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走元顺帝的徐达,为何敢如此专断?常遇春弹劾他,朱元璋的反应耐人寻味

 雪忆柔 2023-02-17 发布于黑龙江

1368年,朱元璋出兵北伐元军。临近元大都时,徐达却下令就地驻扎七天,导致元顺帝仓皇出逃,而徐达更是故意放走了他,气得常遇春回京就向朱元璋弹劾徐达,谁知朱元璋竟然没有降罪。 

在朱元璋的武将阵营里,徐达和常遇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这对双子星的组合,陪伴朱元璋东征西战、大杀四方,令敌人闻风丧胆,可谓所向披靡。 

可贵的是,徐达和常遇春是互补的。 

虽然两个人都是农民出身,也没有读过书,可是军事才能和指挥天赋却是与生俱来的。徐达善于谋划,常遇春擅长进攻,这两位的组合对于朱元璋来说有如神助。 

所以,朱元璋登基后论功行赏时,徐达和常遇春是仅有的六个公爵之一。而徐达更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

 

为何说徐达是第一,而常遇春却要屈居他之下呢?一件事便可说明。 

公元1367年,朱元璋让宋濂以一篇《谕中原檄打响了抗元的战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纲领响彻中原大地。在朱元璋的部署指挥下,徐达和常遇春带领着北伐大军一路从山东攻打至汴梁(今开封市)。 

公元1368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的正月初四,他登基称帝,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君王,而驱逐元朝更加迫在眉睫。 

此后,徐达率领25万大军来势汹汹,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元朝的都城。但是,到达通州的徐达突然让大军放缓了脚步,眼看距离大都(今北京市)也就不到一天的路程,将士们各个士气高昂,正是一鼓作气之时。哪曾想,徐达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原地驻扎。 

常遇春被徐达的决定震惊不已,登时便绷不住了,直接质问徐达:“将士们立功心切,你不带领大家前进,反而就此安营扎寨?” 

徐达也不过多解释,只是说他另有安排,常遇春不便当着众人驳斥徐达的面子,以为徐达是另有谋划,也就不再提出质疑。可是谁能想到,徐达这一扎根竟然足足过去了一周! 

这边常遇春心急火燎,那边的元顺帝更是七上八下。元顺帝知道明军离自己近在咫尺,可是他丝毫不敢轻举妄动,眼看明军始终纹丝不动,这才趁夜带着众妃嫔仓皇从建德门出逃。 

这时,明军立刻向徐达汇报,常遇春听后摩拳擦掌,恨不得直接将元顺帝抓住,按在地上摩擦。可是徐达却不紧不慢,迟迟不肯动身。 

等到姗姗来迟的明军终于占领元大都后,元顺帝早就快马加鞭地逃到了蒙古帝国“龙飞之地”的上都——开平城。不过,明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快便追到了此处,急得元顺帝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时,徐达又做了一件事,直接“逼疯”了常遇春。原来,就在元顺帝再次跑路时,徐达又一次故伎重施,竟然故意将元顺帝放走了。 

这一次,常遇春怒不可遏,直接诘问徐达为何如此做。常遇春当然不怀疑徐达的忠心,但是他实在捉摸不透徐达此举的意义。 

而徐达深知常遇春本性,便耐心地解释给他听。可是,常遇春非但不理解徐达,还坚持认为此举是养虎为患,回到南京后,仍然上奏弹劾了他。朱元璋在听完常遇春义愤填膺的控诉后,并没有因此而责备徐达,反而让常遇春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那么,徐达究竟说了什么呢?其实,这段故事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有记载。 

徐达说“是虽一荻,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 

徐达这番话就比较有嚼头了,他告诉常遇春:妥懽帖睦尔元顺帝虽然是蒙古人,但他毕竟曾是皇帝。倘若我们将他抓获了,你又将主上(朱元璋)置于何地呢?又想让主上如何处置他呢?是直接把他处决了,还是给他封一块地?无论怎样对待他,都会让主上左右为难,不如干脆将他给放了。 

您瞧,这就是徐达的智慧。在明朝诸多开国功臣中,被朱元璋“卸磨杀驴”的不少,像徐达如此功高盖主却没有被迫害的确实不多。 

徐达之所以敢如此做,也是揣测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当初,朱元璋可以赦免陈友谅子陈理且饶其性命,封其为归命侯就可见朱元璋深知赢得民心的重要。

 

事实证明,徐达的选择没错。妥懽帖睦尔死后,朱元璋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遥封他为元顺帝”。这件事徐达办的漂亮,也再次为朱元璋赢得了宽厚仁慈的美名。 

当然,有种说法是,徐达在出征之前曾向朱元璋请示过,该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他敢于放走元顺帝也是朱元璋默许的,所以才没有因为常遇春的弹劾而被处置。 

1369年,常遇春暴毙而亡。16年后,徐达重病不治而死。关于他们的死,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揣测,甚至被认为是朱元璋所为。 

常遇春暂且不提,徐达得善终或不得好死,皆是因为他有智慧和谋略。野史说徐达死于朱元璋的一只“烧鹅”,因为他的旧疾不宜食此物,所以他其实也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杀戮。但是在正史中,徐达的死与他人无关,这也说明他躲过了朱元璋的猜忌,正是他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您说对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