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瓜病虫害防治

 农业书屋 2012-02-25

 

黄瓜病虫害防治

 

  • ·                                  

    ·                                 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 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但多见于叶片。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在16~24℃的适宜温度和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2、4、6号,津杂1、2号等。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
    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天。对瓜类比较敏感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福星,粉锈宁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不能在黄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黄瓜的生长,使用后1个月之内黄瓜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使用时要慎重。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 )俗称“黑毛”“跑马干”等,是黄瓜的最重要的常发性病害,防治不力会造成严重损失。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丝瓜等。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叶。
        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 
        发病特点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在周年栽培黄瓜的地区,秋季病菌从露地随气流传到保护地黄瓜上为害。春季又从保护地传至露地黄瓜上,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但在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对其传播、越冬场所及方式还不清楚。湿度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当温度在16~20℃,相对湿度85%以上,尤以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侵入最快。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研2号、4号,津杂3号,沪5号黄瓜、沪58号黄瓜、宝扬5号、洋泾黄瓜、协作17号、宝杂2号、宝杂3号等、中农5号等。密刺类品种不抗病,但具早熟、丰产之优点。
    2.农业防治 施足底肥,施有机肥每亩5000公斤,浇透底水,培育无病壮苗;适时埂式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浇暗水;定期追肥,及时摘除病叶于田外深埋。
    3.生态防治 保护地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抑制病菌的环境条件,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一是改变浇水时间,晴天的早晨或上午浇水,浇后闭棚升温至33℃保持1小时后放风,反复2~3次。二是科学放风,严格控制湿度和温度。大田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30℃,高于31~32℃时,应放风,先开顶风,秋春季气温高时结合放腰风或后墙风。夜间温度11~13℃,白天相对湿度75%~80%,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夜间相对湿度80%~85%,可减少养分消耗,抑制病菌侵入。
    4.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发生动态:在病害进入始发期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查见水浸状中心病株后5~7天,或大量出现水浸状病斑后1~2天,参考叶片的病斑由水浸状发展为多角形,叶背出现霜霉层及未来天气转阴或有重雾、露及下雨等情况发报,即为参考防治适期。
        在病害始见后3~5天用药,用药间隔期7~10天左右,连续3~5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在发病初期治疗性防治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52.5%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2000~3000倍液(亩用量40~50克);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大生M-45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量125克);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亩用量165克);56%靠山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亩用量150~200克);80%山德生可湿性粉600~800倍(亩用量150~180克);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每9~10天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千克,每7~9天熏1次。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翌日清晨放风。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在部分地区和一些年份危害严重。
        
        症状 叶部发病,最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不规则病斑,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大呈现V字形,病斑似水烫过。叶柄、茎卷须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呈褐色。瓜条从尖端开始软化。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脓,严重时瓜条会软化。
        侵染途径及防治条件 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由叶缘水孔等自然孔侵入,在棚室靠气流,灌水等田间作业传播和重复发生需要高湿,降雨、叶面结露,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病斑出现多。黄瓜叶缘吐水有种于病菌活动侵入,黄瓜长势弱,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2%春雷霉素(加收米)液剂26-54mg/L或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75(L),连防3~4次。
    2、保护地黄瓜重点抓好生态防治,方法见霜霉博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喷撒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次1kg。

    黄瓜灰色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和瓜条。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茎部染病,茎变细,发霉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粉状霉。果实染病,果斑暗绿色圆形,呈水渍状,病部及其四周凹陷,发病早的在病部产生逐渐密集的白色霉状物或呈现紧密的污白色天鹅绒状霉,果实下部病班凹陷显著,近果梗的上半部不明显。该病除瓜条上与黄瓜疫病有这种不同之外,茎部染病与蔓枯病也近似,其特征需镜检孢子囊明确。

     

     

        病原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称辣椒疫霉,属卵菌。在CA培养基上菌落呈放射状或均匀絮状,气生菌丝中等或繁茂,菌丝宽3~10微米;孢囊梗呈不规则或伞状分枝,细长,粗 1.5~3.5微米;孢子囊卵形至肾脏形或梨形至近球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形态变异大,大小40~81×29~52微米,长宽比值1.4~2.7,乳突1个明显,个别3个,高 2.7~5.4微米,孢子囊基部钝圆形或渐尖,脱落后具长柄,柄长17~61微米,萌发成菌丝或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每个含14~36个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5×8~10微米,鞭毛长;休止孢子球形,8~10微米,间接萌发能形成卵形小孢子囊,大小 8~13×6~8微米,有的形成厚垣孢子,球形至不规则形,顶生或间生,18~28微米;藏卵器球形,大小22~32微米,平滑,柄棍棒状,偶圆锥形;雄器球形至圆筒形,五色,围生,大小10~20×9~14微米;卵孢子无色,球形,平滑,直径21~30微米。病菌对淀粉利用能力极强。生长最适温度24~ 28℃,最高36.5℃,最低7℃。寄生于辣椒、瓜类、番茄、茄子、木瓜等植物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寒冷地区该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能越冬,菌丝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为初侵染源;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前茬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采用菜粮或菜豆轮作,提倡垄作或高畦栽培。(2)选用中农5号、津杂4号、中农1101、津杂3号等抗疫病的品种。(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施用促丰宝复合液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抗病力。(4)加强田间管理。蹲苗后进入枝叶及果实旺盛生长期或进入高温雨季,气温高于32℃,尤其要注意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水、严防田间湿度过高或湿气滞留。(5)药剂防治。黄瓜进入生长中后期以田间喷雾为主,防止再侵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须抓准时机,喷洒与浇灌并举。及时喷洒和浇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1%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600~800倍液、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 (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此外,于夏季高温雨季浇水前每667平方米撒96%以上的硫酸铜3kg,后浇水,防效明显。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棚栽黄瓜四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近年来,棚栽黄瓜病害的种类逐年增多,给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现介绍几种病虫害的病状及防治经验,供大家参考:

     

      1.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渍状圆斑,潮湿时有白色黏液,干枯后为白色。

      防治上可采用对种子进行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种子含水量须在10%以下),或用50℃~52℃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再用清水浸种3小时后催芽播种。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30%DT杀菌剂多500倍液或5%百菌清粉尘剂1000倍液喷施、防效较高。

      2.枯萎病枯萎病病菌生命力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防治上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以采取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或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3次。目前,嫁接是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以黄瓜为接穗,靠接或插接,防病效果极好,防效可达95%以上。

      3.霜霉病发病初期,叶背或叶缘出现水浸状淡黄色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防治上,首先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养壮苗,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二是药剂防治,具体可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疫箱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喷雾:也可每亩每次用20~30克百菌清烟剂熏棚。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4.根结线虫黄瓜根结线虫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则较矮小,发育不良,结实不好,在干旱条件下中午萎蔫。将病瓜秧拔起,会发现侧根或须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有的呈现串珠状发生,使根系变粗,解剖根结,会发现病部组织内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

      防治上可采用深翻晒土、闲时灌水,增施腐熟有机肥等方法,黄瓜生育期间发生线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30%佳盛微囊悬浮乳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公斤,一般灌1次即可。

                黄瓜药害的防治

     黄瓜产生药害多是叶片受害较重,常表现为叶片枯萎,颜色退绿渐变黄白色,并伴有各色枯斑,边缘枯焦,组织穿孔,皱缩卷曲,增厚僵硬,提早脱落。所以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浓度和剂量配药,药剂混用要科学合理。配药要用干净的水,如果是硬水必须事先软化,喷药时要细致、均匀、周到,避免局部用药过多。

     其次不能在黄瓜耐药力弱时用药。一般苗期、花期耐药力弱,用药时要谨慎。

     最后,若发现误喷农药,应及时用清水冲洗2~3次。对于发生药害的黄瓜,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种苗、幼苗受害较轻时,及时中耕松土,适时追施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受害较重时,及时灌水,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其恢复能力。同时,喷施绿宝、植物生命源等叶面肥1~2次。

     

     

    大棚黄瓜不用药也能防治霜霉病   

    变温管理:早上拉开草苫后,放风排湿半小时,然后紧闭棚室,将棚温迅速提到28℃以上。温度上升到30℃时开始放小风,上午将温度控制在28℃~32℃,午后如果棚温继续升高,可加大放风量,将温度降到20℃~25℃。入夜后,前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8℃~20℃,后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4℃以下。

        适时浇水: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浇水。浇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可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马上关闭棚室,将温度提高到32℃,在此温度下维持1小时,然后放风排湿。

        改善栽培条件:大棚应尽量选用无滴膜。无滴膜透光性好,可避免棚膜结露,提高棚内的温度,降低棚内的湿度。也可在棚室后墙上张挂反光幕,增强棚内的光照,提高棚内的温度。此外,还可在行间铺撒干草,以避免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内的湿度。

        高温闷棚:进入4月后,如果发现病株,可选晴天上午密闭棚室,将温度升到45℃并保持2小时,以杀灭棚内的病菌。为了防止霜霉病的发生,每周可闷棚1次,闷棚后适当放风,放风量先小后大。需要注意的是,闷棚前的一天必须浇水。

        营养防治:黄瓜进入生长中后期后长势明显减弱,植株体内汁液中的氮糖含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植株最易发生霜霉病,此时,可叶面喷施氮糖液,以补充营养。氮糖液可用白糖、尿素、水按1∶0.5∶100的比例配制,每隔5天喷1次,连喷5次。

        培育壮苗:最好采用野生的南瓜嫁接育苗。用这种南瓜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

        除了选择以上措施预防霜霉病外,每天早上还应在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病叶后立即摘除并采取防治措施,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窗体底端黄瓜软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采收后运输贮藏过程中,染病瓜先在病部产生褪绿圆斑,后渐凹陷,发软,病部渐扩大,内部软腐,表皮破裂崩溃,从内向外淌水,整个果实腐败分解,散发出臭味。

