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爪雪泥——浅析古玉器的工痕鉴别

 光明使者9988 2020-02-11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他的一首写给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曾这样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感慨的向弟弟提到:人生在世四处漂泊,偶然留下的行踪,就像飞翔的鸿雁,疲惫时在某处雪地上落脚,所留下的爪印一样,充满了偶然,虽然像往事遗留的痕迹,但哪里能够分辨它飞来飞去的目的和最终的去处。。。

有一天我拿着放大镜对古玉仔细端详,试图看出更多的门道和方法时,脑子里不自觉冒出了爪泥的字句,那深浅不一没有规律可循的工痕,不就是这首诗句所描绘的样子吗?凹下去的沟槽里受力不均匀所形成的晶体凸点和条脊,和方法各异的工具形成的平滑或突兀的沟底,不就像极了落在雪块上的飞禽脚爪的印痕吗?因受力所产生的顿挫和挤压感,因掌面不平而导致的磨砂状压合平面,神似而异曲同工,那个瞬忽后飞去的大鸟已从眼中消失,仿佛刚刚看到却永不可见,这样的意趣让人心生无端的惆怅。

在工痕研究上,台湾学者陈启贤可称为古玉工痕研究的先驱,在陆续发表的多篇文章中以馆藏出土的高古玉器为蓝本,结合高倍显微镜的显像效果,探讨梳理了古代玉器加工方法与有关痕迹产生的联系。大多采用20倍、60倍和120倍三种放大图像观测特定工痕点,用阴线、沟边、沟底、晶粒状凸点、凸脊、宽深比等专用名词来定义相关微痕迹,为观测和研究古玉微痕建立了标准,并为当今研究工痕者所普遍采用。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石片或硬质核状工具推蹭、刮蹭、刻划、磨石打磨、坨具蘸解玉砂往复加工以及上述方法组合出的复合方法等。另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邓聪等人模拟完成了工痕中的钻孔等人工试验,为印证其他有关古玉工艺提供了可信证链。

以上研究,力图为每种痕迹复原出当时的工具,并延伸到操作工艺及加工方法,因此所得结论难度很大,且目前看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原因如下:治玉现场无法从历史记载中获取和还原,只能依靠想象来完成;工具和介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凳是明清以后才有的,高古的坨具到底是什么样子和如何操作);古代的解玉砂是多大颗粒,是大小混杂还是分类使用的;模拟者的运用方法是不是复合历史实际,是来回往复切磋还是单向切完了重新开始;尤其模拟者和当时工匠熟练程度不同造成的技法差别,会造成多大的工艺差别等等,这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原不了现场,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并广为传播,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

那么在鉴别真伪和确定玉器工艺价值的要求上,我们要怎么认识和感知这些难以把握的痕迹特点呢?

我们不知道鸟儿怎么飞翔,也不知它们飞往故土或何方,但我们知道雪地上那些是鸟儿留下的,不是坏人留下来欺骗我们马内的,这就行。OK,复杂的事情简单的做,就从这里开始吧。首先确定的是,高古和宋元、明清所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这是加工方法和方式造成的不同,这是客观实际。因此,在鉴别前,先要分期。

史前文化期古玉

以素器为主,有纹饰的都难得一见,因此在本文中不是研究对象,可以略下不表。

商周古玉

商周古玉在形制、纹饰、工艺方法上,已形成鲜明的特点和工艺,折铁线、臣字眼、外缘出脊扉牙、双阴挤阳线是商代古玉的较为典型的工艺技法,在组合成以上型纹时,单个线条常呈现以下特点:

1、阴线经往复琢磨而成,线型内保留原始的琢磨痕,多方向无序排列,每一微痕中能感觉到力的变向和衰减,镜下呈断断续续的同向走势,宽而不深,沟边边沿棱角不明显。

2、双勾阳线的阴线沟槽呈现中间宽深、两头尖浅的特点。

3、阳线大致分为双勾平凸阳线和减地阳线两种,减地阳线的做法是打磨掉两侧的底子,将两侧的阴线磨下去抠平,是双勾线的升级版,从工艺和难度上比双勾线高级。

打孔和抛光的特点:

多为管钻加工,孔道呈现一大一小的喇叭孔;厚度较大的直孔多采用对钻方式,孔壁中留有明显的阶梯和倾斜错位现象;

抛光在表面上留下了杂乱的线痕,深浅不一,方向各异,有同向磋磨的工序残留,侧向光气明显,在镜下单体线痕呈现断续感和力的衰变。

在表面微痕上,草稿的刻划痕、切磋的刀痕、推磨的线痕都会在成品中留有痕迹,加上抛光的平面微痕,可供观察的痕迹显现点、线、面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微痕的自然叠加和工序上的和谐统一,是鉴别着眼点的关键,需要多观察多体会。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