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诗在晚唐为何会走红,让苏轼欧阳修都无法理解,作者却一诗成名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0-05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首诗到底是优是劣确实是一件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的事。所以哪怕是诗坛巨匠,也难免会有被世人争议之作。比如诗仙李白的那首《赠汪伦》,虽是年年入选小学课本之作,但却有人觉得写得过于直白,根本没有诗的意境;再比如诗圣杜甫当年写了一首《又呈吴郎》,被后世称为律中最下乘,但喜欢的人却觉得这是一首千古名作。

诗仙诗圣都尚且如此,又何况一般诗人。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鹧鸪》就是一首备受争议之作。这首诗曾风靡晚唐,令作者郑谷一诗成名,还得了个”郑鹧鸪”的美名。但是此诗在200年后的北宋却备受争议,苏轼欧阳修无法理解它当初为何会走红。欧阳修甚至评此诗:“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意思是这首诗是小儿科之作,现在他的诗集早就不流行了,这是将此诗批得一文不值了。

此诗在晚唐为何会走红,让苏轼欧阳修都无法理解,作者却一诗成名

那么郑谷这首诗到底写得如何呢?为何经不过时间的考验呢?让我们来品一品: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这是一首咏物七律,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咏物抒情完美融合之作,从这一点上说郑谷这首诗是做到了的。他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鹧鸪的悲凉哀啼融为一体,虚实结合,不可谓不高明。

诗的首联从鹧鸪的外形及生活习性下笔。鹧鸪鸟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会挥着彩翼在平野中嬉戏,它的外形可媲美山鸡。这两句并没有细写鹧鸪的羽毛等细节,而是通过对比,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接下来的两句则重点写鹧鸪的啼声。“黄陵庙里啼”是一个典故,据说这是当年屈原天涯沦落之处,鹧鸪在这里啼叫正是叫出了羁旅游子的凄苦。而为了衬托这一句的凄美,诗人在前一句用湖边的黄昏细雨作为烘托,可谓十分高明。

此诗在晚唐为何会走红,让苏轼欧阳修都无法理解,作者却一诗成名

后两句则是分别写游子和佳人闻声后的反应,游子闻之落泪,佳人一唱就低眉。这是从侧面烘托了鹧鸪声的动人和其中的哀愁,此时的鹧鸪成了游子和相思女子的化身,它唱出的正是这两类人的心声。这一联与前一联一虚一实,衔接得十分巧妙。

至此诗人还不罢休,他在最后一句将这份哀愁再放大。湘江水又广又阔,湖面的鹧鸪鸟成群结队,它们的叫声相互呼应,而它们在苦竹深处的鸟窝在夕阳之外。这样的落笔,将乡愁和相思写得绵长而又震撼人心,令人动容。

此诗在晚唐为何会走红,让苏轼欧阳修都无法理解,作者却一诗成名

对此诗唐代诸多名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人称其“神韵欲绝”,也有人称其是声影俱出的咏物绝唱。而到了宋朝,苏轼对此诗的评价却是“偶然游戏,胸无寄托,笔无远情”,再加上欧阳修说此诗在宋朝已不流行,可见宋人对此诗是不太感冒的。

为什么唐宋文人对同一首诗会有这么大分歧?主要原因是唐诗重声情,从这个角度来看郑谷这首诗确实是成功的。而宋代咏物诗重理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正如苏轼所言是戏作。不过无论宋人如何看,这首诗却流传至今,而且郑谷也因此诗一诗成名,被后世称为“郑鹧鸪”,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已经成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