     


        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s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菌体短杆状,大小1.2~3.0×0.5~1.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变形虫状,可使石蕊牛乳变红,明胶液化。
        病菌发育适温2~40%,最适温度25~30℃。50%经10分钟致死,适应pH5.3~9.3,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靠接触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侵染。(2)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3)避免大水漫灌。(4)喷洒20%噻森铜悬浮剂400倍液或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0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800倍液。(5)采收、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造成伤口。(6)采后贮藏在低温冷藏库中。

     

    黄瓜焦边叶

        症状  黄瓜焦边叶又称枯边叶,棚室栽培黄瓜时常可见。黄瓜焦边叶主要出现在叶片上,尤以中部叶片居多。发病叶片初在一部分或大部分叶缘及整个叶缘发生干边,干边深达叶内2—4毫米,严重时引起叶缘干枯或卷曲。

     


        症因  系生理病害。诱因有三:一是棚室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突然放风,致叶片失水过急过多;二是土壤中盐份含量过高造成盐害;三是喷洒杀虫或杀菌剂时,浓度过量或药液过多,聚集在叶缘造成化学伤害。
        防治方法  (1)棚室放风,要适时适量,棚内外温差大,不要突然放风,以防黄瓜忍受不了。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新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尤其追肥要适时适量,注意少施硫酸铵等副成分残留土壤的化肥,以利土壤溶液浓度适度,提倡施用全元肥料。(3)盐分含量高的土壤,有时析出白色盐类,应泡水洗盐,必要时应在夏季休闲时灌大水,连续15~20天,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下渗淋溶到土层深处,减少耕作层盐分含量。 (4)表层盐分含量高的土壤,可采用深翻办法解决,有条件的也可换土。(5)使用杀虫、杀菌剂时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浓度不要轻易加大,叶面湿润不滴即可,尽可能采用小孔径喷片,以利喷雾均匀。

    黄瓜(德里腐霉)猝倒病

        症状  德里腐霉菌侵染黄瓜幼苗引起的猝倒病,发病后12小时根呈浅黄色水渍状,其上长出菌丝,24小时后茎基呈水渍状倒伏,根部变色加深,48小时后,根、茎、叶呈浅黄色水渍状软腐,可在根组织里产生大量卵孢子,致根部的表皮高隆或导致皮层破裂。

     

     

        病原  Pythium deliense Meurs.称德里腐霉,属管毛生物界的卵菌。本书分类地位附在壶菌门卵菌纲(后同)。该菌在PDA和PCA培养基上产生旺盛的絮状气生菌丝,孢子囊呈菌丝状膨大,分枝不规则;藏卵器光滑、球形,顶生,大小18.1~22.7微米,藏卵器柄弯向雄器,每个藏卵器具1个雄器,雄器多为同丝生,偶异丝生,柄直,顶生或间生,亚球形至桶形,大小14.1×11.5微米;卵孢子不满器,大小15.5~20微米。菌丝生长适温30℃,最高40℃,最低10℃,15~30℃条件下均可产生游动孢子。P.deliense与瓜果腐霉相似,瓜果腐霉藏卵器柄不弯向雄器,而德里腐霉的藏卵器柄明显弯向雄器。

    蔬菜上引致猝倒病的腐霉菌在浙江省以瓜果腐霉,终极腐霉、畸雌腐霉、刺腐霉分布最广,在多种蔬菜病组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43%、11.61%、16.69%、22.32%;其次是德里腐霉和宽雄腐霉及绚丽腐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与瓜果腐霉引起猝倒病相近。德里腐霉游动孢子趋向于根的伸长区和切口,根毛较少,距根的伸长区和切口越远越少,根的成熟区几乎见不到孢子。静止孢子产生芽管伸向根伸长区,芽管接触侵染点以后不产生附着胞和侵染钉,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细胞或切口;菌丝体进入根部后在根内迅速扩展,有的从根内向外扩展,在根组织里的菌丝体沿根轴上下伸长,产生的分枝继续蔓延,并在根组织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后根际周围又出现游动孢子,48小时后在根的组织里产生卵孢子,72小时后卵孢子呈不满器状。卵孢子也可在茎细胞内大量形成,菌丝体在茎内由一个细胞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再继续生长。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苗床应选在避风向阳高燥的地块,要求既有利于排水,调节床土温度,又有利于采光,提高地温。(2)选用农大“号、中农?号、春香、津春3号等耐低温弱光、早熟品种。育苗床必要时更新床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产上多选用老菜园中的土壤作为床土,虽土壤肥沃,但土壤中病原菌也多,因此应设法选用新土。必须用旧床土时,应把表层园土在加热的铁板上高温灭菌或用开水烫过。也可采用化学消毒法,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15~20天,每平方米苗床用40%的拌种灵粉剂加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用药8克,对细干土40kg,充分混匀后备用;播种前先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拌好的药土撒在床面上,然后再把催好芽的种子播好,最后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覆土厚约1厘米,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此法即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3)黄瓜种子用50℃温水消毒2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效果。提倡使用黄瓜种衣剂9—2号,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即2.5毫升拌100克种子即可。(4)苗床或棚室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减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生产无公害蔬菜。(5)采用热水循环温床育苗法。在背风向阳或日光塑料温室中间挖一育苗畦,深25厘米,在畦两头隔10厘米插一木橛,按照铺地热线的方法,在木橛上缠绕塑料软管,软管直径1厘米左右,内径大于0.2厘米,外壁厚0.18~0.2厘米,将软管两端伸出畦外各50厘米,高于畦面端为进水口,要高出热水器1.5米,低于畦面端为排水口,边侧为回水口,软管上铺育苗营养土20厘米用开水灌畦,1次灌透,当地温稳定在 35℃时开始播已催好芽的种子,覆土约1厘米,再覆地膜及高为40厘米的小拱棚。当地温降至 20℃以下时,开始从进水口加热水补温,也可连接蜂窝煤球炉或其他热源制成热水循环器(用铁板焊成铝壶状)效果更好,出苗后降温以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做发病少,出苗快。(6)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必需浇水时可用喷壶轻浇以免湿度过高。当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要及时通风或撒些草木灰降湿。(7)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8)采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或施用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体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施2次。(9)及时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及时喷洒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防治1~2次。(10)在土壤中添加0.5%或1%的SH混合物,或用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等制成土壤添加剂均可减轻发病。(11)喷洒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800倍液,增强抗病力。(12)喷淋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黄瓜幼苗腐霉根腐病

         症状  主要侵染根及茎部,初呈水浸状,后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逐渐扩大后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致地上部逐渐枯萎。纵剖茎基或根部,导管变为深褐色,后根茎腐烂,不长新根,植株枯萎而死。

     

     

        病原  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称结群腐霉和Pythium volutum Vanterp. et Trasc. 称卷旋腐霉,均属卵菌纲,简称卵菌(后同)。结群腐霉在CMA上25℃条件下培养,气生菌丝铺展状,白色茂盛,菌丝直径3~5微米,孢子囊由菌丝状结构和瓣状结构组成,大小55~140×6~13微米;藏卵器球形或近球形,顶生或间生,偶见2个连生,大小24~30微米;雄器异丝生,弯曲,棒状或钩状,顶生在雄器柄分枝末端,大小7~15×4~7微米,每藏卵器着生3~7个雄器,多为5个;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9~27微米,壁厚1.4~2.4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与瓜果腐霉引起猝倒病相近。德里腐霉游动孢子趋向于根的伸长区和切口,根毛较少,距根的伸长区和切口越远越少,根的成熟区几乎见不到孢子。静止孢子产生芽管伸向根伸长区,芽管接触侵染点以后不产生附着胞和侵染钉,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细胞或切口;菌丝体进入根部后在根内迅速扩展,有的从根内向外扩展,在根组织里的菌丝体沿根轴上下伸长,产生的分枝继续蔓延,并在根组织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后根际周围又出现游动孢子,48小时后在根的组织里产生卵孢子,72小时后卵孢子呈不满器状。卵孢子也可在茎细胞内大量形成,菌丝体在茎内由一个细胞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再继续生长。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苗床应选在避风向阳高燥的地块,要求既有利于排水,调节床土温度,又有利于采光,提高地温。(2)选用农大“号、中农?号、春香、津春3号等耐低温弱光、早熟品种。育苗床必要时更新床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产上多选用老菜园中的土壤作为床土,虽土壤肥沃,但土壤中病原菌也多,因此应设法选用新土。必须用旧床土时,应把表层园土在加热的铁板上高温灭菌或用开水烫过。也可采用化学消毒法,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15~20天,每平方米苗床用40%的拌种灵粉剂加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用药8克,对细干土40kg,充分混匀后备用;播种前先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拌好的药土撒在床面上,然后再把催好芽的种子播好,最后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覆土厚约1厘米,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此法即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3)黄瓜种子用50℃温水消毒2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效果。提倡使用黄瓜种衣剂9—2号,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即2.5毫升拌100克种子即可。(4)苗床或棚室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减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生产无公害蔬菜。(5)采用热水循环温床育苗法。在背风向阳或日光塑料温室中间挖一育苗畦,深25厘米,在畦两头隔10厘米插一木橛,按照铺地热线的方法,在木橛上缠绕塑料软管,软管直径1厘米左右,内径大于0.2厘米,外壁厚0.18~0.2厘米,将软管两端伸出畦外各50厘米,高于畦面端为进水口,要高出热水器1.5米,低于畦面端为排水口,边侧为回水口,软管上铺育苗营养土20厘米用开水灌畦,1次灌透,当地温稳定在 35℃时开始播已催好芽的种子,覆土约1厘米,再覆地膜及高为40厘米的小拱棚。当地温降至 20℃以下时,开始从进水口加热水补温,也可连接蜂窝煤球炉或其他热源制成热水循环器(用铁板焊成铝壶状)效果更好,出苗后降温以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做发病少,出苗快。(6)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必需浇水时可用喷壶轻浇以免湿度过高。当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要及时通风或撒些草木灰降湿。(7)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8)采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或施用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体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施2次。(9)及时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及时喷洒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防治1~2次。(10)在土壤中添加0.5%或1%的SH混合物,或用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等制成土壤添加剂均可减轻发病。(11)喷洒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800倍液,增强抗病力。(12)喷淋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黄瓜苗期子叶病害

