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大雁是作为古典诗歌中经常会出现的物象,一般来说有两种象征意义。 一种是看到空中的大雁,就会让人想起思乡之情,大雁南归,候鸟的迁徙,往返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就像是回家一样,与自己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样,牵动了许多诗人的心。触景生情,因此借大雁来寄托自己羁旅思乡之情。 正如唐朝诗人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钱起的《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诗人看到大雁迁徙南飞,大多都会联想到自己漂泊字他乡,思乡之情就会涌上心头。诗人常运用秋风、落叶等萧败的意象一起写,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来抒发作为游子飘泊异乡的悲伤。 另外一种是表达爱情,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里面说的就是大雁,两个人的爱情相濡以沫,相守白头,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也是最令人羡慕的,而大雁真正实现了这一点。 不过相对来说,大雁更多的是第一种象征意义比较多。 在古代诗词中,梧桐、黄花、孤雁、落叶等等都是诗人常用的意象。但是出现最多的就是孤雁。 正如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诗人看见孤雁南飞,而自己仍然流落他乡,亲朋离散,触景生情。于是借孤雁为了表达自己思乡的孤独落寞,期望有朝一日能与爱人相守,与亲人相聚。 唐代诗人杜甫也正是如此,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在外漂泊,看到了天上迁徙的大雁就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悲伤的心情。每字每句都透露着人生的失意,展现了他一生的悲苦,和他过去的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读这首诗,立马就够体会到其中悲苦的情怀。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就像我们说的这首诗的背景一样,杜甫在乱世之中漂泊,无家可归,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他感觉自己就像天上的孤雁,和雁群走散了,不得已在天空中哀鸣。 杜甫感觉自己和空中的孤雁同病相怜,如果我们从这里去了解,我们就很容易读懂这首诗了。 第一句写大雁,表达的是杜甫心中的情感。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离群的大雁,不吃不喝,一边飞,一边鸣叫,好像在找寻自己的同伴,也是对自己同伴的思念。 清人浦起龙也曾评价过:“‘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 这时候的大雁代表着杜甫当时的心情。茶饭不思,渴望能够回家和自己的亲人团聚。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整个大雁群早已经消失在茫茫云海,又有谁能够听得见孤雁的哀鸣之声。 就好像自己是一个被大家抛弃的人,不被理解的人,孤零零的无助而又悲苦。 清人朱鹤龄也评注这一联:“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就像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家在忙着恢复自己的生活,又有谁能够想起杜甫,还远在天边漂泊? 而诗人在那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虽流落他乡,可他仍然渴望有朝一日能朋友重逢骨肉团聚。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不断的鸣叫,希望能够看到大雁群。 杜甫也像这只孤雁一样,发出了自己的不平之鸣,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但是又有谁能够帮助他呢?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孤苦无依。 没有人愿意孤独,谁不想和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团聚呢? 浦起龙评析这一联道:“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天空中没有任何的回应,雁群早已经离开,一切都是徒劳。“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只剩下天空的乌鸦在自顾自的叫个不停。 这个时候杜甫的内心是非常伤悲的,漂泊在他乡,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向何方,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给他一个答案。 杜甫这首诗看着是写孤雁,其实说的都是他自己,也许字在杜甫的眼中自己就是哪一只孤雁,不知道应该往何处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特别孤独的感觉呢?你读这首诗又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欢迎在评论区说一说。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