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1 18:03
2019-10-01 18:03 朱元璋在扫除南方个群雄后,为了彻底驱除元朝统治稳固大明,乘红巾军基本摧毁元主力军的有利时机,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在大军围困元帝都北京的前夜,深知北京周边残余的老弱病残的元军是抵御不住北伐军的锐气,连夜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 大军压境之下且已对北京城形成包围之际,元顺帝被俘是大概率事件,以致很多将领都在私下相庆如此大功一件,朱元璋的赏赐绝不会低。可就在进攻北京城之前元顺帝竟然逃回草原了,按说此时北方大部分都归顺明朝,周边那么多明朝军队,元顺帝即使要逃跑也不会那么容易的,为何其携带大量家眷和财宝还能从容退回漠北蒙古高原? 传说是徐达有感于曾是元朝的臣民,不忍心君上被新朝俘虏,在围困大都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元顺帝逃走。对此,副将常遇春十分生气,责怪徐达白白浪费了立大功的机会,自己不想立功也不能让几十万大军一块受苦吧?要是皇帝朱元璋知道了此事,会不会怪罪私放重犯从而让全军受累。然而徐达说:“元顺帝毕竟是前朝的皇帝,曾经统治过中原大地这么多年,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都没有被赶尽杀绝的道理,无论是汉献帝、后主刘婵、魏元帝曹奂等亡国之后都得到新朝厚待。而元顺帝毕竟是夷狄之人,抓回去后难道也让上位封了爵位并划分属地,这对于遭受元朝迫害的百姓不公平,恐怕上位自己都不会愿意的。可要是直接杀了难免会遭后世非议,上位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我们做臣子的怎么忍心给上位留下一个如此棘手的问题,主动放其会漠北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后来回京师禀报,明太祖朱元璋果然并不加罪徐达。 历史上徐达是儒将不假,可如此大事他敢私自做主,尤其是上面有一个杀伐独断的上司朱元璋。而根据《明史·徐达传》记载:洪武元年,徐达率部打败元将脱因帖木儿等,进入关中。明太祖朱元璋大喜,亲自来到汴梁召见徐达,置酒劳之,且谋北伐。在谋划过程中,徐达问朱元璋:“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朱元璋回答说:“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详细的记载了徐达在北伐之前就想到元顺帝的问题,朱元璋明确指出让放元顺帝远盾漠北,并没有要下狠心杀了他,徐达所做的一切只不过再执行朱元璋的命令。 《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的这点心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很重,虽然元朝是起义军推翻的对象,但对于元顺帝本人,大家还是把他当成“君”。历代新君对待亡国之君都是礼遇有加,不仅仅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更是向天下宣扬君臣的理念。 元顺帝这个皇帝当得还不算赖,他恢复科举,减轻赋税,成绩还拿得出手。鉴于这个大背景,如果元顺帝被擒获了,朱元璋和这个前朝的老大该怎么相处呢?怎么相处都是尴尬,所以说还是不如不见。 个人认为徐达把自己放的很正,不依仗军功而骄横跋扈,也不因为想要军功而不懂得为老板思考。在朱元璋不方便处理元顺帝时,主动帮助朱元璋解难并背黑锅,虽然导致当时的身边的将士不满,可却深深获得了皇帝朱元璋的信任,这样优秀的大臣估计也是朱元璋长久信任徐达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