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十字方队之军医大学变迁史

 向阳脉动 2019-10-04

解放军的历史上先先后后有几个军医大学。有的在历史的转折中熠熠生辉,有的在时代的潮流中光芒四射。

01

第一军医大学

历史上有三个第一军医大学。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分别称之为天津第一军医大学、长春第一军医大学、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A 天津第一军医大学

最正宗的第一军医大学在天津,可以简称为天津军医大学。事实上,这也是她的真名儿。

天津军医大学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

我们每位同学都学过一篇小学课文《纪念白求恩》。1939年11月12日,因日军当时扫荡已接近根据地医院,上级要求医院马上转移,白求恩在争分夺秒的手术中因刺破手指,感染脓毒败血症,不幸逝世。12月1日,党为其举行了庄严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后来毛主席又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自此进入了小学课本。

1939年9月18日,在聂荣臻领导下、由白求恩倡议并参与创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是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最早的医学院校。1939年11月,白求恩以身殉职。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1940年,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1945年改名叫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1948年,白求恩卫生学校护士队创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护士学校,就是今天石家庄的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学校主体仍随部队不断前进,1949年与解放军华北根据地其他医科院校合编为华北军区医科大学。1949年12月29日,与天津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原第254医院前身)合组为天津军医大学。

1950年2月,正式定命为军委天津军医大学。这是建国后我军第一所军医大学。

1951年7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医大学重新命名,军委天津军医大学根据通知精神,正式更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抗美援朝开始后,志愿军首批赴朝作战医疗队在这里组建。

天津军医大学的校部、基础各科室和学员干部宿舍,分别坐落在和平区五大道上的大理道、镇南道(现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等处。设施简陋,场地狭小,甚至学生出操都要分批次集中在民园体育场进行训练。

B  长春第一军医大学

1954年2月26日,天津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由天津迁往长春。第二个“第一军医大学”由此产生。

1958年,长春第一军医大学划归地方,改名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6月,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8月,恢复了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C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就是今天的南方医科大学。

这是一个凤凰男逆袭的故事。1951年,志愿军将士正在朝鲜前线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迅速培养出大批专业医务人才,是年8月初,东北军区决定“在齐齐哈尔市以军区第二陆军医院为基础,组建军医学校。”1951年10月3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学校刚成立时并无正式编制。到1953年1月正名定名为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1954年5月,根据全军《军医中学整编方案》,改称解放军第十一军医学校。1956年1月18日,转隶总后勤部领导。

1958年7月,学校集体转业,移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第十一军医学校与第216医院合并,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1962年1月,国务院决定学校重归军队,隶属总后勤部,校名为“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到1966年10月,改名“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9月,学校迁至湖南省长沙市。1970年,广州军区卫生学校并入;2月,学校再迁至广州市当时已停办的暨南大学校址,由广州军区代管。

1975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统一番号序列。考虑到原在长春的第一军医大学已于1958年划归地方改名为长春医学院,番号空置,所以命令“解放军军医学院改为第一军医大学,并隶属总后勤部建制”,同时将在重庆的第七军医大学改称为第三军医大学。

1978年,原暨南大学恢复办学;4月,中央军委批准第一军医大学新址定于广州市东北郊麒麟岗。1980年,广州军区军医学校第二次并入第一军医大学,1993年,又分出改建解放军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解放军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次并入。

2004年8月,在新一轮军队院校调整中,为了压缩规模,第一军医大学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02

第二军医大学

哎呀!

她的履历可简单了。

一张白纸一样纯洁的姑娘。

第二军医大学与新中国是在同一年诞生的,刚刚建立的时候叫作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一年之后这所大学就被改名为中央军委上海军医大学,之后又是一年,其就被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

由于当时上海有第二医科大学。所以上海人将第二医科大学称之为二医大,将第二军医大学称之为二军大。

她好像是一个唯一一直用一个名字的军医大学。

不过既然介绍这军医大学变迁史,也还是要用些笔墨来写她。

第二军医大学1949年9月创建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接收干部来自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和华东医务干部学校。主要技术骨干则是国民党原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校舍和设备,都是国防医学院及联勤第二总医院的。

如果要写前传的话,该校可以追溯到1902年天津小站练兵的北洋军医学堂,是中国第一家新式军医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医学堂1914年迁往首都北平,改成陆军军医学校。北伐战争胜利后,于1928年迁往首都南京,更名为中央军医学校。抗战中,军医学校南下广州,西至广西桂林、贵州安顺,1946年底辗转迁往上海江湾,改建为国防医学院。这样算起来,第二军医大学传承了中国现代军事医学的衣钵。

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将医学院命名为中央军委上海军医大学,隶属总后勤部。这是中央军委正式命名的第二个军医大学。所以半年后的1951年7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医大学重新命名,就将这个学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969年8月29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委办事组批准总后勤部党委《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第二军医大学于当年10月奉命换防至西安原校址。197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迁回上海原址。

