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李斯有什么成就?

 观书斋 2011-01-27
                              秦朝李斯有什么成就?
 
      在秦始皇众多的辅臣中,李斯可谓首屈一指。这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堪称王霸之佐。李斯与秦始皇君臣际遇,实际上处于第一助手地位近三十年。他协助秦始皇,经略天下,总理万机,对秦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见于历史记载的秦始皇的宰相(相国、承相、御史大夫)有吕不韦、昌平君、魄林、王缩、李斯、冯劫(御史大夫)、冯去疾等,其中李斯对秦始皇的贡献最大。在历代宰相中,李斯的才干、谋略与功业也罕有匹敌。如果不是晚节不保,他也许会得到众口一词的极高的历史评价。
李斯(?一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出身“间巷之黔首”,“年少时,为郡小吏”。他凭着个人的才干,一步步循着仕途的台阶,直至位居丞相,遂成为中国古代帝国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布衣卿相”。
李斯素有大志。据说.在相任乡间小吏的时候.他目睹厕中群鼠偷食污秽的食物,经常遇到人来狗撵而仓皇逃窜,又观仓中之鼠,“食积粟,居大庞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他感慨万千,渭然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决心仿效仓中之鼠,择地而处,追求功名利禄。他立志学“帝王之术”,为王霸之佐,做富贵之人。在当时,平民百姓跻身王侯将相的仕途已然开辟,所以有“青云之志”的青年人很多。只要翻一翻苏秦、张仪、陈胜、项羽、刘邦、韩信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传记,便一目了然。在中国古代社会,这应当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令今天的我们也羡慕不已。
李斯有很高的学术素养。他深知成就大事业,必须拜名师,于是不远千里到齐国投于一代名儒荀子的门下为徒。荀子之学,宗本孔子,融合国学儒、法,兼综国学百家。他将先秦国学儒家之礼治、国学法家之法治、国学道家无为而治三大思潮的精华融于一炉,提出了比较全面、比较实用的政治思想体系。当时荀子的弟子们都认为老师的道德、学识、才智“宜为帝王”。李斯慕名而来,“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培养了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王霸之士,一个是以著书立说见长的韩非,一个是以操作政治见长的李斯。由此可见,荀子的学识、政见确实非当时的群儒所能匹敌。韩非、李斯被后世列为国学之法家。其实这种学派分类方法是值得推敲的。先秦本无“法家”学派,更无“法家”师徒传承的故事。韩非、李斯只是比老师更加鄙弃“俗儒”,更加面对现实政治,而进一步发挥了老师的帝王之术而已。李斯能够成为帝王之佐,得益于名师的教诲。
李斯又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智谋之士。学业有成之后,李斯面临着重大政治抉择:到哪个国家图谋政治发展最有利?他认为当此列国争雄之时,正是游说者可以立功成名之机。在深入分析了各国形势及其君主的素质之后,李斯得出的判断是:“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于是他辞别老师,西向入秦。
事实证明李斯的这个决定是绝对正确的。
大约在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恰逢秦庄襄王寿终正寝,秦始皇刚刚即位。当时相国文信侯吕不韦主政。李斯投在吕不韦门下,担任舍人。吕不韦门客以千百计,而李斯一经展露才华,立即脱颖而出。经吕不韦举荐,李斯被任命为郎官,进入宫廷。
他借机与年轻的秦王纵论天下大事,分析政治格局,提出一套剪灭诸侯、并吞六国、创建帝业的谋略。秦始皇闻之大喜,晋升李斯为长史(参谋总长)。李斯从此得以参议军国大政。按照李斯的谋划,秦国综合运用军事、外交、间谍等手段对付诸侯,收买其权臣,刺杀其名士,离间其君臣,一旦时机成熟便大军压境。由于出谋划策有功,秦始
皇拜李斯为客卿。

有一篇名叫《谏逐客书》的政论文章,使李斯青史留名。这篇谏议奏章,议论纵横,文情并茂,洋洋洒洒,理据具足,不仅体现了李斯的识见与雄辩,也展示了他的博学与文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大约在秦始皇即位之初,韩国派遣间谍郑国到秦国游说。郑国是一位著名的水工,他建议秦国兴修水利,于径水、北洛水之间开凿一条三百余里灌渠。其目的是消耗秦国人力、物力,使之无暇东顾。秦始皇亲政伊始,平定缪毒之乱,罢免吕不韦,又发觉郑国的间谍身份及其图谋。缪毒、吕不韦、郑国都是客籍臣工。事发之后,朝野大哗,一批秦国宗室大臣向秦始皇进言,日:“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始皇以为然,遂下了一道逐客令,搜索并驱逐所有来自异国的客卿、臣工、名士。李斯亦在其中,他被迫出走,在途中上书秦始
皇谏止此事。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

李斯的《谏逐客书》就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搴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鄙、郑,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肤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攘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笼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映堤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阵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替,傅巩之拜,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击弹筝搏稗,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闲》、《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雌,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百先列举秦国历史上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先公先王,大胆举用百里奚、搴叔、丕豹、公孙支、商鞅、由余、张仪、司马错、甘茂、范睢等一批著名的出身异国的卿相而建立丰功伟业的事实;继而罗列一批“楚才秦用”之类的现象;然后引据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讲了一番“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道理;
最后得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的结论。他批评秦始皇不分青红皂白地驱赶一切外来的臣民是愚蠢的行为,这会导致内失民心而弱秦,外资敌国而结怨,严重危及国家安全。

秦始皇阅罢这篇谏章,蟠然醒悟,立即废止逐客之令。他命人追回已经踏上东归之路的李斯,让他官复原职,“卒用其计谋”。后来李斯官至廷尉,并实际主持政务。秦的统一,李斯居功至伟。他为秦始皇建立的殊勋可以与历代开国元勋相媲美。
秦朝建立后,李斯先后任廷尉、御史大夫、垂相,封侯拜相,位极人臣。秦始皇对这位功巨恩崇有加。李斯的“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有一次,他的长子三川守李由回咸阳休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啃然而叹曰:“磋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间巷之黔首,上不知其弩下,遂摧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李斯为人名利之心过重,权势之欲太强。同窗好友韩非之死、“焚书坑儒”事端之起、沙丘之变得以成功,都与李斯有关。秦朝的速亡,李斯有无法解脱的重大责任。如果不是李斯贪恋权位、富贵,促成沙丘之变,并为秦二世的暴政推波助澜,秦朝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他本人也不会招致杀身灭族之祸,而有“上蔡黄犬”之叹。李斯的人生之旅功过并著,荣辱交织,毁誉参半。但是在秦始皇之世,他无愧为竭尽才智的佐辅能臣。后来他的死也与试图谏止秦二世的骄奢淫逸有关。自古就有人称李斯属于“极忠而被五刑死”。这种评价值得推敲、商榷。不过这个人还是颇有令人称道之处的。正如司马迁所说:如果没有上述人生败笔,“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