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经

 虎虎生威大宏图 2019-10-03

《脉经》共10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肿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是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欲学中医,必读《脉经》。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脉经

  • 文学体裁:中医学书籍

  • 作者:王叔和

  • 类别: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 完成时间:公元三世纪

  • 价格:11.70元

  • 贡献:确立脉象指下标准等

  • 字数:142000 万字

  • 参考书籍:《内经》、《难经》

  • 语种:中文

  • ISBN:9787507728507

  •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 页数:197

  • 出版时间:2007年9月1日

  • 品牌:科技文献出版社

  • 开本:32

  • 装帧:平装

  • 出版日期:1996年1月1日

  • 定价:9.00

脉经序

〔晋〕太医令王叔和撰

【原文】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已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注释】

《疏》:“展,陈也。”《释名》:“转,转也。”《广雅》:“谓,说也。”《玉篇》:“乖,背也。”《说文》:“殆,危也。”《广韵》:“危,疾也。”《通论》:“性,生也。”《广韵》:“妙,神妙也。”《衍释》:“犹,尚也。”《博雅》:“昧,冥也。”《尔雅释诂》:“兹,此也。”《玉篇》:“疴,病也。”《增韵》:“振,拯也。”《说文》:“逮,及也。”《广韵》:“及,至也。”故逮训至。《尔雅释言》:“靡,无也。”《集韵》:“赅,瞻也。”《玉篇》:“瞻,周也。”《广韵》:“周,备也。”《广韵》:“具,备也。”《玉篇》:“全,具也。”《说文》:“完,全也。”故赅训瞻训周备训具训全训完。即赅训完。《说文》:“咸,皆也。”《集韵》:“悉,详尽也。”《康熙字典》:“穷,究也。”《增韵》:“诚,真实也。”《疏》:“赜,幽深难见也。”《康熙字典》:“比,近见。”《脉理精微》之“理”为要之误。

【语译】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的脉象是难以辨明的。弦脉、紧脉、浮脉、芤脉,于书中陈述相类,在心中容易明了,但过指下之脉象确难以辨明。说沉脉为伏脉,则据以开方治疗必永远与病愈相背;以缓脉为迟脉,则据以开方治疗必病危立至。何况有数种脉齐见于一病,不同的病均见于相同的脉呢!

医师据诊断结论开方用药为病者治疗,关乎病者生命有无,医和与扁鹊治病如神,切脉时尚需多加思辨 ;仲景诊断详明,也要脉证互参,稍有疑惑,则考核以求实,故所撰《伤寒论》有用承气汤之戒;呕哕发自下焦,而《伤寒论》论述深远,后代鲜有能够使用者。旧《经》秘密阐述,深奥而不外传,遂令后学医者,昏昧于原本所述,各自以已书为据,以此偏见相互炫耀,各逞“己能”,治疗之后,使微小之病反成为病入膏肓不治之病,以一本书所述为据坚持到底,断送了生之希望者,确实有啊!

现在收集自岐伯以来,直至华佗,所有的经论、脉要、脉诀,汇合一起,成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闻、望、证、脉,无不完备,其中王、阮、傅、戴、吴、葛、吕、张,诸医学名家,所述之不共识及共识,皆被完完全全的收录了。真能留心下工夫研究,研究其极微极难明处,则可以与古贤人相比了,可使后代无夭亡横祸了。

相关资料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浊脉:轻按指尖触及如同水浑浊内含有不能消融的油脂粉末,重按觉察出无血液流动的脉象。眼睛定神而无光,呆滞,仿佛肝气淤滞不舒。血管弹性按之如泥沙,不能测出其弹性。有这种脉象通常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脑缺血缺氧引起的大脑供血不足,心肌病。易被误判为肝病,因其皮肤黄染,白眼球有黄色包凸,类似肝胆疾病肤色。

《脉经》说明

《脉经》是中医脉学着作。西晋王叔和着。撰年不详。《隋书·经籍志》最早着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校勘本等。人民卫生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王叔和(约3 世纪),名熙。西晋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魏晋间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王氏性度沉静,博通经方,于诊切之术有较深研究。鉴于前人撰集方书,其有关脉学部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明,于是考核遗文,摭拾群论,采集前代医家医着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及《内经》、《四时经》等论述脉学的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撰成《脉经》。

此外,王氏曾编次整理了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对保存古籍作出重要贡献。另有《张仲景评病要方》1 卷、《论病》6 卷,均佚。

本书10卷,97篇,约8 万字。

卷1 主要论述24种病脉体象、脉理、诊脉法,各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的脉候。

卷2 论“关前”、“关后”的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脉象的阴阳、虚实变化所主的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

卷3 论脏腑的平、病、死脉。

卷4 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杂病各种病脉,各种诊亏损、决死生的脉候。

卷5 辑扁鹊与张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与闻声要诀。

卷6 论脏腑病机与病证。

卷7 论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

卷8 论杂病脉证和治法。

卷9 论妇人、小儿诸病证的机理、脉证与预后。

卷10为“手检图三十一部”,然图已亡佚,唯存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诊法及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纳。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其变化,都作了具体描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系统化。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籍内容。《脉经》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在脉学上保存了晋以前大量的有关诊脉方法、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后世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同时,书中几乎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价值。

《脉经》的成就和学术价值,很早就被确认。后世的脉学着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托名五代高阳生撰的《王叔和脉诀》,取材于《脉经》而重新编次,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易于讲授和学习,在相当长时间中,流传广泛,影响超过原书,故有“脉诀出而脉经隐”之说法,并产生出不少《脉诀》的派生着作。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脉校释》,对原书作了系统、全面的校勘、注释,是迄今较完善的校注本。

《脉经》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王叔和编撰。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着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该书着成后,就陆续传到中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现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着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