1999年全军院校改革,南京的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第二军医大学,改称南京军医学院。2004年再次调整时该学院撤销。

2017年6月29日,新一轮改革,第二军医大学转隶海军,更名为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 

03

第三军医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比第一军医大学简单点,比第二军医大学复杂点。只有过两个。

A  长春第三军医大学

1948年9月,东北联军卫生部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由解放军中国医科大学派干部接收原国立长春大学医学院。10月13日,部队进入长春接收并组建长春医科大学,并将伪满时期经济部大楼选做校址。

1951年7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医大学重新命名,通知天津、上海、长春军医大学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所以,我们把这个第三军医大学称为长春第三军医大学。

但是她存在的时间很短。1954年2月16日,军委卫生部下发军医学校整编实施方案,决定天津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新学校命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并命令原天津第一军医大学迁往长春。长春的第三军医大学就此消失。后来的故事,就要回第一军医大学部分复习啰。

 B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咱们放在第七军医大学部分再讲。 

04

最早是为八路军服务的一所卫生学校,1941年4月创建的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1942年9月随八路军晋绥军区改称晋绥军区卫生学校。1948年11月随作战部队进驻西安,12月更名为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1950年1月升格为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

解放之初,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机构正在建设,正规化管理提上日程。其中调整和重新命名了一批学校。包括各军区的医学院。比如这个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1月,新命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

1952年10月,在全国高校调整过程中,军委也调整部分军队院校,第一军医学院命名为解放军。

1954年2月16日,军委卫生部下发军医学校整编实施方案,决定天津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定在长春;西安与南京第五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校址定在西安。当年7月完成合并。

1969年8月29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委办事组批准总后勤部党委《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于当年10月奉命换防至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原校址。197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迁回西安原址。

2004年院校调整,白求恩军医学院并入,成为白求恩军医学院。2012年分出,成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2017年,转隶空军,更名为解放军,并对外保留校名。

05

第五军医大学

第五军医大学前身是1935年5月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大学医学院内迁四川成都华西坝办学。1946年,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回南京。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也随之改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

抗美援朝战争使军队卫生需求增加。各军区相应地完善自己的军医学校。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已将在上海的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改名为军委上海军医大学,隶属总后勤部。这个时候,华东军区没有自己的军医学院,因此改建一个自己的医学院。于是,1952年1月将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改建为华东军区医学院。在命名上,其他军区都称为XX军区人民医学院,比如前身,但是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这个名字前面已经被第二军医大学用过,且上海南京位置太近,容易引起混乱,所以叫华东军区医学院。

这个担心其实很快就解决了。1952年3月,军委统一各军区医学院命名,将华东军区医学院定名为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12月,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

1954年4月7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军医大学整编的决定》,将7所军医大学合并为4所,撤销第五军医大学建制,迁往西安并入。7月完成合并。

【题外】其留在南京的部分教师和设备合并到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1958年转建为南京铁道医学院,2000年与东南大学合并,成为东南大学医学院。

有人要问,第五军医大学离上海那么近,为什么要去西安合并?当时应该主要是从技术实力融合角度考虑的。 

06

第六军医大学

第六军医大学有四个源头,三个支脉。

第一个源头是民国在1937年7月于南昌建立的中正医学院。这所学院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博士首先提出。他的倡议是基于两个设想:第一,他认为中国医学教育的主要力量,当时都操在外国人手中,如北京的协和、湖南的湘雅、上海的圣约翰、山东的齐鲁、四川的华西等,他亟力倡议要用自己国家的力量,办一所最好的医学院与之匹敌。因此有人说他要办一所“南方的协和”。第二,他认为国家设军队警察保障人们的社会安全,同时也应免费为人们提供卫生医疗,以保障其生命安全,他也亟力倡议“公医制度”。他选择江西南昌作为院址,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是熊式辉。熊赞成林博士在南昌办院及以公医制度为宗旨的意图,但他一定要以“中正”二字为院名,以示他对蒋的忠心,林博士不在乎院名,只要能满足前面的设想,所以中正医学院的创立是融合林与熊的要求为一体的产物,与蒋中正没有什么关系。

学校建立不久的南昌就遭到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教学无法进行,基建不能施工。于是南迁昆明、贵州、福建,流离颠沛,苦不堪言。抗战胜利后回迁江西南昌。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同年8月,中正医学院更名为南昌医学院。

第二个源头两个支脉是1946年创建的松江军区医学院和1947年创建的合江地区卫生学校。两者于1949年1月合并组建为解放军东北军区卫生学校。1949年5月随军南下到南昌,并入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

第三个源头是第四野战军卫生部直属医院,即28后方医院。1949年2月更名为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1949年5月,吸收东北军区卫校。

1949年10月,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与南昌医学院合并,组建成解放军华中医学院。1950年11月,更名为中南军区医学院。1951年10月,更名为解放军第四军医学院。1952年7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

