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齐家平国 2019-10-06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因在平定汉初吕氏之乱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被后人定为社稷之臣。

而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更是不惜评价周勃为“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于是周勃社稷之臣的地位就此奠定。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但社稷之臣终归只是对周勃在大乱之时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的表彰,并非是对周勃一生的总结。

所以本文便从周勃的最开始讲起,尽量还原一个属于周勃的那段坎坷人生。


周勃,按史书记载祖籍为卷人,后来迁到了沛县,所以又为沛人。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记载,周勃的祖上确实是从卷地迁徙到沛县的。

那么再参照《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

【集解】:徐广曰:“卷县在荥阳。”

【索隐】:韦昭云属河南,地理志亦然。然则後置荥阳郡,而卷隶焉。

因此卷县在荥阳一带应该是可以作为定论的,而荥阳一带在战国时期又隶属于韩国,所以周勃也应该算是韩人。并且周勃祖上迁入沛县应该也不是很久远,不然也不会将原本的来处记载的这么清晰。

另外再看周勃于沛县的生活: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里的三句话,分别记录了周勃当时的三个职业:

第一个职业:“织薄曲”

这里的“织薄曲”可以解释为“编织养蚕的器具”。

再依据《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

【集解】:苏林曰:“薄,一名曲。月令曰‘具曲植’。”

【索隐】:谓勃本以织蚕薄为生业也。韦昭云“北方谓薄为曲”。许慎注淮南云“曲,苇薄也”。郭璞注方言云“植,悬曲柱也”。音直吏反。

综合这些解释,则“织薄曲”应该就是指的“编织养蚕的器具”。

而史书中又说周勃是以此“为生”,那么既然是要生存,就肯定不能只是“编织养蚕的器具”。因此周勃在编织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售卖,所以周勃的这份职业至少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周勃还是一个商人。

虽然周勃卖的仅仅就只是“养蚕的器具”,但因为“养蚕的器具”关系当时最底层百姓的基本穿戴,且周勃还能以此为生,那就说明周勃的人脉还是挺不错的,不然在主张抑商的大秦统治下也卖不出去。

第二个职业:“为人吹箫给丧事”

这里的“为人吹箫给丧事”,就是指的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

同时再参照《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

【集解】:如淳曰:“以乐丧家,若俳优。”瓚曰:“吹箫以乐丧宾,若乐人也。”

【索隐】:左传“歌虞殡”,犹今挽歌类也。歌者或有箫管。

虽然周勃的第二份职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就是给有丧事的人家吹箫,但是请问周勃是怎么学会吹箫的?

按道理来说,如果周勃就是一个出身底层的普通人,那么他会做“编织养蚕的器具”,这无可厚非,毕竟这也不算什么很难的技能。可是乐器这东西,在先秦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底层奴隶会吹奏,但这些人大都是贵族豢养之人,并且也都是世代传承。所以周勃会吹箫,而且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是周勃经常给人去吹奏乐器,因此也就说明周勃确实是个很懂乐器的人,不然也不会被那么多人欢迎。

那么通过周勃的第二份职业,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周勃的祖上可能是出自韩国某个贵族家庭中,当然应该不是贵族,而是贵族豢养的“乐人”。后来因为战乱的原因,所以周勃的先人便乘机逃出韩国,来到了沛县定居,因此周勃这家人便能够世代相传这种演奏音乐的技能,所以这或许才是周勃会吹奏乐器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职业:“材官引彊”

如果说前面两种职业还算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那么周勃的第三种职业就能证明周勃绝非普通人。

因为这里的 “材官引彊”是指的能拉强弓的勇士。

而再看《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

【集解】:汉书音义曰:“能引彊弓官,如今挽彊司马也。”

【索隐】:晋灼云“申屠嘉为材官蹶张”。

很显然,“材官引彊”应该算是当时的一种军职,而且还是军队中比较精锐的那种军职。

所以结合这三种职业,请问最开始的周勃到底是什么人?

一个卖蚕具的商人?还是一个会吹奏音乐的乐人?又或者是一位曾征战沙场的军人?