        症状  所谓子叶病害系由种子带菌引起子叶发病的病害。子叶病害先在子叶上产生病变,其症状因病原不同而异。如是瓜类炭疽病,种子出土子叶尚未展开,在子叶边缘出现浅褐色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湿度大时长出粉红色粘稠物。如是黄瓜蔓枯病,系种子带菌,发芽后子叶边缘或尖端现褐色病变,子叶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如是黄瓜枯萎病等导管病害,子叶失去光泽,下胚轴纵裂或生长点产生红褐色坏死斑,致生长缓慢,纵剖下胚轴,可见维管束变黄或变褐,病茎100%带菌,枯萎病菌通过导管到达果实,随果实腐烂扩展到种子上。如是菌核病,在茎基部和子叶上产生浅褐色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致瓜苗软腐。如种子带有黄瓜绿斑花叶病毒,种皮上病毒可传到子叶上,幼苗顶尖部2~3片叶子现亮绿或暗绿色斑驳或产生暗绿色斑。此外,黄瓜黑星病、黄瓜猝倒病、黄瓜霜霉病等也都可引起子叶发病,如定植病苗,往往形成发病中心,病株称为中心病株。

     

     

        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黄瓜苗期子叶病害种类很多,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各异,详见成株期的炭疽病、蔓枯病、枯萎病、菌核病、黑星病、猝倒病、霜霉病和种子传毒的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  根据病害种类及发病条件采取相应对症措施进行防治。(1)种子带菌引起的种传病害,应从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子入手,必要时进行浸种和拌种对种子进行消毒或进行种子包衣;对枯萎病、黄萎病类应靠选用抗病品种或推行嫁接进行防治。(2)土传病害。①对土传病害首先考虑轮作、苗床换土和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SH土壤添加剂等。②采用苗床高温灭菌或药剂处理土壤,如用甲基立枯磷、拌种双等进行苗床土壤处理。③对种子带菌和土传病害提倡使用种子包衣,如北京农大9号种衣剂,对土传病害防效明显。(3)气传病害,对空气传播的病害首先要注意安排育苗畦、育苗温室与生产塑料棚分开或间隔一定的距离。播种、分苗前彻底清除前茬病残组织,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有条件的可用45%百菌清等对症的烟雾剂进行熏蒸消毒。出苗前后做好苗床温度管理。出苗期夜间温度应保持在15℃左右,出苗后适当通风,采用避雨栽培法或千方百计降低苗床湿度,防止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尤其是浇水后,苗床湿度大,夜间遇有露点温度,经常出现叶面结露,生产上要设法缩短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同时注意提高地温,防止徒长,夜温控制在12~15℃比较好,必要时对症喷1次杀菌剂进行预防性防治。有条件的可选用无滴膜或大棚内扣小栅、大棚与覆盖地膜相结合,也可用1%的白面水剂喷洒在棚顶上,每月1次,可防止滴水和叶面结露及湿度过高,可减轻发病。此外也可喷洒95绿风植物生长调节剂、促丰宝、惠满丰等复合液肥,可提高抗病力。在这里,我们仅提出了上述各种苗期病害防治原则,具体做法参见黄瓜有关苗期和成株期病害予以实施。

     

    黄瓜叶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现大型水浸状斑,中部色较浅,后渐干枯,四周具浅绿色水渍状晕环,病斑大小15~20毫米;后期病斑中间呈薄纸状,浅黄色,易破碎,病斑上可见数量不多、不大明显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

     

     

        病原  Phyllosticta cucurbitacearum Sacc.称葫芦科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又称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简称丝孢菌(后同)。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壁细胞明显,大小25~100×22.5~75微米,具明显的孔口,直径5~17.5微米;器孢子近球形或卵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 4.0~6.25×2.5~4.5微米。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南瓜、丝瓜、苦瓜等叶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经气孔或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病情扩展。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28℃,相对湿度高于85%的棚室易发病,尤其是生产后期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2)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每667平方米施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液肥400毫升,对水稀释500倍喷洒叶面,可增强抗病性。(3)合理灌溉适时适量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打去下部叶片,以增加通透性。(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红粉病

    症状  黄瓜红粉病是近年塑料大棚或温室黄瓜等瓜类作物生产中新发生病害之一。黄瓜生育后期在叶片上现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大小1~5厘米,湿度大时边缘呈水浸状,病斑薄易破裂,高湿持续时间长,病斑上生有浅橙色霉状物,且迅速扩大,致叶片腐烂或干枯。该病病斑比炭疽病大,薄,暗绿色,不产生黑色小粒点,别于炭疽病和蔓枯病。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 (Bull.)Link称粉红单端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有时稍大,大小162.5~200×2.5~4.5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单独形成,多可聚集成头状,呈浅橙红色,分生孢子倒洋梨形,五色或半透明,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15~28×8~15.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黄瓜叶片上,由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因此,该病易于春季发生在温度高、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的大棚或温室里。

    防治方法  (1)棚室栽培黄瓜应适度密植,及时整枝、绑蔓,注意通风透光。(2)合理灌溉,采用膜下灌溉,适当控制浇水,及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抑制发病。(3)发病初期喷洒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生理性萎蔫和急性凋萎

        症状  黄瓜生理性萎蔫是指全株萎蔫。采瓜初期至盛期,植株生长发育一直正常,有时在晴天中午,突然出现急性萎蔫枯萎症状,到晚上又逐渐恢复,这样反复数日后,植株不能再复原而枯死,又称水拖。从外观上看不出异常,切开病茎,导管也无病变。黄瓜叶片急性萎蔫  是指在短时间内,黄瓜整株叶片突然萎蔫,失去结瓜能力。

     


        病因  黄瓜生理性萎蔫病因  主要是瓜田低洼,雨后积水使黄瓜较长时间浸在水中或大水漫灌后土壤中含水量过高,造成根部窒息或处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使根中毒也可引起发病,此外,嫁接黄瓜嫁接质量差或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不高或不亲和均可发生此病。在北方露地栽培的秋瓜易发病。
        黄瓜叶片急性萎蔫病  病因主要是在炎热的盛夏,中午和下午地温高,地表常达40℃,这时瓜叶的蒸腾作用十分旺盛,再加上根系吸收的水分却不停地通过根茎从叶片蒸腾出去,使黄瓜的体温不断地进行调节,维持正常代谢状态,但如果在高温干燥的炎热中午突然降暴雨后转晴时,大气气温很高,造成瓜叶蒸腾作用受阻,再加上气温、土温居高不下,致黄瓜植株体温失常,引起黄瓜整株叶片突然萎蔫,失去继续结瓜的能力,造成生理失调引发生理病害,严重的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选用露地2号等耐热品种。对黄瓜生理性萎蔫病  主要采取对症的农业措施,如选用高燥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及时中耕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在晴天,湿度低、风大,蒸发量也大时要增加浇水量。此外要注意选择性状优良适宜的砧木和接穗,千方百计保证嫁接苗的质量。(2)对黄瓜叶片急性萎蔫病采用涝浇园法,即雨后天晴时,要马上浇水,以降低地温和近地面温度,浇水时应打开排水口,使水经瓜田流过迅速再排出去,如生产上面积大或水源不充足可采用隔畦或隔扇浇水法,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土温正常,也可起到防治作用。

     

    黄瓜高温障碍

        症状  棚室保护地栽培黄瓜,进入4月份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在棚室放风不及时或通风不畅的情况下,棚内温度有时可高达40~50℃,有时午后可高达50℃以上,对黄瓜生长发育能造成为害,即所谓高温障碍或大棚热害。育苗时遇有棚温高,幼苗出现徒长现象,子叶小,下垂,有时出现花打顶;成苗遇高温,叶色浅,叶片大且薄,不舒展,节间伸长或徒长。成株期受害叶片上先出现1~2毫米近圆形至椭圆形褪绿斑点,后逐渐扩大,3~4天后整株叶片的叶肉和叶脉自上而下均变为黄绿色,尤其是棚内发病重,植株上部严重,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

     


        病因  棚室内温度高于40℃,土壤含水量少,且持续时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植株生长加快,易疯长。
        防治方法  (1)选用露地2号等耐热的品种。(2)加强通风换气,使棚温保持在30℃以下,
    夜间控制在18℃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5%。生产上有时即使把棚室的门窗全部打开,温度仍居高不下,这时要把南侧的底边揭开,使棚温降下来,同时要注意浇水,最好在上午8~10时进行,晚上或阴天不要浇水,同时注意水温与地温差应在5℃以内。(3)黄瓜生育适宜相对湿度为85%左右。棚室相对湿度高于85%时应通风降湿;傍晚气温10~15℃左右,通风1~2小时,降低夜间湿度,防止“徒长”,避免高温障碍。(4)生产上第一批坐瓜少的易引起徒长,形成生长发育过旺局面。为此,可用保果灵激素l00倍液喷花或点花,即可促进早熟增产又可防止徒长。(5)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也可喷施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肥,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叶3次。(6)遇有持续高温或大气干旱,棚室黄瓜蒸发量大,呼吸作用旺盛,这时消耗水分很多,持续时间长就会发生打蔫等情况,这时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黄瓜(长蠕孢)圆叶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棚室栽培黄瓜的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圆形,直径10~30毫米,后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黑褐色的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Helminthosporium cucumerinum Garbowski称黄瓜圆叶枯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具隔膜,单枝或分枝,梗长88~188微米;分生孢子梭形至长椭圆形或倒棍棒状,向一边弯曲,大小36~104×10~20微米,具4~10个隔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于田间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反溅到寄主植株上,从气孔侵入,潜育期2~3天。病菌发育适温25~28℃,高温高湿,特别是多雨的高温季节易流行。此外,菜地潮湿、黄瓜生长衰弱、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或肥料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低洼或易积水地应采用高畦深沟种植,不宜过密,改善田间通透性;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多效好4000倍液或1.4%复硝钠水剂 7000倍液,提高植株抗病力;采收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或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花腐病

