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了西周早期一面坡的工艺打磨痕迹,到了西周中晚期便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阴线,当然西周中晚期出现的是双阴线,这个时候的阴线几乎不再有复杂的打磨痕迹,或者像一面坡那样做一些特殊的阴线的工艺设计,就是单纯的用砣具配合潮湿的解玉砂进行推磨,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制作背景以后。 ![]() 如果看到这个时期玉器上面的阴线时,就不能单纯地像观察一面坡那样,看它的打磨的光气好不好,或者沟槽内是不是平整光滑,我们要重点看它那种自然的砣具,带动解玉砂所留下的痕迹。 ![]() 另外要注意这时候的阴线,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观察点,但是我们要仔细体会玉器在经过近3000年的封存,它一定会有通体的熟旧感,包括阴线沟槽里面,市面上有些高古玉器的仿品,我们看到以后就能马上感觉有疑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仿品它制作的周期很快,时间很短,所以阴线沟槽显得非常的生涩,跟玉器的器表明显差异很大。 ![]() ![]() 这是我们辨别真假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到了战国中晚期,包括后来的汉代单阴线开始大量广泛地使用了,同时阴线沟槽在一些高规格的玉器上面,又出现了局部的打磨痕迹,比如动物的眼睛,或者一些短阴线,然后这种单阴线的工艺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这种制作工艺它发生了多次的重大改变,包括它的制度的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时古人对玉器审美的追求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
|
来自: Bao5685 > 《和田玉及软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