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矩形玉片,来自于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棺,上面保留了完整的加工痕迹,为我们展现了来自汉代的高超工艺。 阐史君——讲述古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您破解古玉密码! 在1995年考古学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徐州狮子山汉墓,这是中国汉代的墓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考古资料。 汉代的丧葬玉器里最为重要的器物有两件,一个是玉衣,一个是玉棺,徐州狮子山出土的这些玉棺片统计数字是一千八百多片,将近两千片,其中有非常规整的矩形玉片,最大的玉片规格是22.5厘米*27.5厘米。汉代的玉工可以把这么大的玉片从中很均匀地切开,这个工艺使考古学家们都感到震撼。 玉片细节图 在狮子山汉墓(玉棺)的修复工作中,专家发现,玉棺背面贴在玉棺棺体上的一面,玉片仍是原始切割面,没有进行打磨,这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切工工艺,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证据。 揭开玉棺表面光滑打磨的玉片,我们可以看到紧贴棺椁的玉片一侧留下的加工痕迹。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类不同加工方式留下的痕迹。 从竖向来说第一是直线,第二是曲线,第三种,就是没有痕迹。 那么没有痕迹的玉片又是如何加工的呢? 专家认为,这样的玉片在开始切下的时候切割的一致性非常好,然后解玉砂在里面不断地随着工具的移动,把最微小的痕迹都打磨掉了。所以说没有痕迹的加工正说明汉代工匠技艺的高超和纯熟,也证明当时的加工工具可以非常平稳的运行。 说完了玉片的竖向切割,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它的横向切割,也就是切出来的薄片如何分割成需要的形状。 ![]() ![]() ![]() 专家们发现所有的玉片都是从背面向外表面切割的,而玉棺中一些没有切割完全就断裂的玉片证实了这样的推测。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切口有背面长、前面短,背面宽、前面窄的规律。古代工匠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加工方式应该是为了在玉棺完成后玉片整体贴合紧密,减小缝隙。 ![]() 在立体的显微镜下,模拟将玉片切开,切开以后这个角度就出现了,它的切割角度都是在80度到85度之间,也就是说两个玉片合起来大概有10度左右的角度差,这也是当时工匠用来切割玉片的刀刃的形状。 可以说当时加工玉棺玉片的工具很先进,刀刃厚度是有变化的,越靠刃部,也就是和玉接触切割这部分薄,往上逐渐变厚。 这些小小的玉棺片上的切口真实保留了汉代玉器加工的工艺,也留下了加工工具的信息,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于玉器加工制作工艺的不断钻研和摸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