        症状  黄瓜花腐病见于塑料棚室保护地或露地,发病初期黄瓜花和幼果发生水渍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后,向瓜上扩展,致病瓜外部逐渐褐变,表面可见白色茸毛状物在瓜毛之间蔓延,有时可见黑色头状物,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干燥时半个果实变褐,失去食用价值。

     

     

        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t Rav.)Thaxt.称瓜笄霉,属接合菌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长3~6毫米,无色、无隔,端部宽基部渐狭,长29.86微米,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其上又生小枝,小枝末端又膨大为小泡囊,后又生小梗,顶端生出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柠檬状或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面具纵纹,大小12.5~21.3×8.8~12.5微米。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西葫芦、冬瓜、节瓜、金瓜、豇豆、烟草、辣椒、甘薯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黄瓜的花和幼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棚室栽培的黄瓜,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日照不足、雨后积水、伤口多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高燥地块,施足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病力。(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3)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4)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5)开花至幼果期开始喷洒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70~75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低温生理病

        症状  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提早延晚栽培中经常出现。所谓低温生理病是指黄瓜在生育过程中遇到了低于其生育适温连续长期或短期低温的影响,使黄瓜发生生理障碍,延迟黄瓜生育或造成减产,称为低温生理病,有时甚至发展成冷害。黄瓜在早春或秋冬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低温的影响,尤其是提早栽培的影响更持久。黄瓜长期处在低温条件下虽然可以逐渐适应,耐低温能力得到提高。但其对低温忍耐能力还是有一个范围,生产上遇到过低温度或长期的连续低温会引发出多种症状:一是播种后遇到气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30~50天;致苗黄苗弱,沤籽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有些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现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地温如果长时间低于12℃,根尖变黄或出现沤根、烂根现象,地上部开始变黄。二是当白天气温处在20~25℃,持续6.5小时以上,夜间地温降到12℃左右时,黄瓜就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的现象;当夜温低于5℃以下时,生长出现停滞,植株朽住不长,致幼苗萎蔫或黄莠,叶缘枯黄,结瓜少且小。当0~5℃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时,就会发展到伤害,有的不表现局部症状,有的不发根或花芽分化受到影响或不分化,叶片组织尚未坏死,但呈黄白色,抵抗力减弱,导致弱寄生物侵染,有的呈水渍状,致叶片枯死或干枯,有的还可诱发菌核病、灰霉病、煤污病等低温型病害发生和蔓延,生产效益不高。

     


        病因  主要有八:一是低温造成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气温24℃,光合作用强度100%,气温降到14℃则降为74%~79%。二是低温使呼吸强度下降,呼吸作用是维持根系吸收能力和加快黄瓜生长速度的重要条件,呼吸强度降低,黄瓜生长缓慢,结瓜速度下降。三是低温影响黄瓜对矿物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低温使根的呼吸作用率下降,直接影响黄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尤其是对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最大。四是低温影响养分运转,妨碍光合产物和营养元素向生长器官运输,且运转速度下降。五是低温引起黄瓜生理失调,如低温条件下,根吸收的矿物质营养不仅减少,而且还会滞留在根部,妨碍向叶片运转,造成叶片养分不足,发生缺磷等缺素症。六是黄瓜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或出现异常,影响到生长速度和结瓜率。七是低温直接作用在生物膜上,使生物膜发生物相变化。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物膜呈液晶相,是黄瓜生活力最旺盛的物相。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以下时,生物膜由液晶相变成凝胶相,致细胞内各种质体膜发生相应变化,透性变大,质体内离子外渗,使细胞内离子失去平衡。同时使膜复合酶、游离酶活力失调,引起植株呼吸减缓,能量供应减少,造成细胞或组织死亡,出现黄叶。品种间耐低温的差别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关。已知生物膜结构以糖脂和磷脂为主,系由长度不同的碳链与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组成,碳链短的脂肪酸凝固点低,不饱和度高的脂肪酸凝固点更低。因此,糖脂、磷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耐冷性有关。八是黄瓜根毛原生质10~12℃开始停止流动,低温时根细胞原生质流动缓慢,细胞渗透压下降,造成水分供应失衡。当温度低到冻解状态时,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致细胞原生质的水分析出,冰块逐渐加大,造成细胞脱水或使细胞涨离而死亡。近年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黄瓜本身在-10℃以上不产生冰核物质,由于细胞具有过冷却作用,在没有冰核物质存在条件下,体温低于-8℃也不会发生霜冻。经研究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上的冰核细菌,简称INA细菌,是诱发植物发生霜冻的关键因素,这类细菌可在-2~-5℃时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而发生霜冻。在黄瓜、番茄和十字花科植物上主要是Pseudomonas syringae菌群,在黄瓜、番茄、菜豆等霜敏感的植物上,喷接INA细菌,叶片温度-2.5~-3℃就可发生严重霜冻。同一作物、品种、生育期的植株,发生冻结温度不是同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温度区间冻结频率不同,其频率随温度分布与INA细菌密度有关,细菌密度越大,开始出现的冻结温度越高,发生霜冻的温限越窄,且在植株上冰核细菌密度大的部位首先发生冻结,生物膜损伤加速,电导率增大,冻结时间越长致使细胞膜伤害越严重。
        防治方法  (1)选用发芽快、出苗迅速、幼苗生长快的耐低温品种。目前我国已选育出一批在10~12℃条件下也能萌发出苗的耐低温或早熟品种,生产上正在推广的耐低温弱光和早熟品种有:中农7号、保护地2号、津优3号、夏秋霜、津春3号、中农5号、湘黄瓜5号、2号、赣春2号、杭青1号、90-P-4,鲁黄瓜4号,农大12号、14号,新泰密刺,长春密刺,济南密刺,北京小刺、农大春光1号、早抗、早丰2号、园丰黄瓜3号等。(2)采用春化法,把泡涨后快发芽的种子置于0℃冷冻24~36小时后播种,不仅发芽快,还可增强抗寒力。(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4)黄瓜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温应保持25~30℃。棚温低于12~15℃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即使萌发出苗时间长达50多天。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温应高于15℃。同时对幼苗进行低温锻炼,当外界气温达到17℃以上时,应提早揭膜锻炼,黄瓜对低温忍耐力是生理适应过程。生产上要在揭膜前4~5天加强夜间炼苗,只要是晴天,夜间应逐渐把膜揭开,由小到大逐渐撤掉。经过几天锻炼以后叶色变深,叶片变厚,植株含水量降低,束缚水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原生质胶体粘性、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抗寒性得到明显提高。(5)适度蹲苗,尤其是在低温锻炼的同时采用干燥炼苗及蹲苗结合对提高抗寒能力作用更为明显。但蹲苗不宜过度,否则会影响缓苗速度和正常生育。(6)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各地应根据当地历年棚室温度变化规律,低温冷害频率和强度,及所能采取的防御措施,确定各地科学的播种期。春季定植时应选择冷空气过后回暖的天气,待下次寒流侵袭时已经缓苗,南方最好选有连续3天以上晴天定植。定植后据天气变化科学控制棚温和地温。(7)采取有效的保温防冻措施。棚膜应选用无滴膜,盖蒲帘,提倡采用地膜、小棚膜、草袋、大棚膜等多重覆盖,做到前期少通风,中期适时、适量放风,使棚温白天保持25~30℃,地温18~20℃,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的80%,夜间地温应高于 15℃。(8)发生寒流侵袭时,应马上采用加温防冻措施。如简易热风炉、在垅道里点燃秕杆柴禾等,可使棚温提高2~4℃,保持1~2小时。此外也可采用地面覆盖或植株上盖报纸、地膜的方法。(9)为促进黄瓜的光合作用可补施二氧化碳。方法是在25X 6米标准大棚内放三个瓷盆,先把50%硫酸1000毫升缓慢倒入3只盆内,配成一定浓度硫酸溶液,然后每盆用塑料袋装 400克碳酸氢铵,用针或钉子扎一些小眼,使其流入硫酸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上午7~10时施后,可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800×10—6-1000×10-6,黄瓜光合作用旺盛,提高抗性。(10)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可使冰核细菌数量减少,喷洒 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或巴姆兰丰收液膜200倍液有一定预防作用。(11)在寒流侵袭之前喷植物抗寒剂,每667平方米100~200毫升或10%宝力丰抗冷冻素400倍液。此外还可喷施惠满丰多元复合液体活性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液,或95绿风植物生长调节剂 600~800倍液,隔5~7天1次,共喷2次。(12)如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要采用缓慢升温措施。如日出后用报纸或草帘遮光,使黄瓜的生理机能慢慢恢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黄瓜泡泡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塑料棚或温室,初在叶片上产生鼓泡,大小5毫米左右,多产生在叶片正面,少数发生在叶背面,致叶片凹凸不平,凹陷处成白毯状,但未见附生物,叶正面产生的泡顶部位,初呈褪绿色,后变黄至灰黄色。

     


