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侘寂:寂寥又震撼的美

 狗子公公 2019-10-0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香蜜》,剧中夜神布星的镜头总有一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淡然又神秘的氛围。

幕后的概念设计师表示,在这个角色的服装、场景等设计中融入了一种名为“侘寂”的日本美学。
作为日本美学的一个关键部分,且仍支配着日本人的品味与审美规范的古老理念——“侘寂”不仅难以翻译,而且在日本文化中通常也被认为是无法定义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难以捉摸的美。

何为侘寂
侘寂,这个词翻译自日本的侘び(WABI)与寂び(SABI)。其实,“侘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如今的“侘寂”更多的继承了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安藤雅信作品

侘び(wabi),日本战国时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是把精神与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日语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仪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因此,“侘”大致意思是“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
寂び(sabi),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qiāng,氧化的金属),意思是“旧化,生锈”。我们可以认为“寂”代表着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

侘寂之美的表层含义,在于安静、质朴、克制。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阴翳礼赞》中反复提到粗糙原质的事物,在“暗”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下,天然的损耗会衍生出一种静谧、注重本心的美——美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它们被削减到本质,却没有失去自己的韵味;它们保持了纯净,但没有被剥夺生命力。”(伦纳德·科伦)

但是,要真正理解侘寂,还需要理解在自然界中死亡之不可避免。这是侘寂之美的深层含义,即短暂、残缺、无常。
在日本,压痕和不均匀的形状不会被视为错误,而是被视为自然的产物。“侘寂”更针对不完整的事物,强调光阴流逝而带来的沧穆与寂寥,崇尚无形之美的残缺与不对称。

朱尼珀(Andrew Juniper)也在他的著作《侘寂:日本无常的艺术中所指出:“它……用对死亡不妥协的触碰,将精神集中在所有无常事物中精妙的短暂之美上”。
单独来看,自然模式纯然是美丽的,但理解到自然之美短暂而易逝,我们就会认识到万事的无常和最终难逃一死,自然之美就会有深奥的含义。
 
生活中的“侘寂”
小田部教授说,日本文化并没有把自然仅仅看作是一种危险和破坏性的力量,而是将自然塑造成一种美的源泉,在细节上予以欣赏。自然成为了色彩、设计和图案的提供者,是灵感的源泉,是一种与人协同工作而非对抗的力量。

茶道与侘寂
从14世纪开始,宗师千利休就将“侘寂”融入了茶道。他主张使用小而朴素的茶室,并用简洁质朴的竹制茶具或是日常物品代替来自中国的华贵器具。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工匠总会在茶碗上制造人手捏制的弯曲痕迹,或在施釉时刻意保留釉料流淌不均的自然肌理。
那粗糙晦涩的手感和绝不耀眼的晦暗光泽,正体现了“侘寂”美学中那种清高枯寂、俭朴古拙的最高境界。

“侘寂之茶”和“侘寂茶人”分别指的是清淡却高质的茶及品此茶的人
「 枯山水 」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园林的一种,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由中国汉代传入日本,也是日本画的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枯”表示并没有真的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基本上不用开花的植物,偶尔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苔藓。整体看上去清幽静谧,即是侘寂之美。

《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布星台大量运用枯山水元素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侘寂”:它否定了华丽、鲜艳、繁琐与奢华这些概念,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