应该说,这三种职业能够同时放到一个人身上,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何况这些职业之间也基本没有相关性。

所以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来看待周勃,那就是周勃的年龄。

史书中虽然没有记录周勃的年龄,但是周勃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我们都知道,也就是汉孝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而沛县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因此单单从沛县起义到周勃逝去,便是足足四十年之久。

再按照史书中曾记录很多人为少年,或为长者,但周勃这里却没有这些描述,那么周勃在起事之时就应该不是少年,也不是长者。因此,沛县起义时周勃的年龄至少应该是在三十五岁左右,这样他的年龄就不需要史家进行特别的描述了。另外如果周勃当时是三十五岁,那么最后病逝时就是七十五岁,虽然相比古人的一般寿命来说已经很长了,但也并没有超出极限,因此也能说得通。

所以目前就假设周勃的年龄当时就是三十五岁,则秦帝国统一前,也就是公元前229年,当时的周勃应该是二十六岁。

二十六岁的青壮年,无论在当时的哪个国家,都是用来充当军卒的最好人选,所以周勃没有道理不会参军。

因此如果周勃确实有参加过军队,那么他后来能够成为秦帝国时期的“材官引彊”便是比较合理的一件事了。因为当时秦帝国一统天下,而楚卒除了战死的外,也就只能是投降了,毕竟秦帝国也不可能都杀光。而周勃又因为本身就是楚军中的精锐士卒,且还是底层之人,所以很容易就被秦军吸纳进去了,最后机缘巧合之下便被放回原籍,成为了当时沛县府衙的一名“材官引彊”。

但很显然,周勃即使是当了这个所谓的“材官引彊”,也还是需要自谋生计的。所以我们是否就可以判断,当时秦帝国对于列国降卒虽然没有太过打压,甚至还给他们加入秦军的机会,但也的确没有给这些降卒以更好的出路。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说白了,依秦军素来的习惯,降卒其实是完全没必要存在的。只是因为当时秦帝国刚刚建立,人手极其短缺,而又不能完全靠秦人管理地方,所以吸纳六国之人进入军队就是大势所趋了。

但是秦军内部对于这些降卒始终又是处于歧视和不信任的状态,至少周勃这种算是精锐的“材官引彊”都不能保证基本的生计,更何况是其他人。所以这种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进行调解,那么最后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回到周勃,他作为当时沛县的“材官引彊”,也许是秦军军费没有划拨到位,又也许是秦军根本就没有负责这些人的生计,所以周勃只能变得法的自寻生计。而因为有着“材官引彊”这层身份,所以周勃可以靠着出售“编织养蚕的器具”来保证生计。但很显然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保证生计,因此周勃还需要通过施展祖传技能,给人吹箫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通过对周勃在沛县生活的描述,基本可以看出当时秦帝国下层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军人的生活,尤其是曾经作为降卒加入秦军的那些六国普通百姓,他们的基本生活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而即使是周勃这样拥有多技能的优秀军人,也都是需要拼命给人干活才能保证生计,所以更不要说是其他人了。

另外再说周勃,平心而论,他当时虽然身处下层,但是从他做的这些事来看,他的能力确实非同一般。

“材官引彊”的身份,说明了周勃拥有一名优秀军人应该有的强大体魄和军事技能;出售“编织养蚕的器具”的行为又说明周勃善于与人打交道,并且还精于买卖,至少头脑还是很聪明的;而给人演奏,则又说明周勃还拥有基本的文化素养。

因此,这样的一个周勃,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放到现在,也绝对不会沦为普通人的。

而这样的周勃,在那个时代又会有多少呢?没有人知道,但相信数量应该不少的。他们这些人有足够的能力,也有足够的胆魄,所以怎么可能就这么甘于底层呢?

因此总会有人站出来的,只不过最先站出来的这个人不是周勃,而是另外两个叫做陈胜和吴广的人。

其实很多事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有人先站出来,那么包括周勃在内,更多类似于周勃这样的人,便会一同站起来,然后一同彻底推翻那个旧世界。

于是,秦末大起义就这样彻底爆发了。

秦二世元年九月,原沛县泗水亭亭长刘邦率部攻入沛县,并以沛公的名义正式反秦,史称沛县起义。

而原沛县的材官引彊周勃,便正是在这时加入沛公刘邦麾下的:

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记录,当时周勃就是在沛县起义后加入刘邦麾下,被任命为中涓。

虽然近些年来有很多书籍和影视剧中都在强调周勃与刘邦的关系有多好,但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一条记载可以证明他们之间关系很好,当然了,也不能证明他们关系不好。只能说,周勃加入刘邦麾下,可能仅仅就是因为刘邦在沛县起义了,而周勃又是沛人,所以便顺理成章的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了,仅此而已。

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沛县起义后的军队招募情况:

