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影谭翰墨 2019-10-04

近年社会很流行一个泊来词:作秀。据说《现代汉语大词典》每年修订时都会收进大量新词,笔者案头上的词典仍是1987年的老版本,无缘一阅其中“作秀”字条的准确注解。英语中的“秀”,有表演的意思,我想所谓“作秀”,多关带有为追求某种效应而矫揉造作之意。如,平庸的主持人故作嗲声嗲气、油腔滑调、举止夸张,称作“脱口秀”(talk show);普通歌手模拟各类歌星的音质、混淆视听以娱乐众人,称作“模仿秀”;动辄爬屋上房扬言跳楼,称作“跳楼秀”,等等。书法界也不乏作秀现象:(配图与正文无关)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1、“展览秀”。

当代普通书法人是很痛苦的,职业书法群体已具规模,不成家不成名,要想以此谋个饭碗谈何容易!为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必须热衷赛事,捧回几个金奖、银奖、特别贡献奖之类的奖状才有资本。为能入展、获奖,首先要深入研究评委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所以现在有些主办单位为避此嫌,征稿期间不予公布评委人员名单)。其二是制造视觉冲击力,吸引眼球。为此,尺幅越写越大,外观越来越奇——书法理论中的“展厅效应”、“第一感觉”等新词也应运而生。多次参展获奖后就可激流勇退,筹集资金在各地举办个人书法巡回展,扩大影响。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2、“头衔秀”。

书画收藏界已达成共识,当代书画家头衔越多、职务越高、知名度越大,其作品市场价格也就越高。如果没名没分,自冠以“当代著名书法家”的美誉,谁会买帐?当今官方的、民间的冠冕堂皇的书法组织机构与头衔名目繁多:某某书法家协会主席、某某书法研究会研究员、某某书法培训中心主任、某某书画院院长、某某书法函授学院特邀教授、某某书法网站主、、、、、、有的组织机构既重书写功底又重书学修养;有的组织机构纯系沙龙性质,按期缴纳会费,来者不拒;有的组织机构实为公司店铺名称,其头衔就如经理、老总自封冠冕而已。一大串的头衔令人肃然起敬,人们不禁会想:总有一样是货真价实的吧?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3、“专集秀”。

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宋丹丹说倪萍写了本《日子》的书,自己也要写本 《月子》。可见出书成风!书法人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获过若干次奖,作品曾在港、澳、台地区,甚至新加坡、菲律宾都展出过,并为纪念馆、博物馆收藏(虽是免费赠送),加之众多炫目的会员、理事、教授、顾问等头衔,自己没有能力撰写书法学术专著,出本个人书法集总结一下书艺历程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嘛。上乘的纸张、考究的装帧、昂贵的标价,似乎充分彰显了作品的含金量。书中内容丰富,除大量个人书法作品充斥其中外,还汇集了名家题字、序跋、合影情景,罗列了作品参展、获奖、收藏情况,介绍了作者头衔、师从、感悟等,蔚为壮观。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4、“合集秀”。

即使个人没有能力和财力出版个人专集,那就应征各类编书征稿(一部分展览征稿也会邀请获奖作者入书),这等同于与同道们出版合集。作者寄出作品时,别忘了照片和个人简历,还有几百元的编辑出版费用,最后其乐融融地抱回几本厚重的大部头书。下次简历中又多了一条:作品曾入《XX风云人物宝典*艺术卷》。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5、“编书秀”。

展览了、获奖了、入会了、入集了、出书了,也成名了。有了这样的资历,当然也可以召集几名书界老前辈征稿编书。因为编委跟评委一样,掌握着对莘莘赛友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同志们的眼中那可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发动书坛后学广泛征稿,编本《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集》、《21世纪书法名人大全》什么的,作者花钱扬名、编委名利双收,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6、“评论秀”。