        病因 系生理病害,病因尚未明确。生产上时有发生,该病的发生与气温低、日照少及品种有关,因此认为是生理病变。定植早的生长前期气温低,黄瓜始终处于缓慢生长的状态,生产上遇有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光照严重不足,当后来天气突然转晴,温度迅速升高或阴天低温浇水减少,晴天升温浇大水均易发生该病。此外,还有认为是黄瓜品种间对低温、少日照不适应的差异造成的。
        防治方法  (1)选育抗低温、耐寡日照、弱光的早熟品种。对发病率高的品种要注意更换,选用适宜当地气候及棚室早熟品种。具体品种参见黄瓜低温生理病。(2)早春要注意提高棚室的气温和地温,地温保持在15~18℃,严防低温冷害。(3)早春浇水宜少,严禁大水漫灌致地温降低,尤其要保持地温均衡。(4)选用无滴膜,棚室要注意清除灰尘,增加透光性能,必要时可人工补光和施用二氧化碳。(5)喷施惠满丰多元复合液体活性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视棚内湿度,隔5~7天1次,共喷2~3次。

     

    嫁接黄瓜根腐病

         症状  主要侵染根及茎部,初呈水浸状,后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逐渐扩大后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致地上部逐渐枯萎。纵剖茎基或根部,导管变为深褐色,后根茎腐烂,不长新根,植株枯萎而死。

     

     

        病原  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称结群腐霉和Pythium volutum Vanterp. et Trasc. 称卷旋腐霉,均属卵菌纲,简称卵菌(后同)。结群腐霉在CMA上25℃条件下培养,气生菌丝铺展状,白色茂盛,菌丝直径3~5微米,孢子囊由菌丝状结构和瓣状结构组成,大小55~140×6~13微米;藏卵器球形或近球形,顶生或间生,偶见2个连生,大小24~30微米;雄器异丝生,弯曲,棒状或钩状,顶生在雄器柄分枝末端,大小7~15×4~7微米,每藏卵器着生3~7个雄器,多为5个;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9~27微米,壁厚1.4~2.4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与瓜果腐霉引起猝倒病相近。德里腐霉游动孢子趋向于根的伸长区和切口,根毛较少,距根的伸长区和切口越远越少,根的成熟区几乎见不到孢子。静止孢子产生芽管伸向根伸长区,芽管接触侵染点以后不产生附着胞和侵染钉,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细胞或切口;菌丝体进入根部后在根内迅速扩展,有的从根内向外扩展,在根组织里的菌丝体沿根轴上下伸长,产生的分枝继续蔓延,并在根组织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后根际周围又出现游动孢子,48小时后在根的组织里产生卵孢子,72小时后卵孢子呈不满器状。卵孢子也可在茎细胞内大量形成,菌丝体在茎内由一个细胞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再继续生长。

        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苗床应选在避风向阳高燥的地块,要求既有利于排水,调节床土温度,又有利于采光,提高地温。(2)选用农大“号、中农?号、春香、津春3号等耐低温弱光、早熟品种。育苗床必要时更新床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产上多选用老菜园中的土壤作为床土,虽土壤肥沃,但土壤中病原菌也多,因此应设法选用新土。必须用旧床土时,应把表层园土在加热的铁板上高温灭菌或用开水烫过。也可采用化学消毒法,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15~20天,每平方米苗床用40%的拌种灵粉剂加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用药8克,对细干土40kg,充分混匀后备用;播种前先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拌好的药土撒在床面上,然后再把催好芽的种子播好,最后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覆土厚约1厘米,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此法即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3)黄瓜种子用50℃温水消毒2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后催芽播种也有一定效果。提倡使用黄瓜种衣剂9—2号,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即2.5毫升拌100克种子即可。(4)苗床或棚室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减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生产无公害蔬菜。(5)采用热水循环温床育苗法。在背风向阳或日光塑料温室中间挖一育苗畦,深25厘米,在畦两头隔10厘米插一木橛,按照铺地热线的方法,在木橛上缠绕塑料软管,软管直径1厘米左右,内径大于0.2厘米,外壁厚0.18~0.2厘米,将软管两端伸出畦外各50厘米,高于畦面端为进水口,要高出热水器1.5米,低于畦面端为排水口,边侧为回水口,软管上铺育苗营养土20厘米用开水灌畦,1次灌透,当地温稳定在 35℃时开始播已催好芽的种子,覆土约1厘米,再覆地膜及高为40厘米的小拱棚。当地温降至 20℃以下时,开始从进水口加热水补温,也可连接蜂窝煤球炉或其他热源制成热水循环器(用铁板焊成铝壶状)效果更好,出苗后降温以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做发病少,出苗快。(6)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必需浇水时可用喷壶轻浇以免湿度过高。当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要及时通风或撒些草木灰降湿。(7)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8)采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或施用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体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施2次。(9)及时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及时喷洒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防治1~2次。(10)在土壤中添加0.5%或1%的SH混合物,或用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等制成土壤添加剂均可减轻发病。(11)喷洒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800倍液,增强抗病力。(12)喷淋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黄瓜起霜果和裂果

        症状  起霜果  是指在果皮上产生一层白粉状物质,果实没有光泽,如把此果放入水中,霜状物仍不脱落,用手轻揉后粉状物才消失。黄瓜裂果  果实多呈纵向裂开,多数从瓜把子开始裂。

     


        病因  起霜果  在沙地或土层薄的土壤中长期栽植黄瓜,4月份以后易发生起霜果。此外,温室栽培黄瓜遇有天气不正常或根老化,机能下降及夜间气温、地温高或日照连续不足,黄瓜吸收消耗大时易发生。产生白霜是因黄瓜的呼吸消耗受到抑制时,在果皮上产生的一种蜡状物质。黄瓜裂果  产生在长期低温干燥条件下,突然浇水或降大雨,植株急剧吸收水分或叶面施肥及喷洒农药,植株突然吸水时,易发生裂果。
        防治方法  (1)防止裂果要从温、湿度管理入手,防止高温和过份干燥条件出现,科学浇水。(2)土壤水份要适宜,均匀,防止土壤过干或过湿,蹲苗后浇水要适时适量,严禁大水漫灌。 (3)施用有机肥,采用深耕,培养黄瓜根系发达。(4)防止起霜果,嫁接黄瓜的砧木,要采用无霜砧木,其他方法参见上述3条。(5)坐瓜后开始喷洒10%宝力丰瓜宝,每支对水10~15公斤或惠满丰活性液肥,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

     

    黄瓜细菌性枯萎病

        症状  又称细菌性萎蔫病,浙江、吉林已见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茎部受害处变细,两端呈水渍状,病部以上的蔓和枝杈及叶片首先出现萎蔫,该病扩展迅速,不久全株突然萎凋死亡。剖开茎蔓用手捏挤从维管束的横断面上溢出白色菌脓,用干净火柴棍或小刀刀尖沾上菌脓轻轻拉开可把菌脓拉成丝状。导管一般不变色,根部也未见腐烂,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

     

     

        病原  Erwinia amylovora var.tracheiphila (Smith) Dye异名E.tracheiphila (Smith) Bergey,称嗜维管束欧文氏菌(黄瓜萎蔫欧文氏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或双生,不成链状,大小1.2~2.5×0.5~0.7微米。具荚膜,无芽孢,周生4~8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或兼性嫌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光滑具光泽;在肉汁胨液中呈轻雾状,无菌环及菌膜,不能分解果胶,也不能液化明胶,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脲酶阴性,不能在5%食盐溶液中生长发育。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高34~35℃, 36℃不生长,最低8℃;43℃经10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维管束病害,病菌由黄瓜甲虫传播。黄瓜细菌性枯萎病过去国内未见报道,近年浙江丽水地区、吉林长春已见发病。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葫芦科香瓜属、南瓜属、西瓜属的植物。黄瓜和甜瓜较南瓜和矮瓜易发病,生产上应予以重视。

        防治方法  (1)选用中农5号、碧春、满园绿等抗细菌病害的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2)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4)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 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 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对好的药液60~75升,连防3~4次。琥胶肥酸铜对白粉病、霜霉病有一定兼防作用。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1∶4∶ 600铜皂液或1∶2∶300~400倍式波尔多液。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5000倍液也有效。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细菌性圆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幼茎或叶柄。叶片染病幼叶症状不明显,成长叶片叶面初现黄化区,叶背现水渍状小斑点,病斑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很薄,黄色至褐黄色,病斑中间半透明,病部四周具黄色晕圈,菌脓不明显。幼茎染病致茎部开裂。苗期生长点染病,多造成幼苗枯死。果实染病在果实上形成圆形灰色斑点,其中有黄色干菌脓,似痂斑。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bitae (Bryam) Dye异名X.cucurbitae (Bryan) Dowson称油菜黄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黄瓜细菌斑点病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双生或链生,有荚膜,无芽孢,大小1.0~1.5×0.5~0.6微米。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圆形,黄色具光泽,表面隆起光滑,边缘整齐,透明;在肉汁胨液中生长呈云雾状,无菌环。细菌生长适温25~30℃,36℃能生长,49℃经10分钟致死。主要为害黄瓜、西瓜等葫芦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果肉受害扩展到种子上,病菌由种子传带,也可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从幼苗的子叶或真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真叶染病后,细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后进入维管束,致叶片染病,然后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维管束,进入瓜内,致瓜种带菌。棚室黄瓜湿度大温度高,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利于该菌侵入和扩展。

        防治方法  (1)选用中农5号、碧春、满园绿等抗细菌病害的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2)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4)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 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 1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对好的药液60~75升,连防3~4次。琥胶肥酸铜对白粉病、霜霉病有一定兼防作用。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1∶4∶ 600铜皂液或1∶2∶300~400倍式波尔多液。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5000倍液也有效。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缺素症