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

当时除了如夏侯婴一类的少年吏员之外,便是诸如萧何、曹参这些沛县府衙中的关键吏员,另外这里唯一提到的就是樊哙。所以这里也能证明,周勃应该就是属于刘邦后来招募的“沛子弟二三千人”中的一个。

再看之后周勃跟随刘邦的作战情况: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如上图所示,周勃一开始跟随刘邦军由沛县出发,北攻胡陵,西取方与,然后再南下丰邑。

接着在攻下丰邑之后又去攻打其他地方,不料丰邑反了,于是刘邦便又率军回攻丰邑,但可惜失败了。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这张图中显示的内容是,当时刘邦军因为打不下丰邑,所以便去投靠在留地据守的新楚王景驹,然后则在景驹的命令下分别与萧县和砀县一带与秦军展开激战,最终刘邦军才得以攻下砀县。

以上这些战斗周勃基本上都参加了,但说实话,周勃在这些战斗中的表现可能真的不咋地,因为相比同时期很多已经封爵的人来说,周勃直到砀县之战结束后都没有封爵,那就说明他的战斗表现真的很一般。

而周勃真正第一次封爵,则是在接下来的下邑之战中: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如图所示,当时刘邦军之所以要北上攻打下邑,主要还是为了再攻丰邑。按照当时刘邦军还是新楚王景驹的部属,则此次刘邦军主要担负的作战任务应该就是肃清砀县至沛县一带的秦军,因此才会转道下邑,不然直接去打丰邑就好了。

而在此次下邑之战中,周勃的表现就很突出了,正如史书中用了两个字“先登”来说明此次周勃的作战情况。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一言以蔽之就是,周勃在下邑之战中非常勇猛,并率先攻入下邑。因此,刘邦遂正式为周勃加爵五大夫。

而周勃虽然封爵比较晚,但此时他的爵位已经不差于其他人了。所以周勃仅仅凭借下邑一战便能封爵,并且还是刘邦当时能封的最高爵(当时刘邦只是沛公,还没有资格封卿以上的爵位),都能说明这一战中周勃的功劳确实很大。

但比较奇怪的是,既然周勃有如此才能,那为何在之前那么多场的战斗中都是一般表现呢?

所以猜测一下,之前周勃可能是因为不太看好刘邦,所以打仗的时候就老是不愿意尽力,因此也就不会立下什么战功了。但是当看到刘邦在砀县之战后实力迅速上涨,周勃便应该是打定主意辅佐刘邦了,于是才有了下邑的惊艳表现。

而刘邦自然不会在乎周勃的那些小九九,只要他肯用心,而且还能立下大功,所以肯定是要大力封赏了。

于是就这么一来二去,刘邦也算是真正收服了周勃,而周勃自然也是投桃报李,尽心效忠刘邦。所以在之后的作战中,周勃的表现便越来越好,因此刘邦自然也是对周勃不断委以重任。

其后随着刘邦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周勃参加的战事也就越来越多了,并且周勃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了。

自初起沛还至砀,一岁二月。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从秦二世元年八月刘邦沛县起义开始,一直到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总计一年零两个月,周勃可谓劳苦功高。于是在刘邦成为武安侯后,便立刻加封周勃为虎贲令。

这里的虎贲令,按照《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

【索隐】:汉书云“襄贲令”。贲音肥,县名,属东海。徐广又云“句盾令”,所见本各别也。

如上,这里的虎贲令按照地位来说应该是县令一级,也就是如同刘邦之前的沛公一般。但是因为目前没有虎贲这个县,所以便有猜测是句盾县的县令或者襄贲县的县令。可虽然这应该是县令一级的官职,但不一定就是县令。

毕竟周勃还要一直跟随刘邦作战,所以叫做虎贲令,未尝就没有统帅刘邦麾下精锐士卒的意思。

总之,周勃也算是彻底脱离了底层的身份,成为了县令级别的人物,甚至还应该是有了自己的独立部属了。毕竟周勃这里是“以令从沛公”,那就说明他麾下是有人的。

另外就史书中记录来看,当时刘邦麾下的人员就只有两个人升到了“令”这一次级别。一个是周勃,为刘邦亲自加封;一个是曹参,目前怀疑是楚怀王封的,因为不光是封曹参为戚令了,还给曹参赏了建成君的爵位。

至于其他人,樊哙的爵位倒是挺高,可惜他就是负责阵前杀敌的一个勇士,所以职位很低。另外夏侯婴还要等到之后进攻洛阳后才能升为滕公。当然一些没有史书记录的人,就没法说了。

