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萍乡儿童乐园里,一段男子带着妻女突然掌掴女店员的视频,上了热搜。 被打女店员称,因两小孩在店内打闹后脸上有刮伤,该家长迁怒其没有报警,在争执中突然当着妻女的面对其进行殴打。 网友评论一片唏嘘。 “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啊。” “这种暴躁脾气家庭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也很容易受到影响。”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不是父母怎么去教孩子,而是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了担当;父母仁爱,孩子就明白了善良;父母诚信,孩子才不会撒谎。 正如杨澜所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可这世上有多少父母,亲手把懵懂无知的孩子往“熊”的路上越推越远。 1 父母的“坏行为”,是孩子成长中的毒瘤 父母最大的恶,是成为孩子的毒。 “两娃打闹引家长互殴”的新闻才也曾引起一片沸腾。 随后,这个妈妈和刚刚赶来的另一方妈妈厮打在一起,再然后又加入了双方的亲朋好友。 两个小孩之间的玩耍打闹,最后竟然是大人之间的群殴。 其实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小孩,他所打的每一下,都不是他的心甘情愿。 为人父母,也许并不是真的要教孩子以暴制暴,但恰恰是这样的“坏行为”, 硬生生的给孩子们上了一部暴力教育大片。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一个“波波玩偶实验”,将72名孩子分成2组,分别去观看带有攻击性的和非攻击性的成人行为。 之后,观看过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对待波波玩偶时的暴力倾向明显比较强。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孩子成长的本质,是为了知道对错,学会负责。 如果父母有道德,行为高尚,那么孩子就能从他们的言行中懂得分辨对错,懂得负责。 可当孩子需要“食物”时,有多少父母是以自己的坏行为,给孩子喂食了“毒药”啊。 2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是过分溺爱的父母 父母的溺爱,是毁掉一个孩子最直接的方式。 《都挺好》中的二哥苏明成,从小就被妈妈溺爱,没受过半点委屈。 和妹妹抢东西吃,吃了亏就打妹妹,没考上大学那就花钱上,想去旅游找妈妈,结婚娶妻妈妈把房子酒席都帮备好。 与其说苏明成啃老,不如说是苏妈妈主动奉上去给他啃。 如此溺爱下,苏明成长成了不折不扣的“妈宝男”,专业啃老,成天搜刮父母的血汗钱。 甚至,他对自己的亲妹妹拳脚相向,打得苏明玉皮开肉绽。 最终,苏明成被控坐牢。 心理学上的PAC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有关。 在过度关爱下长大的孩子,其人格不健全的比例高达80%以上。 而不健全的人格,最终导致孩子一步一步的偏离成长轨道。 为什么我们对家长掌掴店员、“妈宝男”苏明成的种种恶行如此愤怒? 是因为这些父母不知道他们的溺爱多没底线,他们更不知道这样的溺爱传输给孩子后,孩子将走向多么恐怖的深渊。 溺子如杀子,父母对孩子有多溺爱,伤害就有多大。 武志红说过,父母的影响,精简成一句话就是“谁是父母,谁就是命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所说的看,绝不是在孩子三岁和七岁时袖手旁观“看”出来的,而是父母们“爱”出来的。 慈爱,是春风化雨,溺爱,终会毁其一生。 3 真正的教养,就是拼爹 社会学家认为:人是出生两次的生物。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灵魂觉醒。 而灵魂的美丑,则和家庭环境成正比关系。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区别只是父母如何做。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毕竟,父母先美丽,孩子才动人。 要知道,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做怎样的一个人。 1、要有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比如孩子淘气了,反复去按邻居家的门铃。 父母带他去道歉后,可以在他写作业时,反复敲他的门,直到他意识到被人戏弄有多烦躁。 没有天生不守规矩的孩子,只有从不施教的父母。 2、做什么,比说什么更有用 浩浩不小心把玻璃瓶掉进水池,妈妈并不是责骂他,而是走进水池,徒手捞了半个多小时,把碎片都捡起来。 即使手指被刺破,她也一言不发。 这期间,浩浩在边上站得笔直,局促而担忧地一直望着妈妈。 看过妈妈池中捡瓶渣,浩浩可能还是会犯错,但肯定不会再轻易犯错了。 孩子,是父母的产物,孩子,更是教育的产物。 3、榜样,是最伟大的力量 宝宝问地上的脚印是干嘛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他看,于是宝宝也跟着乖巧的站好。 父母良好的示范与严格的管教,能够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行为准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耳薰目染中或好或坏的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花蕾,但是最后能不能开花结果,就看父母浇灌的是养分,还是毒药了。 澳大利亚国家儿童反欺凌协会(NAPCAN)拍过一个短视频。 过马路时,父亲将喝完的饮料罐扔在地上,身旁的儿子也随手一扔,发出了两声清脆的声响。 开着车的母亲竖起中指冲旁边的司机破口大骂。后排的儿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扯着喉咙喊着脏话。 短短的一分钟视频里上演了数十对父子和母女,父母的每一个举止,每一句话语,孩子都复制下来,一模一样,让人看得心酸又难过。 影片最后说“Children see, children do”(你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孩子的一切)。 哲学家塞内加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路,榜样是条捷径”。 孩子成长的这些榜样,会刻在内心深处,成为他们难以抹去的一脉相承。 从幼儿到少年,从青春期到成年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在构建他们下一段的人生,每一步又都重复着父母上一阶的教诲。 甚至孩子的孩子,也重复着父辈的命运。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命运的预兆师。 台湾作家黄淑文说过:“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啊。 所以,每一个父母要做的,就是去焕发自己的爱和温暖,对他人,对生活,也对世界。 因为你自己的爱和温暖,才是唤醒每一个孩子心灵之路的那道光。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电影《怦然心动》里的朱莉那样,因为父母而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很高兴自己有这样一个家庭。” “毕竟,我们都知道” “他还是个孩子啊” “所以更要好好的教育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