        症状  一 缺氮 叶片小,上位叶更小;从下向上逐渐顺序变黄;叶脉间黄化,叶脉突出,后扩展至全叶;坐果少,膨大慢。二  缺磷 生长初期叶片小、硬化、叶色浓绿;定植后,果实朽住不长,成熟晚,叶色浓绿,下位叶枯死或脱落。三  缺钾 生育前期叶缘现轻微黄化,后扩展到叶脉间;生育中后期,中位叶附近出现上述症状,后叶缘枯死,叶向外侧卷曲,叶片稍硬化,呈深绿色;瓜条短,膨大不良。四  缺钙 距生长点近的上位叶片小,叶缘枯死,叶形呈蘑菇状或降落伞状,叶脉间黄化、叶片变小。五  缺镁 在黄瓜植株长有16片叶子后易发病。先是上部叶片发病,后向附近叶片及新叶扩展,黄瓜的生育期提早,果实开始膨大,且进入盛期时,发现仅在叶脉间产生褐色小斑点,下位叶叶脉间的绿色渐渐黄化,进一步发展时,发生严重的叶枯病或叶脉间黄化;生育后期除叶缘残存点绿色外,其他部位全部呈黄白色,叶缘上卷,致叶片枯死,造成大幅度减产。六  缺锌 从中位叶开始褪色,叶脉明显,后脉间逐渐褪色,叶缘黄化至变褐,叶缘枯死,叶片稍外翻或卷曲。七  缺铁 植株新叶、腋芽开始变黄白,尤其是上位叶及生长点附近的叶片和新叶叶脉先黄化,逐渐失绿,但叶脉间不出现坏死斑。八  缺硼 生长点附近的节间明显短缩,上位叶外卷,叶缘呈褐色,叶脉有萎缩现象,果实表皮出现木质化或有污点,叶脉间不黄化。

     

                     


        病因  一 缺氮 主要是前作施入有机肥少,土壤含氮量低或降雨多氮被淋失;生产上砂
     土、砂壤土、阴离子交换少的土壤易缺氮。此外,收获量大的,从土壤中吸收氮肥多,且追肥不及时易出现氮素缺乏症。二 缺磷 原因是有机肥施用量少,地温低常影响对磷的吸收,此外利用大田土育苗,施用磷肥不够或未施磷,易出现磷素缺乏症。三缺钾 主要原因是砂性土或含钾量低的土壤,施用有机肥料中钾肥少或含钾量供不应求;地温低、日照不足、湿度过大妨碍钾的吸收或施用氮肥过多,对吸收钾产生拮抗作用;叶片含氧化钾在3.5%以下时易发生缺钾症;四 缺钙 主要原因是施用氮肥、钾肥过量会阻碍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土壤干燥、土壤溶液浓度高,也会阻碍对钙的吸收;空气湿度小,蒸发快,补水不及时及缺钙的酸性土壤上都会发生缺钙。五缺镁 随黄瓜坐瓜增多,植株需镁量增加,但在黄瓜植株体内,镁和钙的再运输能力较差,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引致缺镁而发生叶枯病。研究表明叶枯症的发生与植株内镁的浓度密切相关。开花后采摘上位第16~18叶中的一张叶片进行镁浓度测定,当叶片中镁含量约在 0.2%时,就会出现叶枯症,当叶片中镁浓度<0.4%时应及时防治。生产上连年种植黄瓜的大棚,结瓜多,易发病,干旱条件下发病重。此外,用瓠瓜(扁蒲)做砧木与黄瓜嫁接的常比用南瓜做砧木的嫁接苗发病重。六 缺锌 光照过强或吸收磷过多易出现缺锌症。多认为土壤pH高,即使土壤中有足够的锌;也不易溶解或被吸收。七 缺铁 在碱性土壤中,磷肥施用过量易导致缺铁;土温低、土壤过干或过湿,不利根系活力,易产生缺铁症。此外,土壤中铜、锰过多,会妨碍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出现缺铁症。八缺硼在酸性砂壤土上,一次施用过量石灰肥料易发生缺硼;土壤干燥时影响植株对硼的吸收,当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数量少、土壤pH高、钾肥施用过多均影响对硼的吸收和利用,出现硼素缺乏症。
        防治方法  (1)防止缺氮首先要根据黄瓜对氮磷钾三要素和对微肥需要,施用酵素菌沤
    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新鲜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氮素缺乏。低温条件下可施用硝态氮;田间出现缺氮症状时,应当机立断埋施充分腐熟发酵好的人粪肥,也可把碳酸氢铵、尿素混入10—15倍有机肥料中,施在植株两旁后覆土,浇水,此外也可喷洒0.2%碳酸氢铵溶液。 (2)防止缺磷黄瓜对磷肥敏感,土壤中含磷量应在30毫克/100克土以上,低于这个指标时,应在土壤中增施过磷酸钙,尤其苗期黄瓜苗特别需要磷,培养土每升要施用五氧化二磷1000~1500毫克,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应达到40×10E-6,每缺1×10E-6,应补施标准的磷酸钙2.5kg。应急时可在叶面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2~3次。(3)防止缺钾黄瓜对钾肥吸收量是吸收氮肥的一半,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时应予注意。土壤中缺钾时可用硫酸钾,每667平方米平均施入3—4.5kg,一次施入。应急时也可叶面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或1%草木灰浸出液。(4)防止缺钙首先通过土壤化验了解钙的含量,如不足可深施石灰肥料,使其分布在根系层内,以利吸收;避免钾肥、氮肥施用过量。应急时也可喷洒0.3%氯化钙水溶液,每3~4天1次,连续喷3~4次。(5)防止缺镁生产上发生叶枯病的田块,土壤诊断出缺镁时,应施用足够的有机肥料,注意土壤中钾、钙的含量,注意保持土壤的盐基平衡,避免钾、钙施用过量,阻碍对镁的吸收和利用。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经检测当黄瓜叶片中镁的浓度低于0.4%时,于叶背喷洒0.8%~1%硫酸镁溶液,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发病重的地区嫁接砧木应选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6)防止缺锌土壤中不要过量施用磷肥;田间缺锌时可施用硫酸亚锌,每667平方米1.3kg;应急时,叶面喷洒0.1%~0.2%水溶液。(7)防止缺铁保持土壤pH6~6.5左右,施用石灰不要过量,防止土壤变为碱性;土壤水分应稳定不宜过干、过湿,应急措施可用0.1%-0.5%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8)防止缺硼如已知土壤缺硼,在施用有机肥中事先加入硼肥或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时灌水防止土壤干燥,不要过多施用石灰肥料,使土壤pH保持中性,应急时可喷0.12%~0.25%的硼砂或硼酸水溶液。
         对于黄瓜缺素症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还可选用保得生物肥或富尔655液肥或绿丰生物肥 50—80kg/667平方米或喷洒“垦易”微生物活性有机肥300倍液或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 3000倍液或1.8%爱多收液剂6000倍液,连续喷3~4次,效果很好。

     

    黄瓜黄化叶

        症状  棚室冬春栽培的黄瓜,从采瓜期开始,植株的上位和中位叶片急剧黄化,早晨观察叶背面呈水渍状,气温升高后水渍状消失,几天后水渍状部位逐渐黄化,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势弱的品种易发病。

     


        病因  经化学分析当黄瓜叶片中某些单一的元素如氮、钙、镁、锰等不足,但另外一些元素又高于正常值,如碳素偏高,造成营养元素紊乱,营养元素之间失衡,根系也不发达,根量明显少于正常株。生产上在光照不足低温期及多肥多水条件下易发生。
        防治方法  (1)施用酵素菌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水肥管理,减少化肥施用量。(2)提倡施用绿丰生物肥50~80kg/667平方米或喷“垦易”微生物活性有机肥300倍液或惠满丰液肥,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雾,隔7天1次共喷2~3次。

    黄瓜绿斑花叶病

        症状  黄瓜绿斑花叶病分绿斑花叶和黄斑花叶两种类型。绿斑花叶型苗期染病幼苗顶尖部的2~3片叶子现亮绿或暗绿色斑驳,叶片较平,产生暗绿色斑驳的病部隆起,新叶浓绿,后期叶脉透化,叶片变小,引起植株矮化,叶片斑驳扭曲,呈系统性传染。瓜条染病现浓绿色花斑,有的也产生瘤状物,致果实成为畸形瓜,影响商品价值,严重的减产25%左右。黄斑花叶病型其症状与绿斑花叶型相近,但叶片上产生淡黄色星状疱斑,老叶近白色。

     

     

        病原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简称CGMMV称黄瓜绿斑花叶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粒子大小300×18纳米,超薄切片观察,细胞中病毒粒子排列成结晶形内含体,钝化温度80~90℃,10分钟,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1年以上。可经汁液摩擦、土壤传播,体外存活期数月至1年,除侵染黄瓜外,还可侵染西瓜、瓠瓜及甜瓜。该病毒在黄瓜上有两个变种,即绿斑花叶病和黄斑花叶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和土壤传毒,遇有适宜的条件即可进行初侵染,种皮上的病毒可传到子叶上,21天后致幼嫩叶片显症。此外,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田间或棚室高温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中农7号、8号、春秋绿、津春4号等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无病毒的有机肥,培育壮苗;农事操作应小心从事,及时拔除病株,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2)在常发病地区或田块,对市售的商品种子要进行消毒。种子经70℃处理72小时可杀死毒源,也可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2~3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3)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4)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800倍液、3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NS-83病毒诱导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667平方米用75克加1kg开水浸泡12小时对水 15kg喷洒。此外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硫酸锌1500倍也有一定效果。

    黄瓜真滑刃线虫病

        症状  黄瓜染线虫病后,初症状不明显,发生数量多或持续时间长时,出现全株生长不良,似缺水或缺肥状,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差,容易导致其他病害发生蔓延;后期根部变褐腐烂。

     

     

