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农庄:产业扶贫新模式

 cxm54666 2019-10-04

“共享农庄”新模式最大化地利用农村、农户的闲置资源,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让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共享农庄”中,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真正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致富,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途径。

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杨丽 马兰

《2017 年海南“共享农庄”创建试点申报方案的通知》提出海南要建设、发展一批“共享农庄”,并确立了“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目标,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率先开始探索“共享农庄”的发展运营模式。从“共享农庄”这一新模式的应用来看,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海南农业资源优势,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更有利于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农庄”模式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户通常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中,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民靠天吃饭,基本可以满足温饱需求。不同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共享农庄”强调将农村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将农业与其他行业结合,吸引城市居民在农庄消费,以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海南共享农庄建设规范》对 “共享农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以充分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本组成的混合式所有制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的乡村振兴综合经营发展模式 。“共享农庄”在不改变农户所有权的基础上,拓展了农户的土地、房屋等资产的用途,让闲置的资源发挥吸金作用。2017 年海南省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共享农庄的五种建设模式。

一是产品订制型,以个人订制和团购订制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认养、直供等订制服务。城市消费者可以在农庄内认养自己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由农户负责种植和摘取,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绿色生态,成熟后有专人负责送货上门。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目前这种运营模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二是休闲养生型,农户将自己闲置的房屋打造成特色民宿,依靠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前去度假。这一类农庄种植的农作物大多具有观赏性,集观光、娱乐、食宿于一体。

三是投资回报型,城市消费者或农户以资金、土地或其他财产参与农庄建设,反过来作为受益者可以得到分红、技术指导、农作物代种代销等。将企业的优秀管理方法和运营模式选择性地用在“共享农庄”上,可以解决农庄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

四是扶贫济困型,消费者与贫困户或贫困村直接对接,租赁贫困户的房屋,贫困户通过在农庄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这类农庄优先考虑建设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不仅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是文化创意型,强调打造农庄品牌,注重农庄的艺术氛围。这类农庄要求较高,却迎合了目前年轻人喜欢小众艺术胜地的趋好,通过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宣传,加上自身的品牌效应,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参观从而创造价值。

“共享农庄”助力产业扶贫

“共享农庄”新模式在不断的开发探索中已逐渐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它将“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贫困户“坐、等、靠”的思想,带动贫困户在不影响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共享农庄”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共享农庄”做到了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一方面,产品订制型的“共享农庄”通过雇佣贫困户为消费者种植认养的农作物,贫困户在园内严格按照种植规范进行种植,对农作物进行严格管理,保证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在获得一份务工收入的同时,更多的是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到贫困户自己的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集种植、养殖、观光、农家体验、食宿等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型“共享农庄”,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可解决大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实现本地就业。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阿罗多甘“共享农庄”利用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黎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打造出一个具有特色风情的旅游景点。农庄租赁农户闲置的房屋,并进行统一装修,定期支付给农户房租和管理费用。此外,农户可在农庄内务工,每月可获得1900 元的务工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有利于贫困户稳定脱贫。

共享农庄:产业扶贫新模式

天地人水果长廊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带动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共享农庄”是在农户闲置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的,不占用农户现用的房屋和土地。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将闲置房屋折股等方式变为农庄股东,每年按入股比例获得收益和股份分红。贫困户既是农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又是农庄的投资者,多重身份使得贫困户与农庄之间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利益连接机制,这种连接机制将贫困户的收益与贫困户自身的努力相挂钩。农庄管理和运营得越好,其收益越多,贫困户获得的收益也逐渐增多。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避免了贫困户“坐、等、靠”的行为,也有利于“共享农庄”产业长效稳定地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收入问题,增加了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

“共享农庄”带动贫困户通过直接生产脱贫。任何类型的“共享农庄”,始终都离不开“农业”,始终将“农”作为农庄建设的出发点和中心点。部分以企业为主体的“共享农庄”采取“企业+ 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产增收。海南临高县天地人“共享农庄”租赁农户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借助龙头企业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技术优势,为贫困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形成了“产业+技术服务”的帮扶模式。天地人给贫困户提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优良种苗,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和技术培训班的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户在打理农场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选种育苗的关键点,掌握了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

“共享农庄”除了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外,还可选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经营主体。成立村级合作社,村集体成员共同参与农庄建设,整村围绕“共享农庄”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可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共享农庄的发展成果。

“共享农庄”模式实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产业景观的结合,不仅对贫困户脱贫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对在贫困地区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对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共享农庄”扶贫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到冲刺的关键时期,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稳定脱贫难度较大,脱贫任务更为艰巨。必须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将“输血”变“造血”,充分发挥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共享农庄”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新模式,要切实发挥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其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共享农庄”。农庄的建设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产生的同质化现象,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共享农庄”,实现“共享农庄”的小规模、创新性发展。

引入电商,线下线上同步发展。部分共享农庄可以引入电商平台,例如产品订制型的“共享农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影响力销售产品,与京东、淘宝等线上电商平台合作,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路径,延长产业链。对农庄内的农作物进行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打造“共享农庄”自己的品牌特色,发挥品牌效应,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完善“共享农庄”的配套政策和设施。

积极鼓励贫困地区建设和发展“共享农庄”,把“共享农庄”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共享农庄”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为保障“共享农庄”的可持续发展,对所在乡村尤其是贫困村的配套基础设施要进行改造和完善,如村内道路、公厕等,改善农庄生活环境,间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图文来自

《农经》杂志2019年第0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