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堂】黄瓜蔓枯病及其防治图谱

 海底丛林 2019-10-04

黄瓜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为各黄瓜种植区均会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真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黄瓜面积的发展,发病情况仍处于上升趋势,常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瓜蔓整垄整片萎蔫,一般会造成20%~30%的减产。

发病原因:

1 西瓜壳二孢菌的无性孢子

2 甜瓜球腔菌的子囊和子囊孢子

引起黄瓜蔓枯病的病原在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壳二孢(图1),叶片病斑上小黑点多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表皮下黑褐色分生孢子器露出孔口后,内生短圆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甜瓜球腔菌(图2),茎蔓上病斑小黑点多为病菌的球形子囊壳,内生无色透明的棒状子囊,子囊内有8个无色、双胞子囊孢子。

西瓜壳二孢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棚室骨架上越冬。翌年在23左右的适温和85%以上的相对湿度时,很容易经嫁接口等侵入,产生黄斑侵染植株引起发病,带菌种子发芽时更易侵染幼苗子叶。

危害症状

3 灰白色病斑上的琥珀色流胶

4 黄瓜蔓枯病病蔓纵裂症

5 病部干裂缝,流出琥珀色胶质物

6 甜瓜球腔菌病菌黑褐色的子囊壳

蔓枯病多为黄瓜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茎蔓发病多在基部或节间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最初病斑呈油浸状,逐渐扩展可达几厘米长的灰白色病斑,并由茎基向上或由节间向茎节发展至相互连接(图3)。湿度大时茎节腐烂、变黑,甚至折断;干燥时病部表面龟裂(图4),并伴有大量琥珀胶质物溢出(图5),后病部黄褐色干缩,其上散生小黑点(图6),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但维管束不变褐色,引起茎蔓枯死。

7 叶边缘产生蔓枯病病斑

8 黄瓜叶片呈“V”形蔓枯病病斑

9 黄瓜叶片呈“V”形蔓枯病病斑二

10 病斑正面小黑点多是病菌分生孢子

11 瓜条感染蔓枯病

12 左侧两根为蔓枯病早期症状,右侧两根为后期心腐症状

在定植后不久叶片就能表现出黄斑症状,且多在叶边缘产生半圆形病斑(图7),或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图8),甚至推展达半个叶片(图89)。病斑淡褐色或黄褐色,隐约可见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常破裂,病叶自下而上变黄,严重时仅剩下1~2片顶叶,病叶不脱落。重病植株果实有时也可发病,瓜条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图11),病瓜脐部较细,纵剖后可见上部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状(图12)。

发生流行特点:

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带菌种子可随种子调运做远距离传播。孢子发芽后,可从气孔、水孔或伤口等引发多次再侵染。特别是在瓜类重茬、定植过密、通风不良、长势弱等环境条件下易发病,且病势发展快。

防治技术:

黄瓜蔓枯病一旦发生较难治愈,预防是关键。建议实施间隔2~3年轮作,播种前用55摄氏度水浸种15分钟,催芽播种。棚室黄瓜加强温湿度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密植,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力。进入低温季节,要加强棚室通风,避免蔓枯病的蔓延。在田间发病初期选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0/升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每7天左右均匀喷雾1次,连喷2~3次。也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280/亩,分放5~6处由里向外点燃后,密封棚室烟熏过夜即可。烟熏与喷雾交替使用最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