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弄弦调轸有法宝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16

“来,现在你试试旋琴轸来调音,记得注意听音准。”

……

“老师这琴轸好难……拧?”

某小菜鸟初学古琴时就有过这么一段小插曲,第一次学调音,老师让注意一边听琴弦弹响后的余音,一边旋动琴轸。奈何小萌新在手抖又怕拧坏琴轸的情况下,倒是使了不少劲才拧动了一丢丢,结果发现还拧错了琴轸,只能露出一脸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我们现在给古琴调音时,手一探,顺着绒剅(lóu)便能很容易摸到对应的琴轸进行调音,只不过碰上摩擦力略大的情况下拧起来还挺费劲儿,但总体来说调音这事儿比起汉代以前的古琴而言应该还算是轻松的,主要还是与古琴结构的改变有关。

现代古琴绒剅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世古籍文献里琴与瑟往往形影不离,如《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有多处琴瑟并提的诗句,可从实际发掘得出的数量来看,上古古琴的使用似乎并不多,往往在墓室内瑟的出现频率会更高。目前已发现的上古古琴形制一大特点是包括一个活动底板:一张上古古琴由面板和底板两部分组成,尾部为实木,长度不到琴总长的一半,另一端为凿空的音箱,这种古琴被称为“半箱式琴”。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首次出土一张西汉早期“半箱式”七弦琴,该琴由琴身与底板两部分组成,出土时二者为浮搁着,是可移动的,后来像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墓出土的七弦琴等早期古琴形制大体也与马王堆七弦琴相近。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古琴

湖北荆门郭店村M1出土战国七弦琴

 “半箱式”古琴的七个琴轸是被安放在琴箱内部的,虽说这可以防止琴弦被触动时的张力松脱,但对乐师调弦来说就相当于额外增加了步骤。乐师首先得把活动底板打开,以轸微调,待琴音调准后再合上底板,过程折腾起来想必也十分麻烦。再设想一下,若琴弦已是张紧的状态,用手直接拧动琴轸固然未尝不可,但人嘛,总会想做事省力舒服些,不然哪来的社会变迁、生产工具“进化”呢?因而时人在给古琴调音的时候就用上了一件小道具——“轸钥”。


“轸钥”,形象地传达了“琴轸的钥匙”这一功能,纽约学者劳沃格林(Bo Lawergren)在其对铜轸与轸钥的研究中就使用了'tuning key'这个单词来命名轸钥,并得出了二者应配合使用的结论。上古古琴琴轸之间不仅间隙小,就连琴轸本身也比现在的小很多,倘若要伸手指到间隙间旋转确实不易,此时就需要借助轸钥来辅助操作。

劳沃格林对比古代与现代古琴琴轸使用方法

轸钥的使用主要是在汉代以前,早期考古发掘当专家们还没理清轸钥和琴轸关系时,我们常会在考古报告里发现轸钥被命名为其他名字,如“柄饰”“铜构件”等,它们被认为只是作为某种器物的部件或装饰。如临淄商王墓地M2战国晚期墓葬曾出土一件器物,原报告将其命名为龙形饰,其上部铸刻一条龙,张嘴露齿、双目圆瞪,像我们做体前屈一般弓背弯曲身体,前肢置于后肢上部,尾巴向下经下颌铸于器柄上,中部为细长柄,柄下则有一方銎,与之相似的轸钥在洛阳西郊4号墓也有出土。遗憾的是,报告中关于临淄商王墓地M2的乐器只提到了编钟编磬,关于琴轸或者说其他与丝弦类乐器相关的器物并未被发现,而该墓虽未被盗扰,但漆器均已腐朽殆尽的情况下就算有古琴陪葬应也难觅踪迹了。

临淄商王墓M2轸钥
(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齐鲁汉风”展出)

1983年发现西汉南越王墓时,西耳室中也出土有3件轸钥。它们通体鎏金且出土时被丝绢包裹着,钥头为扁圆形盘屈的龙体,龙首和龙尾倒悬于柱柄两侧,龙张口衔柱,圆柄的末端稍宽展成节状,中为方銎,且銎口大小与琴轸上部柱头一致,所以专家们得以知道它们与出土的琴轸是配套调弦使用的。更为精致的要数河北满城中山王后墓出土的铁轸钥(原报告称错金附件),两件轸钥虽锈蚀严重,表面还粘着各种丝织品和席子的残块,但在X光透视下,遍布在它们身上那通体流畅的错金云纹工艺之精也能令人啧啧称奇。

孙机先生通过同类型器物的对比,认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轸钥应是沿袭了战国的形制,而从劳沃格林纵观比较海外收藏家所收藏的20例轸钥形制来看,其实自西周至汉代的轸钥形制基本变化不大,只是在材质和钥头的装饰风格上会有所差异。但轸钥真的一定用于古琴调音上吗?实则不然。

劳沃格林对比的海外收藏轸钥20例

2001年山东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乐器坑)内出土大量乐器,其中包括了两件被称为“瑟轸”和“瑟钥”的器物。一般认为,瑟的调音是通过移柱来进行的,但方建军在研究《琴瑟的轸和轸钥》时通过整理14号陪葬坑琴瑟出土情况进而提出了“瑟是通过旋轸和移柱来张弦调音的。”这一观点,且因南越王墓出土铜轸与琴瑟共存,而轸有部分残断使数量难以推测的情况下,他认为所出的铜轸“是否包含瑟轸”也是未可知的;吴跃华先生更是对上文所提及劳沃格林研究所涉及的轸钥和琴轸的关系提出质疑,认为上古古琴并非都需要用到轸钥,而是存在徒手和借助轸钥两种解决方案并存。

 

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出土铜瑟钥

反观南越王墓东耳室与西耳室的琴轸出土情况,东耳室的琴轸出土时散落三处,在与部分琴轸同出的器物里还伴有象牙质弦柱十多枚,但琴不设柱,调音时才需要一根根弦来调试,而瑟的瑟弦是缠在四枚瑟枘上,只能大致调为同一音高,具体的调整必须依赖于柱,况且这些琴轸的形制与洛庄汉墓出土的瑟轸十分相像,二者都可于与轸钥配合,那么这堆残断的轸当中会不会真的也包含有瑟轸呢?

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的铜琴轸与轸钥
(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

可惜轸钥本已寂寂无名,汉代以后,特别是伴随着十三徽位的普及,“半箱式”古琴也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唐宋后的“全箱式”古琴,实木的琴尾被全部中空取代,琴轸的长度也直通琴底,这时候弄弦调轸比从前变得更为便捷,而曾经的“调弦小法宝”轸钥自然也只能淡出历史舞台了。

 
参考资料:
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2.黄敬刚《中国先秦音乐文物考古与研究》
3.方建军《琴瑟的轸和轸钥》
4.吴跃华《上古琴轸的形制和原理考略》
5.Bo Lawergren,The Iconography and Decor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Qin-Zither(500 BCE To 500 CE),p. 51.


编辑:霍雨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