总之,当时周勃和曹参在刘邦麾下的尊崇地位其实已经初步建立了。去除过吕泽、卢绾、萧何、周昌、纪成、孙赤等这些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的外,当时刘邦麾下也就属周勃和曹参地位最高了。

而周勃再一次追随刘邦出征,则是从秦二世三年十月开始。

其实当时一同出征的,不光是刘邦所属,包括整个楚军主力,差不多都出动了。只不过在名义上,以宋义、项羽、范增为首的楚军主力负责北上救赵,至于刘邦所属则是向西攻秦,以策应楚军主力。

关于刘邦军具体是如何向西攻入关中灭秦的,本文便不具体详述了,总之也是一番艰难厮杀。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至于这期间周勃的功绩,鉴于他当时已经是刘邦麾下将领级别的人物了,所以自然不会有如同樊哙那般杀敌、抓俘虏的记录。因此也就很难在史书中体现周勃的具体功绩了,只能说刘邦军能一路攻入关中灭秦,周勃确实是立下了大功。

当然了,到底是什么大功,还要看刘邦之后是怎么封赏周勃的: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元年二月,刘邦为汉王,紧接着周勃便被刘邦封为了威武侯。

至于这里的“威武”之号,是否又是哪个县邑的名称呢?

【索隐】:或是封号,未必县名也。

很显然,古人也没有查找到有这么一个县邑,所以周勃的威武侯爵位,应该就是单纯的封号。

而如果是单纯的封号,并且又偏偏是以“威武”为号,那就说明周勃的能力和功绩在刘邦麾下确实非同一般。

接着再看刘邦之后的封赏,回到汉中后,周勃便立刻被加封为了将军。

这里其他一些记录不太清楚的人就不说了,只说一些史书中记录清楚的人物。

当时如夏侯婴才是太仆;樊哙和灌婴仅仅只是郎中;至于傅宽则是右骑将,看似是将,但却不是真正的将军;而靳歙更是明确标注的骑都尉,显然也不是将军;所以最后也就只有郦商和曹参是将军了。

郦商是将军自然无可厚非,一方面有他大哥郦食其坐镇中枢,另一方面他是带着数千部属加入汉军中的,算是刘邦军中的一支重要军队了,因此郦商必须是将军。而曹参表面上和周勃差不多,可人家这次的爵位是直接由楚爵建成君改为秦军建成侯的,而当时封曹参为建成君的目前怀疑还是楚怀王。

所以唯有周勃,是刘邦真正一步步任命上来的。而从砀县之时的虎贲令,再到如今的威武侯,单从名号中也能看出周勃对于刘邦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接下来的反攻三秦之战中,周勃必然是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汉军反攻三秦之战,具体时间是在汉元年八月。

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记载,周勃在三秦之战中因为立下很大的功绩,于是刘邦为周勃新增怀德食邑。

另外再参照周勃之后的记录:

东守峣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如上图所示,当时刘邦率汉军主力是从函谷关出去的,但是偏偏却留守周勃驻扎于峣关。而峣关以南就是武关,武关再往南便是据守南阳的王陵所属。

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南阳王陵有偷袭关中的可能,但偏偏是在刘邦主力大军东出的情况下,周勃突然驻守峣关,所以肯定是因为当时的南阳发生了巨变。否则周勃要么是出函谷关跟随刘邦军进攻西楚,要么是追随郦商军扫荡关中,不然怎么可能是驻守在当时算作腹地的峣关呢?

因此当时汉军的局势应该并不算乐观,甚至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当时的王陵确实有突袭关中的想法。而决定王陵最终是否偷袭关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关中除了包围废丘之外的唯一主力郦商军是否能够迅速扫荡关中。假设郦商失利,则王陵便会趁机从攻入关中,并且困守废丘的章邯也会乘机反攻,由此关中便有转瞬间易手他人的可能。

虽然这种猜测的可信度不太大,但是按照之后刘邦攻打彭城失败回来后,却唯独对郦商加封了五千户的食邑,由此也让郦商一跃成为了汉军中首屈一指的显贵人物。所以这里也可以说明,当时的郦商确实是为汉政权建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

故而周勃驻守峣关,很大可能就是当时郦商用来防备南阳王陵的。

至于周勃是何时出关援助汉王刘邦的,目前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之后周勃主要负责的方向,便是驻守敖仓。

还守敖仓,追项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记载,从史书中对于周勃在楚汉之战中非常少的记录来看,周勃在那几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应该都是一直据守在敖仓。

