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去了一个饭局,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子非鱼》。 它以香港的穷孩子为主要视角,揭示这座国际都市背后,那让人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 我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可是真的做起来,会有喊口号这么简单吗? 穷孩子和富孩子,他们的起跑线究竟相差多远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纪录片。 01 “没抽到盒饭的孩子” 在九龙,有所名字非常接地气的学校——鲜鱼行学校,这也是一所给“穷孩子”开的学校。 佘伟豪是这所学校的一个学生,他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和妈妈相依为命。 母子两个就住在逼仄的劏房里,把饭放冰箱上吃,床尾就是厕所。 更糟糕的是,这个阴暗的角落里发生的事。 周围的“邻居”不是瘾君子,就是黑社会,前者到处借钱,后者提着刀像是要砍人。 佘伟豪的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也知道这种环境对孩子不好。然而,就算她学着孟母,搬了好几次,但每一次,都逃不出相似的环境。 因为那个狭窄的小空间,已经让她竭尽全力,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 她靠出卖体力换来的钱,在物价偏高的香港,完全不够看。 她从来都不敢买超过100元的东西,就连孩子想买双新鞋,也只能回一句:“没钱!” 破碎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生活环境,这是许多鲜鱼行学校的学生共同的困境。 鲜鱼行学校里有这么一个活动,所有学生将会聚集在一起抽签。 这个签抽来有什么用呢? 它决定了孩子今天的午餐吃什么。 抽中的学生可以吃上盒饭, 而没有抽中的,只能啃两块面包。 正如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享尽富贵荣华; 而有的人饥寒交迫,为了活下去,已经耗尽精力。 校方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 你们出生不好,不是谁的错,只是个概率事件,就像某个孩子可能上一次吃的是盒饭,这次却要啃面包。 然而,这种大道理校长说得多了, 可像佘伟豪这些没抽中饭盒的孩子, 他们压根就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多。 02 穷孩子没钱补习的时候 富孩子已经周游世界 鲜鱼行学校的确是希望帮助孩子改变命运,直至现在,读书依旧是底层改变自身,实现阶层上升的重要途径。 这或许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却是一条最公平的路! 不过,很多时候,不是穷孩子读书不认真, 而是差距,从他们一出生,就已经存在。 佘伟豪本身就是个学霸,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唯独英语不够好。 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他甚至可以不会说普通话,但英语一定要懂。 然而,因为“外面上一节课要100元”,已经超出了他家的极限,他只能咬紧牙关,自己攻克,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父母经济实力,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前景。 香港的一个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请到了一位小小的“白富美”到鲜鱼行学校做几日的交换生。 鲜明的对比,简直触目惊心: 在佘伟豪因为没钱,而缺席学校在本地的旅游活动时,白富美不仅登上了巴黎铁塔,还能下海跟海豚玩; 在穷孩子因为没钱参加英文补习时,白富美的父母已经重金请来美国外教,给孩子上一对一的口语课; …… 而有的穷孩子,受困于视野,还以为“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用读书”。 却不知道,拥有更多资源的富孩子,不仅读书,而且比他们读得更多、更狠。 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跑起跑线上。 03 相差几百公尺的起跑线 ![]() 黄俊修,鲜鱼行学校的学生。 他已经决定了,要是读书不行,就出去打工,再不济,就拿援助补贴,总能活下去,殊不知真要这么想,他这一生就要完了。 曾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被妈妈带着出去逛街,回来画了一幅画。 妈妈一看,傻了,孩子居然画的是一根根柱子。 最初她以为的高楼大厦,后来醒悟,这是人腿。 因为孩子太矮小了,她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人腿。 认知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在穷孩子们天真地以为有钱人不用读书时,白富美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钢琴、舞蹈、唱歌…… ![]() 而原因,正是她父母希望女儿能多接触些事物,从中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 父母的文化背景与视野,无声地决定着孩子的眼界。 在穷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竭尽全力,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只要还活着就好”的观念时,富孩子的父母,拿着最好的资源,狠狠地砸在孩子身上。 白富美的妈妈曾经在节目中说过: “如果真的有起跑线,这里(鲜鱼行学习)的孩子在一百公尺那里,而我女儿已经在两百或三百公尺外了。” ![]() 虽然听上去忒打击人了,但这就是现实。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都想要达到的高度,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去做,那么就是连别人的起点都到不了。 我们无法改变这份差距,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04 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线 ![]() 正如黄磊说的: “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不是场百米赛,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这个理。 人生路漫漫,你不努力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都不能进入“罗马”? 比如纪录片《人生七年》,虽然有的人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以后不会平凡,而有的人则是庸碌一生。 ![]() 但是,来自底层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农民的儿子尼克,在同龄人因为贫困纷纷辍学时,他坚持上学。 如此下来,在21岁时,他在牛津读物理,到了28岁,他已经移民美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 作家苏芩说: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 来自底层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网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最大的谎言?”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 ![]()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 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了你的孩子从哪里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学会接受事实,学会对自己负责。 谁的家业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如果想培养出一个努力进取的孩子,请先成为努力上进的父母。 父母自己都不努力,又怎么让孩子努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