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日,《崇明大众》正式出版。《崇明大众》是崇明县委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崇明解放后的第一份报纸。解放后,百废待兴,文化事业开新篇。县委把出版《崇明大众》当作大喜事办,调拨经费、筹建编委、拟定名称、落实社址、遴选编辑、学习采编,物色通讯员,各项准备紧锣密鼓进行。1956年2月20日编印了试刊号,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群众团体、县直部门的同志,都要仔细阅览,就报纸内容、栏目设置、文章通俗化等提出意见。创刊号套红报头,大红色“崇明大众”四字衬托在农村大好春光里。“祝贺崇明大众出版”的大红字横贯通栏,系着大红灯笼的红绸带随风飞舞。头版头条是时任县委书记王乐山的《大家来办好崇明大众》,强调《崇明大众》的读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乡村干部,报纸必须内容丰富,问题通俗,有说有唱,有图有画,让粗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也能听懂。《崇明大众》的基本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动员与组织广大农民逐步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和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崇明大众》8开2版,星期四、日出版,每份2分钱。报社设在城内嘉乐巷3号,初期有采编6名、摄影1名,后来逐渐增加到了17人,总编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崇明大众》栏目多至10余个,轮番出现在读者面前,计有国内外新闻、社论、通讯、崇明各地、时事讲话、学文化、俱乐部、读者来信等。崇明向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而今有了《崇明大众》,不出二三天就能知晓国事、天下事。1959年7月1日,发行了3年多共600期的《崇明大众》停刊,其职能由已在全县建立了放大站的县广播站替代。 《崇明报》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崇明机关报 1995年1月,《崇明报》创刊,由中共崇明县委宣传部主管、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题写报名,为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报。1994年1月1日,中共崇明县委宣传部委托崇明县广播电视台创办《崇明广播电视周报》,8开2版,每周1期。1995年1月1日,《崇明广播电视周报》更名为《崇明报》,成为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报,8开2版,每周1期。1996年1月1日起扩版为4开4版,仍为周报。发行量由最初3000份上升为1万份。2003年1月1日起,扩版为4开8版(彩版),每周1期。《崇明报》创办时总编辑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1998年起由县组织部门任命,为县广播电视台领导成员之一。《崇明报》创刊时有记者、编辑2人,对外为独立报社,对内是崇明广播电视台的一个部门。2002年5月,《崇明报》社址随电视台由城内人民路40号迁至一江山路511号。《崇明报》按照周报特点,围绕中共崇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大事不漏、要事不放、精心谋划、创造特色”,还不定期的出版专刊、特刊。《崇明报》开设的版面有“要闻”“综合新闻”“农业”“便民”“民生”“法治”“生活”“专题”“绿岛”“校园内外”“关注”“健康”“悦读”“学生文萃”“人物”等。同时开展异地采访,拓展宣传渠道。《崇明报》已开通数字报刊平台,老百姓可以直接上网阅览报刊。 作者:崇明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