        病原  AphelenchusavenaeBastian称真滑刃线虫,属植物线虫。体圆筒形,长约504~  1000微米,吻针长约17微米,无基部球,基部稍粗,前端较后端略短;食道前体筒状,中食道球较大,卵圆形,后食道腺位于肠的背面,排泄孔在中食道球下;阴门横裂,阴道向前斜伸,阴门唇隆起,阴门后虫体稍变狭;卵巢1个前伸;尾部圆筒形,尾长是肛径的1.3~2倍。可在黄瓜、白菜、菜心、花椰菜、芥蓝、西洋菜、茄子、辣椒、菜豆、叶用甜菜等根系周围见到。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线虫产卵后,孵化出的幼虫在根附近活动,形成为害。繁殖适温25~30℃,年生多代。

    防治方法  (1)线虫为害严重的地区或田块,收获后要马上清除病残体、残根,深埋或烧毁,深翻晒田。(2)棚室保护地发生线虫要进行高温消毒,具体方法参见黄瓜猝倒病。(3)每667平方米施用充分腐熟的干鸡粪150~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4)药剂防治可用30%除线特乳剂,每667平方米用药1.5~2.5kg对水300~350倍淋浇在播种沟内,如用50%除线特粉剂,用药量同上,与30kg细干土混匀,撒在播种沟内,然后再播种、覆土。生长期间如发生线虫,可结合中耕松土再施1次药。用药量较前增加1~2倍。为防止产生药害使用前应先行试验,确定该品种无药害后再大面积应用。

    黄瓜花斑叶

        症状  黄瓜花斑叶近年在棚室栽培条件下时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初仅叶脉间的叶肉出现深浅不一的花斑,后花斑中的浅色部份逐渐变黄,叶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突起部位呈黄褐色、后整叶变黄,随病叶变硬,致叶缘四周下垂,别于一般叶片黄化。

     


        病因  系生理性病害。病因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引起的。因为糖在叶片中积累会引起叶片生长不平衡,造成糖分不能均匀地输送到生长点和瓜条里去,致叶片变硬叶缘下垂。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半夜夜温低,黄瓜叶片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输送受到抑制,在15~20℃条件下,温度越高输送速度越快,反之输送速度减慢,棚室温度低于15℃,不仅影响根系发育,还会引致输送受抑,叶片老化,生理抗性明显降低;生产上定植初期地温对根系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影响。此外,钙、硼缺乏,也能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中的运转和积累引起花斑叶。
        防治方法  (1)适时定植。棚室温度和土温达到15℃时定植,短时间内温度低于此标准,
    要注意提高棚温和地温,以利根系发育、增强对肥水吸收能力,使碳水化合物运输正常。(2)合理施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全元肥料,注意不要缺少钙、硼、镁等微量元素,要注意增施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3)合理灌溉。灌水要均匀,不宜过分控水。(4)按黄瓜每天对温度的要求进行调控,上午保持28-30℃,下午25~30℃,前半夜保持在15~20℃为宜。(5)适时摘心,适当去除底叶。

    黄瓜叶烧病

         症状  黄瓜叶烧是近年保护地新出现的生理病害,棚室发生较多。叶烧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叶片上,一般以接近或接触棚膜的叶片易发病。发病初期病部的叶绿素明显减少,在叶面上出现小的白色斑块,形状不规则或呈多角形,扩大后呈白色至黄白色斑块,轻的仅叶缘烧焦,重的致半叫—以上乃至全叶烧伤。病部正常情况下没有病症,后期可能有交链孢菌等腐生菌腐生。易与黄瓜黑斑病混淆,可通过镜检鉴别。

     

      

     

        病因  系由高温诱发的生理病害。黄瓜起源于印度是喜温蔬菜,对高温忍耐力较强,一般气温高达32~35℃仍安然无恙。经测定在土壤水分充足,相对湿度高于85%以上短时间棚温达到42~45℃,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但当相对湿度低于80%,遇有40℃左右的高温,就会产生高温伤害,尤其是在强光照条件下更易造成高温伤害。生产上,中午不放风或放风量不够或高温闷棚时间长均易产生叶烧病。

        防治方法  (1)棚室栽植的黄瓜应选用露地2号等耐热品种。(2)加强棚室管理,棚温超过黄瓜生长发育正常温度,要立即通风降温。如阳光照射过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可采用放铺席或使用遮阳网遮阴,有条件的采用反光幕。棚底温度过高,湿度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冷水雾进行临时降温。(3)采用高温闷棚法防治霜霉病时,要根据栽培品种耐温性能,严格掌握闷棚温度和时间,必要时应在闷棚前1天晚上浇水,以增加黄瓜抗热能力。

        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

        症状  氨过剩  幼苗叶片褪色,叶缘呈烧焦状,向内侧卷曲;植株心叶叶脉间出现缺绿症,致心叶下的2—3片叶褪色,叶缘呈烧焦状。棚室保护地氨害  多发生在施肥后3~4天,中位受害叶片正面出现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失绿斑块或水渍状斑,叶尖、叶缘干枯下垂,多整个棚发病,且植株上部发病重,一般突然发生,上风头发病轻于下风头,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棚室保护地亚硝酸气害  施肥后10~15天,中位叶初在叶缘或叶脉间出现水浸状斑纹,后向上下扩展,受害部位变为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从背面观察略下陷。

     


        病因  保护地黄瓜产生氨害和亚硝酸害,主要是肥料分解产生氨气和亚硝酸气。如棚内一次施入过多的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或未充分腐熟的饼肥、鸡粪、鱼肥、与土混合的有机肥,遇有棚内的高温或连阴天后突然转睛,经3~4天就会产生大量氨气,使棚内空气中氨的含量不断增加,当浓度大于5×10E-6时,植株外侧叶片先受害。此外,氨肥颗粒粘在叶片上或土壤中氨的浓度高,钙的吸收受抑制,土壤pH值高均可产生氨害。当棚内空气中亚硝酸气的浓度大于2×10E-6~3×10E—6时,就会发生亚硝酸害。施入土壤中的氮肥都要经过有机态-铵态-亚硝酸态-硝酸态这个过程,最后以硝酸态氮供植株吸收利用。当土壤呈酸性、强酸性或施肥量大时,上述过程中途受到阻碍,使亚硝酸不易转化为硝酸,并在土壤中积累,产生亚硝酸气和氯化氮释放于棚室内,如放风不及时,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防治方法  (1)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绿丰生物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做到不偏施、过施氮肥。施用饼肥、鸡粪必须充分腐熟才能施用。同时要注意施肥方法,追施尿素、硫酸铵等化肥时,不要把肥料撒在叶片上,不宜表面施,应埋施或深施后踏实。早春气温低,施肥应提早,以免分解不充分。(2)心叶发生缺绿症时,用pH试纸监测棚中氨气和亚硝酸气的变化动态,也可用仪器测定土壤pH、土壤导电率,即可换算出氨态氮的含量。土壤导电率高、氨态氮多,当pH值大于8时,有可能发生氨害;pH小于6时,有可能发生亚硝酸气害。这时要注意放风,排除有害气体,降低其含量。(3)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要考虑施用硝态氮,黄瓜轻度受害或受害后尚未枯死的,可通过加强管理,使其逐渐恢复健康。(4)施用缓效氮肥时,应掌握在黄瓜吸收养分的最大效率期施用,并注意合理灌溉或采用膜下灌溉及滴灌。黄瓜生育期追施尿素或硫酸铵以5—7次为宜,每667平方米7.5~15kg,如用碳酸氢铵必须深施。(5)应急时可叶面喷洒1%尿素、1%磷酸二氢钾。(6)已发生中毒的,要尽快加大放风量、降低棚内有毒气体的含量,同时配合浇水以降低土壤中肥料的浓度,减少氨气、亚硝酸气来源。(7)用二乙丁酯生产的塑料膜有毒,生产上禁止使用,以免产生毒害。

    黄瓜硼过剩

        症状  种子发芽出苗,第1片真叶顶端呈褐色,向内卷曲,后全叶黄化;幼苗生长初期,下位叶的叶缘黄化或叶片的叶缘呈黄白色,其他部位叶色不变。

     


        病因  前茬施用硼砂较多或浇灌含硼的工业污水;黄瓜叶缘黄化可能是盐类含量多或土
    壤中钾过剩;人为施用硼素,致下位叶叶缘黄化或叶内黄化并脱落。土壤pH<7。
        防治方法  (1)施用石灰质肥料,使土壤pH值高于7。(2)在黄瓜生长过程中,施用碳酸
    钙,发现硼过剩可浇大水,用水稀释溶解淋失,浇大水后再结合施用石灰效果更好。

     

     

    黄瓜褐脉叶

        症状  黄瓜褐脉病又称褐色小斑病或锰过剩症。棚室保护地易发生,多发生在下部或中部叶脉上。初发病时叶的网状脉变褐,沿脉产生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条斑;后期条斑变为褐色枯斑,先是叶的基部几条主脉变褐色,后支脉也变褐,把叶对着阳光检视,叶脉部变褐坏死或扩大成条斑,严重时叶脉,叶柄、茎茸毛基部变成黑褐色。褐脉叶比健叶干枯早。在田间有时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但本病在湿度大条件下即不长霉状物,也不分泌乳白色至琥珀色菌脓,别于角斑病和霜霉病。

     


        病因  系生理病害,是锰过多引起的中毒现象。本病品种间差异较大,长日照和耐高温的品种栽培在塑料大棚或温室内,苗期或定植后遇低温、后期易发病。如津研系列、铁皮青、丝瓜青等长日照品种易发病,而耐低温短日照品种发病轻或不发病。此外,土壤pH7以上或播种、定植前土壤曾采用高温处理,锰在土中溶解度加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短日照耐低温弱光或早熟品种。如:中农5号、7号、春香、农大14号,津春3号等。(2)习惯种植津研系列品种易发病地区,可从改良土壤人手,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石灰100~150kg,把pH值调到中性,使锰的溶解度下降,避免在偏酸或偏碱性土壤上种植黄瓜。(3)施用促丰宝或惠满丰复合液肥、黄瓜专用肥等,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钙肥的运用,土壤缺钙易引发锰过剩而发病。(4)加强苗期和定植后管理,注意适当控制浇水,防止土壤过湿,以免土壤溶液处在还原状态。但也不要过于干旱。(5)注意提高地温,以利肥料的吸收和利用。采用高温法处理土壤时,事前要施人石灰质肥料。

