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害怕这害怕那,家长发愁,掌握大脑设计图,帮你愉快搞定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03

我家孩子是个敏感、慢热,很多时候有点胆小的孩子,尤其在小一些的时候,一旦面对陌生的环境或者陌生的人,孩子就会陷入紧张、害怕、焦虑当中,紧紧的抱住大人,不愿意松手。

我曾经试过很多办法,包括讲道理、多带孩子出去,但是发现效果都不明显。

关于左脑和右脑。

脑科学家认为,大脑影响我们的方式有“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左脑热爱并渴望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求实的,而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

简单概述,就是大脑有两个工作系统,负责做出理智判断的左脑和负责做出本能反应的右脑,左脑可以称为理智脑,右脑称为情绪脑。

本能反应是不经过思考,直接由大脑产生的,例如害怕、紧张、焦虑、难过等情绪。

举个例子,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当妈妈的情形。

第一个版本的人可能会这样描述:“2017年9月25日,我在医院产检,医生告诉我,如果孩子还是臀位的话,考虑国庆节节后进行剖宫产手术。可是10月1日那一天,我开始宫缩,于是老公开车送我去医院,进行了一些常规检查之后,医生建议我留下来,当天进行手术。老公回家拿行李,随后家人也来了,在他们的陪伴下,我鼓起勇气进了手术室,手术的过程有点难受,但是当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我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二个版本的人可能会这样描述:“那天我特别害怕,怕疼的死去活来,我哭了,在一旁的妈妈也开始掉眼泪,心疼的不行,老公脸色煞白,一直在产房外面着急的等待,我担心孩子有啥问题,担心自己月子坐不好,以后留下什么病根,总之非常焦虑,但是后来我见到孩子又觉得,我要当妈妈了,以后我一定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好好爱他。”

第一个人就是典型的左脑偏好者,因为在她描述的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很清晰的,讲述的是事实。而第二个人就是典型的右脑偏好者,在她的描述中,没有逻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三岁之前,是情绪脑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完全掌握用逻辑和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感受,当孩子不停问为什么的时候,才是理智脑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时的右脑才开始思考逻辑性和因果关系,而且语言也发育到一定水平。

虽然大脑两大系统同时工作,但是对于外界环境在孩子大脑中产生的结果,究竟是安全,还是危险,是不同时间作出的判断。

研究表明:本能反应和理性判断之间虽然只相差15毫秒,但是这个先后顺序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孩子害怕这害怕那,家长发愁,掌握大脑设计图,帮你愉快搞定

关于大脑安全系统的工作过程。

劳伦斯·科恩所著的《游戏力2》一书中谈到,大脑安全系统:觉察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

用“安全系统”来比喻,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孩子害怕、焦虑等情绪产生、持续、释放以及结束的全部过程。不管孩子年龄如何增长,从觉察危险到重获安全的顺序是不变的。

比如,有一次朋友带孩子去公园玩,草坪里面有一条水管,但是朋友的孩子吓了一跳,以为是一条蛇,直接害怕的哭着跑开了。朋友让孩子回来,看看草丛里面其实只是给草浇水的水管而已,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朋友说:“你太胆小了,以后不带你来公园玩了。”

当孩子发现草坪里面好像有一条蛇时,大脑觉察到了危险,紧接着就拉响了警报,虽然警报让孩子躲过了危险,但是他不愿意再返回来看看到底是蛇还是水管,理性评估暂停了,无法再接收到新的信息,更不能帮助孩子解除警报。

孩子不听劝,而朋友也失去了耐心。孩子的恐惧一直挥之不去,以至于每次出去,一些枯树枝都经常能吓到孩子。

孩子害怕这害怕那,家长发愁,掌握大脑设计图,帮你愉快搞定

左右脑和大脑安全系统的关系。

正常的察觉、报警和评估这三个环节,在不确定危险的真假时,三者的组合和协调尤为重要。随时做出反应的同时,又要收集、分析更多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发出信号:继续报警或者报警有误。

如果有危险,理智脑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案;如果没有危险,理智脑会告诉情绪脑要平静下来。

但是当孩子焦虑的时候,紧张的情绪脑还是会告诉理智脑:不必判断,我很危险。此时理智脑会直接关闭,大脑停止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害怕这害怕那的时候,我给他讲道理或者带他多出去没有用的原因,情绪脑主宰大脑,让孩子不相信安全的存在。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呢?

1 作为父母,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孩子怕这怕那,更多的原因是大脑结构的原因,理智脑很弱,觉察危险和拉响警报又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外界无法干预。

强制锻炼,甚至是嘲笑孩子,会让孩子的大脑反复并且过度的拉响警报,会导致各种焦虑的症状,如生理上的不适、心理的痛苦、偏执的想法、紧张的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高度戒备中,大脑报警系统被反复刺激,他也会回避一切可能引起恐惧的事,从而失去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也使得安全感无法形成。

而心理学家杰罗姆·开根大量的研究也发现,约有10%~20%的人天生会对不熟悉的事物反应敏感,面对陌生的人或者地方,他们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安全感。

2 重置安全系统。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以后的人生彻底杜绝害怕、紧张等情绪,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新事物的技巧。

事实上,紧张和焦虑会一直伴随孩子。但是重置安全系统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免受焦虑的困扰,觉察危险的机制敏锐但不神经质,报警清晰但不会没完没了,准确理智的评估,果断的解除警报。

在安全系统里面,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就是理性评估——警报解除部分,而这个时候,也是联结左右脑的时候。

步骤如下:

①聆听与接纳孩子的情绪。

首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然后再尝试理智的解决问题。

②同右脑联结。

孩子的糟糕情绪其实是身陷麻烦的信号,当父母使用一些非语言信号,比如科学抱慰(指陪伴、温柔的拥抱、抚摸、目光表情等),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回应,从而激发右脑开始运转。

③引导至左脑。

在回应孩子右脑之后,开始转向左脑,合理的逻辑给孩子解释,整合左右脑让大脑开始进行理性评估,最后解除警报。

注意一点,这个过程一定是联结第一,解决第二。

孩子害怕这害怕那,家长发愁,掌握大脑设计图,帮你愉快搞定

再回到朋友孩子在公园的经历,在孩子哭着跑开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法?

先抱抱孩子,安抚情绪,等孩子平静下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刚才看到那个水管吓了一跳,但是你试着想想,如果真的是一条蛇,它怎么可能见到我们一直不动?你记不记得姥姥家也有一条类似的水管,那个是用来给姥爷后院养的花浇水的对不对?那我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是不是跟姥姥家的水管一样?妈妈保护你好不好?”

3 情绪外化。

当理智脑都明白,但是情绪脑依旧不接受时,可以尝试:

①给情绪命名。

给情绪取个名字,让情绪有了具体的形象,从而促使孩子想出打败它的方法。

比如孩子晚上怕黑不敢睡觉,说关灯之后会有鬼,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的恐惧取一个名字,例如“吓人鬼”,爸爸进孩子房间,用一个塑料袋,张开,将“吓人鬼”装进塑料袋,紧紧绑住袋子,扔到楼下垃圾桶里。

②恐惧测量仪。

顾名思义,是一个用来形容恐惧害怕的一个程度工具。

可以拿一把刻度尺,1是最弱,10是最强,用耐心和时间帮助孩子更准确、直观的认识情绪的强度,一点点弱化害怕,平复心情。

——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游戏力2》【美】劳伦斯·科恩

《全脑教养法》【美】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