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思明居士 2019-10-03

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70:乐舞画像石之三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于河南博物院网站《每周一品》栏目。

比较研究:

关于早期古琴箱体的形制,究竟是半箱式还是全箱式,相关的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发掘的资料都不甚丰富。现在已经出土的类古琴实物只有前文提到的几件,这些实物都是半箱式,都出土于南方也就是古楚国的范围;在中原和四川地区还出土有一些陶俑,以及前文提到的南阳草店乐舞画像石和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等,则显示了汉代以前可能已经有全箱式古琴的存在;前文提到的东晋顾恺之所画《斫琴图》和196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发掘出土《竹林七贤壁画》,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已经是全箱式了。

曾侯乙墓十弦琴(图9)[18]。战国早期,湖北省博物馆藏。通长67.0厘米、高11.4厘米、宽19.0厘米。木质,尾狭薄翘起,首宽厚,面圆鼓,底方平,通身髹黑色漆。琴体由琴身和一块活动底板构成,琴身用整木雕成,琴身前部与底板一起构成音箱。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9曾侯乙墓十弦琴

马王堆七弦琴(图10)[19]。西汉早期,湖南省博物馆藏。通长81.5厘米、通高13.3厘米、宽12.6厘米。木质,无徽,底平,外表髹黑漆。琴体近长方体形,由琴身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琴身又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此琴面、底之间的T 形凹槽,可能是后世琴上两个共鸣窗(箱)及轸沟(轸池)的前身,琴上的岳山、轸池、焦尾、七弦、七轸等均与后世的古琴相似”[20]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10马王堆七弦琴

女郎山彩绘抚琴俑(图11)[21]。战国中期,1990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章丘女郎山大墓。俑通高8.8厘米;琴与琴桌联体,呈曲尺形,通高3.5厘米、长8.0厘米、宽2.0厘米。抚琴俑弹奏的古琴,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全箱式古琴:《中国古琴珍萃图集》,“放在几上弹奏的姿势与今天确实非常相像”,“有可能就是临淄等地流行的齐琴”[22];王子初,抚琴俑“所抚之琴的造型虽然极其粗疏写意,但是其为‘非半箱式’琴,则是可以确定无疑的。此琴,很可能就是临淄等地流行的齐琴,一种流行在中国北方的琴。也许,这种琴才与今日‘全箱式’琴一脉相承,才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述的、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的琴,才是魏晋以来七弦琴的直接源头”[23]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11女郎山彩绘抚琴俑

四川绵阳弹琴俑(图12)[24]。东汉,四川绵阳出土,多件。“已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认定为弹琴的有三件,均被收入《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第十辑的古琴专辑。三件汉俑所弹的琴为两种形状:一种是头宽尾狭的长条状,另一种是已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状。它弥补了传世七弦琴所缺少的最古形制”[25]。郑珉中先生认为:“东汉弹琴俑琴的音箱与左手指法,和后世的音箱、指法是完全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经历了两千多年没有变化,从而证明琴在西汉东汉之间发生质变确是不可能的。”[26]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12 四川绵阳弹琴俑

四川出土的其它东汉弹琴俑。新皂抚琴俑(图13)[27],1952年四川绵阳新皂乡东汉崖墓出土,琴置于抚琴俑膝上,琴有岳山,尾端无柄,箱体修长而无弦柱,可证其非瑟而为琴无疑;资阳抚琴俑(图14)、乐山抚琴俑(图15)、彭山崖墓抚琴俑(图16)、彭山弹琴俑(图17)[28]。这些弹琴俑所弹古琴的箱体为明显的全箱式。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斫琴图》(图18)[29]。东晋,现藏故宫博物院。顾恺之原作,现存作品疑为宋人摹本。绢本,纵29.4厘米、横130.0厘米。图中描绘了斫琴的场景,大体分为制作琴坯、开挖槽腹、制作岳尾、设弦审音等四个部分,附带有制造琴弦的情景。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合琴前的琴面和琴底,琴面和琴底呈全箱式、长短也基本相同,并且在底板上清晰显示有龙池和凤沼设置。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18顾恺之斫琴图

《竹林七贤壁画》(图19)[30]。南朝,1960 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发掘出土。画分为两幅,均长240.0厘米、高80.0厘米。

古琴的早期形制G170

图19竹林七贤壁画[31]

以上的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到魏晋时期古琴的琴体已经是全箱式了;两汉以前,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可能还流行着一种与现代古琴形制较接近的全箱式古琴类乐器,其形制明显区别于马王堆七弦琴等琴[32],这种全箱式琴类乐器很可能是现在古琴的前身[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