    黄瓜花打顶

        症状  早春、晚秋或冬季冷凉季节种植黄瓜、菜瓜,苗期至结瓜初期经常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且出现花抱头现象,即生长点急速形成雌花和雄花间杂的花簇。这就是花打顶,不仅延迟黄瓜、菜瓜的发育,同时影响产量、质量。

     


        病因  常见有四种。一是烧根花打顶定植时,穴施或沟施有机肥过量,定植后由于需要蹲苗或其他原因,致定植后浇水不及时,造成田间持水量小于22%,相对湿度低于65%,土壤溶液浓度高,根尖成铁锈色或枯死,使根系吸收困难致顶端发生花打顶,这是干旱烧根形成的花打顶。二是沤根。当棚室土温低于10℃,田间持水量大于25%,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5%时,土壤潮湿,不仅根系生长受抑,还会降低根系活动能力。这是由于土壤中温度低,湿度大造成沤根,也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低,黄瓜、菜瓜叶片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夜间输送到各个器官。据测定:白天气温23℃以上,光照充足,二氧化碳浓度为300×10—6~800×10—6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一般上午形成同化物质要占光合作用形成同化物质总量的3/4,日落后开始进行同化物质的输送,这时要求气温适宜,当夜间气温13~16℃,约需4~6小时即可把全天形成的同化物质运送完,当夜温低于10℃时,只能输送1/2同化物质,其余1/2在叶片内贮存,这就会直接影响第二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时间久了,致叶片变为深绿色,叶面凹凸不平或皱缩,植株矮小出现营养障碍型花打顶。四是伤根花打顶有少量瓜苗或植株根系受到伤害,长期未能恢复,造成植株吸收养分受抑,也会出现花打顶。
        防治方法  发生花打顶以后,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对症防治。(1)烧根引致花打顶,应及时浇水,使土壤持水量达到22%,相对湿度达到65%,浇水后及时中耕,生产上浇水适时适量,不久即可恢复正常生长。(2)对沤根型花打顶,棚室或露地地温要提高到10℃以上,发现根系出现灰白色水浸状症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必要时可扒沟晒土,千方百计提高地温、降低土壤含水量。同时摘除结成的小瓜,保秧促根,当新根长出后,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即可转为正常管理。(3)夜温低花打顶对症措施是设法提高夜温,前半夜气温要求达到15℃,持续4~5个小时,后半夜可保持在10℃上下即可。(4)对伤根造成花打顶,中耕时尽量少伤根,采用保秧护根措施,防止温度、水分和营养不良情况出现,提高根系活力。

    黄瓜瓜佬

        症状  在瓜秧上结出的黄瓜很小,形状像小香瓜样的瓜蛋,俗称瓜佬。

     


        病因  是完全花结实造成的。黄瓜在花芽分化时,有雌、雄两种原基,决定其发育成雌花还是雄花,主要与环境条件有关。在冬季、早春日光温室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向雌花转化,但也有适合于雄花发育的条件和因素,有时在偶然的条件下,同一个花芽的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都得到发育,就开出了完全花,结下了瓜佬。
        防治方法  (1)在黄瓜花芽分化时,白天保持25~30℃,夜间10-15℃;光照保持8小时,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且土壤湿润、二氧化碳充足,以促进雌蕊原基正常发育,抑制雄蕊原基的发育。(2)生产上产生瓜佬的完全花多生于早期,疏花时应注意疏掉,以免浪费养分。

    黄瓜苗“载帽”

        症状  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载帽”。发生这种情况子叶被种皮夹住不易张开,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造成幼苗生长不良或形成弱苗。

     


        病因  一是种皮干燥,盖土太干燥,致种皮容易变干。二是过早揭掉覆盖物或在晴天中午揭膜时,致种皮在脱落前已变干。三是播种太浅,覆土厚度不够。四是种子成熟度不好,生活力弱,也会出现“载帽”情况。
        防治方法  (1)播前要浇足底水。(2)播种后覆土不宜过干,覆土厚度要适当,一般一立指即可,不町过薄。(3)必要时加盖塑料薄膜或草进行保湿,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幼苗刚出土时过于干燥,可用喷壶洒点水,发现覆土太薄可补撒一层湿润细土,即可保持种子柔软易脱落。

    黄瓜蔓枯病

        又称黑腐病,各地均有发生,侵染叶片、茎蔓和果实,是黄瓜、水果型黄瓜生产上的常发病害。
        症状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病斑直径10~35mm,少数更大;蔓上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导致“蔓烂”。

     

     


        病原  Ascochyta cucumeris Fautrcy et Roumeg ure称黄瓜壳二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分生孢子器生在叶面,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露出,孔口呈乳头状突起,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15~140μm,高85~120μm;器壁膜质,浅褐色,由数层细胞组成,壁厚5~7μm,内壁无色,形成产孢细胞,上生分生孢子;产孢细胞瓶形,单胞无色,4~6×3~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椭圆形,两端钝圆,五色,中央生1隔膜,偶见单胞,分隔处稍缢缩或无,大小 6.5~11.5×2.7~4(μm)。除侵染黄瓜外,还为害丝瓜、冬瓜、笋瓜、南瓜、蛇瓜、葫芦、佛手瓜等。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 cit-rullina(C.O.Smith)Grossenb.称瓜类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座生在寄主表皮下,近球形,有孔口,直径96~110μm。子囊圆筒形,33.8~78×7.8~13(μm)。子囊孢子近纺锤形,双胞,10.4~15.6×3.9~8.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引致子叶染病。成株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在黄瓜栽培75~83天后,病菌数量出现一次高峰,尤其是阴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数量高,夜间露水大或台风后水淹易发病,土壤水分高易发病,北方夏、秋季,南方春、夏季流行。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肥料不足、寄主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及时清除病株,深埋或烧毁。(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选用抗病品种如万青、春燕等。(5)对种子进行消毒。(6)发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防效优异,此外还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乳油1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20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也可用上述杀菌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7)棚室保护地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100立方米用药25~40g,分放5~6个点,由里向外点燃,熏1夜,隔6天1次,连熏2~3次。防治黄瓜蔓枯病也可用3BC~660型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臭氧浓度控制在0.06×10E~6mg/kg处理20分钟以内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效90%~100%。此方法十分有效,但必须严格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否则会造成全棚毁秧。使用百菌清的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黄瓜炭疽病

    症状  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重者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逐渐细缩,致幼苗折倒。叶片上病斑近圆形,直径4~18mm,棚室湿度大,病斑呈淡灰至红褐色,略呈湿润状,严重的叶片干枯。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症状常具不同表现型,易与叶斑病混淆。主蔓及叶柄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主蔓,致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呈淡绿色,后为黄褐色,或暗褐色,病部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后期常开裂。叶柄或瓜条上有时出现琥珀色流胶。      
        病原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Arx[异名 C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称瓜类炭疽菌,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载孢体为分生孢子盘,盘状,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初红褐色,后变黑褐色,顶端不规则开裂。刚毛散生,暗褐色,顶端色浅,较尖,基部膨大,正直或微弯,1~4个隔膜,大小42~102×4~6(μm)。分生孢子梗倒钻形,无色,无隔膜,12~24×3~5(μm)。分生孢子圆柱形,长卵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12~21×4~6(μm),内含颗粒状物。附着胞长棒形,稍不规则形,褐色,9~10×5~6(μm)。有性态为Glomerella lage-narium(Pass.)Stev.称瓜类小丛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壳球形,直径110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甜瓜等葫芦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亦可在温室或塑料温室旧木料上存活。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此外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也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致苗期发病。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湿度是诱发本病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大,易发病,相对湿度87%~98%,温度24℃潜育期3天,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5~6月,北方7~9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采用不放风栽培法及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4号、保护地1号、保护地2号、9206、早青2号、中农1101、夏丰1号。此外,中农5号、夏青2号较耐病。采用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瓜上留种,对生产用种以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每50kg种子用10%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50mL,以0.25~0.5kg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晾干后即可催芽或直播。(2)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减轻为害;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3)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黄瓜苗经低温处理7天后,对炭疽病能产生抗性,这种诱导抗性持续时间可达8天。在棚室进行生态防治,即进行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田间操作如除病灭虫、绑蔓、采收等均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减少人为传播蔓延。(4)塑料棚或温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于傍晚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 667平方米1次250g,或喷撒6.5%甲硫·霉威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或8%克炭疽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隔9~11天1次,连续或交替使用。(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多·福·溴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多抗霉素水剂3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苯噻氰乳油1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6)用添加了蚯蚓粪的土壤种植黄瓜,能明显抑制炭疽病的发生,相对防效达76.9%。

    黄瓜菌核病

        症状  近年黄瓜、水果型黄瓜菌核病在秋冬茬栽培中,有日趋严重之势。塑料棚、温室或露地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叶柄、叶、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最后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黑色鼠粪状,由暗色的皮层和无色的髓部构成,每个菌核可产生1~9个子囊盘。子囊盘盘状,初淡黄褐色,后变褐色,直径1.7~7.0mm,有多数平行排列的子囊和侧丝。子囊圆筒形,无色,110~130×5~6.5(μm),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梭形,7.5~11×3~4(μm)。干燥条件下,菌核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3~15mm,有的可达6~7cm,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cm。除侵染葫芦科外,还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种蔬菜。0~35℃菌丝均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散放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2~4月和10~11月发生多。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定植期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防治方法  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667平方米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 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5)茎部涂抹防治  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异菌脲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控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前期不易发现,可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查找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6)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1次25~4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或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 1500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700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 8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的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