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话70年 | 中医药与祖国共成长,46张珍贵照片看完中医药巨变

 至诚金方 2020-08-19
国庆节快乐!

1949~195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得到重视,政府于1950年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1950年,北京中医学会(现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学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中医学会。此后不久,广州、上海、天津、山西、江苏、黑龙江等地相继涌现了一批中医学会。

1951年,《中医杂志》杂志的前身《北京中医》创刊。卫生部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

1952年,卫生部发布《关于组织中医学会的指示》;并且公布了《关于中医学会会章》。

1953年卫生部医政司中医科升格为中医处,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

1954年卫生部中医司成立。同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加强对中药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社论,进一步阐述了党中央对中医中药研究工作的要求。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成立。

1956年,四大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成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相继成立。同年,中国药材公司成立。



1957年,卫生部中医司响应中央指示,进行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建设,简称西学中。

1958年,第一本中医教材《中医学概论》出版。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

1959年,卫生部发出关于整理推广秘方、验方的通知。

国庆节快乐!

1960~1969

196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17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出版。

1961年,中西医有关工作者在雍和宫探讨藏族和蒙族医学。

1962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共500佘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广州中医学院1956级全级同学合照>

1963年,卫生部在江西省召开第二版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 

1964年,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统编教材出版。

1965年,国家科委中医中药专业组成立,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和事业发展已进一步纳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的正常轨道。

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针刺麻醉会议。

1967年, 我国组织全国七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

1968年,全国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制,“一把草药、一根银针”行医治病的“赤脚医生”活跃于农村。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国庆节快乐!

1970~1979

1970年,全国中草药和新医疗法成就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1971年,人民日报公布针刺麻醉成功的消息。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正是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很快成为世界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简帛医书14种,同时出土桂皮、花椒、辛夷、茅香等中药。同年,《针刺麻醉》彩色科教影片摄制成功。

1974年,人民日报公布我国发掘的古代中药麻醉应用取得成果。

1975年,卫生部成立中西医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取消中医司。

1976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汇报会。上海中医学院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开办。

1977年,北京中医学院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开办。同年,卫生部抄发《关于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报告》。

197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研究生班开学,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第一批中医研究生入学。

1979年,首届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中医药人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前身)成立。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针刺麻醉座谈会。

国庆节快乐!

1980~1989

1980年,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要团结依靠中医、西医和中西结合三支力量,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

1981年,《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创刊。这是我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同年,《中国针灸》双月刊创刊,在北京成立。

1982年,我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首次明确有“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为研究、发展、交流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传统医学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多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中国设立7个合作中心。

1984年,我国第一部中医药综合性专科工具书《中医年鉴》(1983年卷)出版。

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


1986年,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中医管理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卫生部代管。

1987年世畀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8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药管理职能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划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8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国中医药报》在北京创刊发行。

国庆节快乐!

1990~1999

1990年,当时中央计划精简机构,中医药管理局拟在精简之列。邓铁涛联合全国名中医路志正、方药中、何任、焦树德、张琪、任继学、步玉如等七人,联名上书中央,史称“八老上书”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由国务院法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共同起草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1993年《中国中医药管理杂志》创刊。

1994年,举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中医药行业标准。

1995年,召开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新闻发布会。

1996年,江主席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决定》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1998年,全国刮起了“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邓铁涛再次联合任继学、张琪、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等中医老专家七人,联名上书,为第二次“八老上书”,后来中西医院校合并风被紧急叫停了。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欧洲联盟药品管理与中医药》首发式暨中医药国际化专题座谈会。

国庆节快乐!

2000~2009

2000年,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21世纪传统医学的发展与应用”。

2001年《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颁布。

2002年,“张仲景国际中医药大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北京广大制药联合举行颁奖大会,授予邓铁涛、任继学等40名同志“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2004年,召开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发表了《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要讲话。

2005年,国家"973计划”首次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同年,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任继学、朱良春等6位全国著名老中医将凝结自己毕生心血的宝贵处方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充分体现了我国名老中医的高尚情操。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向邓铁涛、陈可冀、路志正、石学敏等136位著名老中医颁发了“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以褒奖名老中医药学家的成就,激励广大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就针灸中使用的361个人体穴位的取穴定位制定了国际统一标准。

2007年,“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首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立。

2008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2009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国庆节快乐!

2010~2019

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中医药立法,对中医师、针灸师、中药配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形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

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干祖望等29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2015年,屠哟哟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同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该法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京举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王世民等30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丁书文等100人获颁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2018年,中医专长首次考核开启;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确立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来自中医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各界代表委员表达了对中医药事业的认可与期待。未来,中医药事业将迎来更大的改革与发展。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  “以皮达皮,以藤达络——京城名医的皮肤科效验方

◆  乌鸡白凤丸、完带汤、胎产金丹……女方男用,异病同治效惊人

◆  小儿口疮、多汗、感冒......不可忽视的“食积致病”论

◆  “带瘤生存”如何延长生存期?阳平阴秘,处处皆有平衡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