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州文苑】积石山人必看~“大禹导河积石”是专家学者肯定了的事实!

 femtoyang 2019-10-05

搜狐网

2017-09-14 23:17

禹是古代夏后部落的首领,姒姓,后称大禹(伟大的禹)、夏禹、戎禹,因治水功劳伟大,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

据《史记夏·本纪》和《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禹为颛顼的孙子。据沈建中先生推算,大禹生于公元前2127年(沈建中《大禹陵志》研究出版社,2005年4月版)。卒于公元前2062年,《史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的出生地,据记载和专家考证,大多数观点认为禹生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石纽村。《竹书记年·帝禹夏后氏》载:“母曰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郦道元《水经注》也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也有学术观点认为大禹是今临夏州广河县人。甘肃著名学者冯国瑞在其《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中言:“所以从汉代追远的传说,夏禹的事迹在这条水上(即大夏水),甚至说是夏的发祥地。郦道元引《晋书·地道记》说:‘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我们这次到宁定,看见当地人收藏的彩陶多种,有四双手人的画像,当然是象征劳动创造的意义。还有宁定人普遍把彩陶叫‘夏陶’,又在临夏区民间话有‘好夏家’、‘这夏家难惹’等,也是有力的证据。”这里提出大禹是大夏县人。大夏县在今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大夏水即今广通河。著名学者马志勇先生也持这种观点,认为“禹出大夏,广河是大禹的故乡。”(《大夏解码》马志勇。2014年2月24日《民族日报晚刊》)。

一、大禹导河积石的史籍记载

大禹导河积石这是专家学者肯定了的事实。许多古代文献中追述记载了大禹导河积石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意思是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直到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之北;再向东到达厎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继续向东经过洛水弯曲处,就到了大伾山;然后折而北流,经过降水,再向前流入大陆泽;继续向北,分布为九条河道,者九个支流再会合后注入大海。《尚书·禹贡》还载“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意思是说疏导黄河后,这里的民众进贡时船只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顺流到龙门山、西河,然后在渭河弯曲处与其他船只会合。《史记·夏本纪》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汉书·沟洫志》载“《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至于大伾”。清粱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明代总制唐龙在《重修禹王庙记》(明嘉靖《河州志》)中云:“美哉,洋洋乎,神禹治水之功也!而河为宗哉。夫河之巨源,昆仑之输也,弥弥百余泓,分涌於葱岭、于阗,合注於蒲菖,而入积石山。山在金城河关县,即今河州。其下有石门岝巅若大窍,河冒之而西南,浩焉涆焉。禹以为河所从来,高水湍悍,厥菑衍溢。乃自积石引其流,茫其怒,利而导之,以历龙门,南行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以至於大伾。凡九折而后归藏於海,欿乎而不盈也。鸿波巨浸,奠为安流,中国艾安,而垫溺之害息矣。”这些记载,虽是后人追述记载的大禹的功德,但应当是可信的,大禹治理黄河,先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开始,从此,大禹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从此,积石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

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临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主要山脉。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二十五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传说是大禹治水开凿而形成的。

据史书记载上古尧帝时期,洪水滔天,神州汪洋一片,禾稼淹没,百姓无家可归。尧帝派鲧带领百姓去治理,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但这儿堵住了,那儿又冲毁了,最后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并接受舜的建议,命鲧的儿子禹任治水首领,继续带领百姓去治理洪水。父亲的被诛,给禹极大的心灵震憾,他感到了肩上的担子之重和治理洪水任务之艰巨。他认真分析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进行实地考察后再确定治理洪水的办法。他先从洪灾最烈的黄河开始,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巍峨高耸、绵延百余里的积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泽国,若逢雨季或暴雨时漫溢出来,咆哮而下,四处横流,造成九州之内的洪灾。他分析,如果凿开一个口子,把黄河水泻出去引入河道,疏通壅塞,归向大海,就能治住洪水的泛滥,消除水患。于是,他决定先凿开积石山,这样便开始了他功盖千秋的治水大业。他带领万名百姓,用石斧、石刀、石铲、骨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夏日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吃、住、干在积石山上。禹作为治水首领,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顽强地开凿,积石山终于被凿开,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泄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欢快地向东流去。这凿开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积石峡。从凿开积石山,疏导黄河中,大禹总结出了治理洪水的成功经验――疏导法。治理完黄河后,他带领百姓又用此法治理了江、淮、汉、济等江河的水患,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赢得了九州百姓的拥戴和舜帝的高度赞扬和赏识,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成为上古时代“五帝”之一。

二、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与遗迹

积石山民间流传有一个大禹导河的传说,与史籍记载有许多吻合之处。相传,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这时候,女娲已经活了九万九千岁,死了。尧帝派禹王爷来治黄河。禹王爷来到积石山,察看了地形,便带领万民挖山削崖,要在积石山开凿一道峡谷。这时一条恶龙横行过来,挡住峡谷的开凿。禹王爷非常气愤,狠狠一斧劈下去,把恶龙斩成两段,继续凿山。至到现在,黄河两岸的崖壁还是红红的,传说就是禹王爷当年斩恶龙留下的斑斑血迹.禹王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积石峡。

积石峡中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等。

禹王石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走出积石关,经木场村,翻过索屯坡,在黄河南岸有一尊磐石,高约3米,周围直径约10多米,石上有人休息时坐痕,双腚压出阔可2米左右的痕迹,形象逼真.同侧上部有耒耜之柄靠放压出的痕迹,也很形象。这块石头叫“禹王石”。《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禹王石“索屯村河边,高八尺,宽七尺,长十尺,其色青。相传大禹导河时憩息其上,坐痕至今犹存。因系以辞曰:维石岩岩,在河之滨,名以禹传,寿与天齐。”诗人张建《禹王石歌》写到:“积石关外索屯村,河边奇石劚云根。高约八尺宽七尺,黛色经雨留青痕。凸凹不平形奇诡,相传神禹昔坐此……”。

大禹斩蛟崖距禹王石不远处黄河北岸,有石壁峭拔高耸,森然巍峨,其色赤红。相传,黄河泛滥成灾,乃恶龙起蛟发洪所至。大禹治水到此,首先擒斩恶龙,鲜血直喷射到对岸石崖,因此石崖呈赤红色,故人们称为“大禹斩蛟崖”。

骆驼石 斩蛟崖下黄河激流中,有一中流砥柱,石顶面积约10平方米,高出水面约十数米,巍巍耸立,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势。

天下第一石崖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西北望,黄河北岸有石崖凌空,相传大禹从这里劈石崖,开通了积石峡,疏浚了黄河,故史称“天下第一石崖”。相传石崖上的层层纹路,就是当年大禹斧凿之痕。

大禹支锅石在积石关内长宁驿下,有巨石在黄河之滨摆为三角形,状如支锅石,故名。相传是大禹疏导黄河开凿积石峡时做饭的地方。(编者按:此文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董克义,笔名柯一,甘肃省积石山县人,原积石山县志编辑部总编辑。先后主编出版《积石山县志》、《积石山县概况》(修订版)、《积石山县年鉴(2006—2007)》、《辉煌三十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年成就》、《中国西北角的旋律――积石山诗歌选集》、《积石山风韵》、《积石山史话》、《积石山县史话》、《魅力积石山》,编著出版《甘肃保安族史话》、《临夏保安族史话》、《古今诗赋咏积石》、《积石山爱情花儿精选二000首》、《河州爱情花儿对唱》、《积石山秧歌与财宝神文化》、《积石山民间传说集》等专著,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百余篇(首),学术论文10余篇10多万字。多部作品获奖,被多种书刊转载。共主编、发表作品五百多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