书法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其评价标准多元,无法象跳高、赛跑、对弈等竞技门类那样一决雄雌。而书法批评(严格来讲应称“书法评论”)作为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指南针,任重而道远。综观当今众多的书法批评人,对于中国书法史上早有定论的书法大家的功过得失,津津乐道,一派独具慧眼的学者风范;面对当代人作品时却只会歌功颂德,肆意鼓吹。君不见报刊中有几篇批评文章不是堆砌辞藻、极尽逢迎之能事?结尾提出意见时却又故作中肯、闪烁其词,“也许、可能、似乎、大概、一定会”这些模棱两可的虚词让人如坠雾中。笔者以为:此评论员要么是充当好好先生和稀泥;要么就是一介庸夫,以已昏昏令人昭昭;要么就是礼尚往来,互为利用;要么就是收了红包,自欺欺人(现在不是流行书法有偿评论吗)。然而私下谈论时原评论者又掷地有声、颇多微词,声称当初只是盛情难却,应景而已。打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幌子,实施表扬与自我表扬之目的。一团和气,会上不说,背后乱说!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7、“另类秀”。

有的学书者不能静下心来夯实传统功底,急于求成;抑或天生就有股离经叛道之倔气,能为而故不为;抑或着实缺乏书法艺术的天赋,久练无果。于是,另辟蹊径,哗众取宠,追求所谓的“当代书法”。好端端的宣纸上,东涂西抹,再用剪刀东拼西凑(所谓第二次创作),作品出来似字非字,似画非画,还美其名曰:中西合璧,笔墨当随时代!——这让我想到外国举办动物创作的油画展:猪、狗、猫们咬着蘸好油彩的笔,毫无意识地在画板前一阵摆弄脖颈,一幅幅“作品”便形成了。二者实在“异曲同工”之妙!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8、“仿古秀”。

与“另类秀”相反,此类书法人恪守传统,遵循古法。他们为追求“古意”,常把字写在仿古色宣上,写在绢帛绸绫上,甚至写在竹片木块上,体验简书、牍书。古人手稿、日记、书札的形式常常流露出自然之美。他们模仿《祭侄文稿》,也弄得满纸涂涂改改,添添删删;见到《肚痛帖》,也写了个《牙疼帖》。当今信息时代书信往来本就很少,而书法人常常发表自己曾经写给某人的书信,难道他们索回了信件,“敝帚自珍”?不近情理。——惟一的诠释就是作秀!还有的书法作品满篇的鲜红印章,乍看还以为是古人的珍品佳作。嗟夫,他们是在仿照古代书法藏品形式!殊不知书法藏品上琳琅满目的印章绝大部分源于收藏者、鉴定家,而并非书者所铃。鉴定中所谓的传承有序,这些印章正是功不可没。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9、“杂耍秀”。

有的书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花样迭出——要么接它个百米长卷,或者拼个百尺斗方,置于广场,写得天昏地暗,观者啧啧称奇;要么功能健全的右手闲置不用,偏用左手书、嘴书、脚书;要么嘴上、双手塞满毛笔,几管齐下;要么载歌载舞,倒立、侧卧、仰卧、俯卧而书,动作甚为精彩;要么从篆刻的印面中获得灵感,钻研书法中的反书,起初观众不知所书,写毕反转宣纸,令人拍案叫绝;要么手执一米多的长管笔,远距离高管书写,宛若茶艺师提着长嘴壶的倒茶表演。凡此种种,无异江湖杂耍。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10、“新苗秀”。

几岁孩童在家长或老师的反复示范指导下,一幅得意习作出炉。大人们为提高其兴趣,增强其自信,让署款中注明年龄,以求发表。编辑一看:字迹可爱,童真毕现,实为不易;读者亦惊叹;难得难得!神童啊,神童!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11、“骑墙秀”。

有的人诗、书、画、印均有染指,却未必一一专精。于是乎书家面前谈画,画家面前谈诗,几轮下来被公认为是“全能艺术家”。

书坛作秀,凡此种种,是是非非,对对错错,不足为训,故“闲说”之也!

毫不客气的讲,不改变当下书法的“作秀”现象,中国书法永无宁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