太盛。
已经到了顶峰,人生的马车不停,反而越跑越快,李斯也害怕。

但要他下车,他怎么舍得?古往今来有几人能不为权利熏心?

子曰,君子三戒:

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得,就是已经得到的,“戒得”就是“戒贪”。

是,富贵得到了,但不够,还要保住。

李斯,为保富贵,伸出了手中那把屠刀,开始挥向别人、自己,甚至江山黎民。

『保太子』

秦始皇和刘邦,都分别走向了人生的晚年。

刘邦想废太子,换成宠妃戚夫人的儿子。

吕后请张良出手,已经远离朝堂的张良,为太子请来“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四个世外高人,天下读书人的偶像。

刘邦以前邀请他们但被拒绝了。

这一次张良出面,商山四皓出山了。

刘邦一看,知道太子羽翼已丰,换立之事已不可能。

张良又一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保住了太子,

吕后得以临朝称制十六年,为“文景之治”奠定盛世基础。

而秦始皇病危之际,下旨召回长子扶苏。

诏书还没发,秦始皇就在沙丘驾崩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顶上的人没了。

他做了两件事:

一,隐瞒秦始皇的死讯,连“准太子”扶苏也不通知。

二,宦官赵高和皇子胡亥谋夺位,说:此事如果丞相李斯不配合,根本做不成。

于是来找李斯。

赵高精明,看透了李斯是个贪恋富贵的货色,只用“若扶苏即位,你的仕途不保”就把李斯给震慑了。李斯拟假诏,令扶苏自杀。于是“准太子”扶苏,真的就死了。

秦始皇一生相信李斯、重用李斯、拔耀李斯。

李斯一生的恩人 秦始皇刚死,他转头就将始皇给背叛了。

他害死了秦始皇的准太子,毫无悔意。

与赵高、胡亥听闻扶苏死讯时,“大喜”。

李斯,亲手,将大秦江山交给了“愚蠢残暴”的胡亥

短短三年,大秦就灭亡了。

『人间烟火』

A.李斯

胡亥上位后,将公子十二人戮死于咸阳闹市,

十位公主被肢解而死,杀大臣,没收财物,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暴政之下,必有反叛,胡亥怪罪下来。

李斯呢?

李斯恐惧,重爵禄(看中爵位棒禄),乃阿(阿诀)二世意。

说:因为不够严苛,才会有人敢反叛。

劝胡亥“变本加厉”。

置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顾。

咸阳城内,死尸成堆。从此,秦朝再无回头机会。

然而,李斯的富贵终究还是保不住了。

他没料到,刚与赵高合谋政变不久,就被赵高诬陷,李斯入狱。

其实,赵高,何曾瞧得起过李斯?

被魔鬼利用,用完,就会被魔鬼吞噬。

李斯,这个曾经在帝国权利的顶点,执掌国政的一代丞相,被腰斩于咸阳市。

株连三族。

行刑那日,李斯看着一起赴死的儿子,说了一句话,令人感慨:

'我还想和你,回到楚国的上蔡东门,再牵黄犬,逐狡兔,岂可得乎?'

——江湖不似我来时,我已不似来时我。

再 也,

回 不 去 了......

B.张良

而张良的生命中,也有温情的一幕。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结局各不相同:

韩信身死未央宫,萧何曾被下狱,刘邦的骄兵悍将

好下场的寥寥无几。

只有张良,和旷世雄主共事,从不曾被侮辱,一辈子君臣之间云淡风轻。

吕后时期,对张良更加感恩戴德。

《史记》记载“张良辟谷(不食五谷),

吕后德留候,乃强食之(吕后感激张良,便竭力让他进食),

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也许,自苦,二字便是张良的一生。
散尽家财刺杀始皇,下邳桥上得授天书,戎马一生,成就不世之业,又将功劳让出,晚年辟谷,不食烟火。

他好像,爱的从来不是自己,保的也从来不是自己,

他先是韩国,后是天下。而对自己,最平常心。

近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一回头,就能看到他:

不改少年之心,银鞍白马,谈笑倾危天下

『结语』

李斯和张良,都是千秋雄主身边的极品男人。

他们都能洞穿人性,能忍耐,能把握时机。

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都曾站在帝国权利之顶。

然而

李斯开了秦朝,杀了太子,又灭了秦朝。

张良开了汉朝,保了太子,又巩固了盛世。

李斯的富贵如昙花一现,被夷灭了三族。

张良结局圆满,神奇的保住了尊严,即使是天子之威,对他也得敬畏三分。

千秋万代敬仰。名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就是苏东坡名篇《留侯论》致敬留侯张良的。

为什么?不是因为李斯是法家,而张良是道家。

而是因为,他们的初心不同。

李斯是为了富贵,不要做厕中的老鼠,而要做粮仓里的老鼠。

而“求富贵”有错吗?

求富贵没错,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孔子从未说过:富贵如浮云。

孔子说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求富贵没错,顶多格局大不了。

但李斯的咒诅来自于,他的根是歪的

他为了富贵、为了权力没有底线,不择手段。

还记得荀子的另一个学生:韩非子吗?

当年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干,就把韩非害死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人如果能谋不义之财,贪一己之私,就可能会害别人,若日后位居高位,就极有可能会犯上、会弑君、会卖国。

一个人,当地位越高,社会责任就会越大,个人德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越大,或造福一方,或祸国殃民!

而李斯,曾以为自己变成了粮仓里的老鼠,可他这一生,何时逃离过楚国郡中的那间厕所?

环境,原是在心里。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的。

而张良,全身而退,进退随心。

相传,从赤松子游历,在江湖上时隐时现。

太平原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痴人贪禄刀上死,直上林泉隐姓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