1954年4月,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军医大学整编的决定》,将7所军医大学合并为4所,第六军医大学并入第七军医大学。

【题外】第六军医大学迁往重庆后,第六军医大学部分教师和设备移交给同时由汉口迁往南昌的第八军医学校。1958年6月,根据卫生部、军委总后勤部联合发出的《关于交接医务学校、医院的决定》,第八军医学校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目前江西医学院住址即为原第六军医大学校址。2006年江西医学院并入南昌大学,称为南昌大学医学院。 

07

第七军医大学

第七军医大学和履历相似。

1941年,太岳军区卫生部建立卫生教导队,1944年,更名为太岳军区卫生部看护训练班;1946年10月,更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卫生学校。1948年8月,更名为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

1948年10月,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中留开封部分)合并组建中原大学,卫生学校成为新组建的中原大学医学院。1949年7月,中原大学医学院分出,改建为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

随着二野进军西南,1950年4月,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全校1259人从南京出发,于当年4月29日抵达重庆,进驻沙坪坝原中正中学,更名为解放军西南军区卫生部医科大学,并借用西南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在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期间,学校曾称为西南医科大学。这就是为什么沪州医学院要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时,第三军医大学躺枪的原因。

1951年5月,学校更名为解放军西南军区医学院。10月,更名为解放军第二军医学院。1952年7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医务学校整编决定》,第二军医学院更名为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于1953年2月1日正式启用新校名。

1954年4月7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军医大学整编的决定》,将7所军医大学合并为4所。其中第六军医大学与第七军医大学合并,命名为第七军医大学,校址定在重庆,第六军医大学由南昌启程迁往重庆,并于当年4月上旬至9月底,完成合并工作。

1969年8月29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委办事组批准总后勤部党委《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第七军医大学于当年10月奉命换防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原校址。1975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迁回重庆原址。

1975年7月24日,中央军委决定统一番号序列。考虑到原在长春的第三军医大学已于1954年合并番号空置,所以命令第七军医大学改称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1999年,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2004年,成都军医学院移交地方建立成都医学院。

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转隶陆军,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对外仍可称第三军医大学。同时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并入该校。 

08

回顾

说起来军医大学的变化很复杂,可以简单捋一捋。

建国前后,解放军已经在探索和平时期的建设,但尚有一部分地区仍未解放,还在作战。各野战军便组建自己的医科大学、军区医学院、军区人民医学院。比如1949-1950年间组建的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华北军区医科大学、华中医学院、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

随着国家军事领导体制进行系统性的组建和调整,全军开始启动正规化建设。比如中央军委1950年2月命名军委天津军医大学,10月命名军委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1月命名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10月命名解放军二、三、四军医学院。1951年7月,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医大学重新命名,通知天津、上海、长春军医大学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

但是1951-1953年间的军校调整又是矛盾的。在1950年,解放军总人数近550万人,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1.1%,中央决定大规模的裁军。但是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终止,人员反而需要扩编,培训机构需要增加。所以,这一段时间既有规范已有学校的工作,也有没有编制而新建学校的工作,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前身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更有完善已有军医学院和军医大学的工作。1952年,将西安的第一军医学院命名为,南京的第三军医学院命名为第五军医大学,南昌的第四军医学院命名为第六军医大学,重庆的第二军医学院命名为第七军医大学。

等战场形势基本稳定后,精简工作就再次启动,作为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回应。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军医大学整编的决定》,将7所军医大学合并为4所。其中天津的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的第三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定在长春;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不变;西安的与南京的第五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校址定在西安;重庆的第六军医大学与南昌的第七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第七军医大学,校址定在重庆。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57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建设,将军队总员额裁减三分之一,3年裁减130万人,有30余所医院和30余所学校移交地方。其中就包括长春的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变成长春医学院;第十一军医学校转交地方,变成齐齐哈尔医学院。

到60年代初,基于“敌人正在加紧扩军备战,我们不要扩军,但需整军备战,把军队整顿好、建设好,做到有备无患”的考虑,全军再次调整部分院校。也有些院校再次回到了军队序列。比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后来改名解放军军医学院。

军队新时期改革的起点是1975年的军队整顿。小平曾这样说过,改革也在1975年试验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军委决定统一军医大学的番号序列,将解放军军医学院更名为新的第一军医大学(广州);第二军医大学不变;第七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不变。结束1969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去西安,西安去重庆,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去上海的换防,各回防原驻地。

从80年代开始,军队建设转移至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院校调整更加规律和明确,就是压缩军队规模,去弱留强,合并增效,1999年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第二军医大学,成为南京军医学院,2004年撤销;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第三军医大学,成为成都军医学院,2004年移交地方;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新时代,基于军队建设新目标,三所军医大学分别转隶给军种,成为海陆空军医大学并适度合并军队医疗资源,加强质量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