敖仓当然非常重要,汉军能够真正意义上战胜楚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守住了敖仓,从而让前线的军队有着源源不断的供给。并且汉军中因为守卫敖仓而封侯的将领也不在少数,所以敖仓保卫战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但如果说周勃仅仅是作为参与敖仓保卫战的一名普通将领,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战后会得到那么大的封赏。毕竟当时属于沛县的将领,而且还有功的,并不少,所以周勃其实一点都不特殊。另外之前也说过了,周勃和刘邦的关系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亲密,周勃能够得到刘邦的信赖和重用,纯粹就是因为周勃自身过人的能力和他偶然出现在了沛县。

所以鉴于这一点,有理由怀疑周勃其实就是敖仓一带汉军的最高将领。

而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合理解释为什么周勃在楚汉战争中没有过多记录,却能在之后得到那么大的封赏。并且从项羽死后,周勃能够迅速组织一支军队对楚地发起全面进攻,都能看出周勃麾下有着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

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这就是周勃在项羽死后,所攻占的楚地,总计二十二县。

另外还能说明周勃地位高的一点就是,他能够比肩当时担任御史大夫职位的灌婴:

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阴侯共食钟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从周勃和灌婴战后共同食邑钟离来看,就能说明周勃和灌婴是立下了差不多的功劳。

不过当时周勃的身份还是将军,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因为接下来周勃参加的燕国之战中,他就是以将军的身份参与作战:

(周勃)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应该是汉六年十月左右,当时周勃率军跟随皇帝刘邦北征燕国,而后周勃所部在易县一带大破燕军。另外从周勃“所将卒当驰道为多”这句记载中,也能看出周勃麾下是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于是,到汉六年十二月开始正式分封功臣期间,周勃遂以八千一百八十户的食邑受封列侯,而其食邑数量则仅次于曹参和张良,位列第三。

赐爵列侯,剖符世世不绝。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史记·绛侯世家》

曹参封赏最多,是因为曹参当时的位置最为关键,他以齐相国身份坐镇东方齐国,其实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齐王。而张良自不必说,他的背景太过显赫,再加上他对刘邦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他们二人有那么大的封赏,并不奇怪。

可周勃作为在楚汉时期表面上没有太大战功的人,只是因为后来项羽死后的那几场战争,就能力压郦商、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甚至比萧何食邑都多,所以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呢?

论和刘邦的关系亲密,萧何是史书中明确记录的和刘邦关系好,樊哙更是刘邦的连襟。论功绩,樊哙可能不高,但是萧何呢?刘邦亲自认可的第一。因此周勃能有那么大的封赏,只能是因为一点,那就是周勃在楚汉战争中的贡献虽然没有很清晰,但一定非常大。

所以再回到刚才的推断上,周勃应该就是楚汉时期汉军驻守敖仓的最高统帅,并且在数年的楚汉战争中,正是因为周勃的优秀指挥,才让汉军一直能够掌握当时天下最大的粮仓。而无论是前线将领的英勇作战,还是后方萧何等人的苦心经营,都需要通过敖仓来转接,所以周勃才能以单独据守敖仓之功力压诸将。

毕竟在楚汉时期,真正和项羽真刀实枪的硬碰硬,除了荥阳之战外,就是敖仓之战了。而当时项羽主要就是把目标放到了这两个地方,所以也只有荥阳和敖仓承受到了西楚最猛烈的进攻。

于是各大战场中的主要将领,除了封王的外,比如英布、韩信、彭越、卢绾、刘贾等人都封王了,而剩下的人中曹参去齐国当相国,所以最终留守中枢的也只就周勃的功绩最大了。

而周勃在之后,也正是靠着这份战功不断扶摇直上,得以成为大汉军方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汉六年十二月封侯之后的周勃,在史书中有一段空白期,因为没有任何记载,所以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但若是按照之前史书中提到的那句“还守雒阳、栎阳”,再参照当时汉帝国的首都就是从洛阳迁到了关中栎阳,所以周勃这一时期应该就是率领所部士卒留守京师。

此后一直到汉七年,因为驻守北境的韩王信公然反汉,所以便引来了汉军的强烈镇压,于是周勃才又出现在史书记载中了。

其实战场战役很多人应该也都熟悉,那就是著名的白登之战。不过周勃并不是被包围在白登的人,而是率军援助被围汉军的人。

当时刘邦亲自率领夏侯婴和灌婴所属的车骑部队先行北进到平城一带,结果突然遭遇匈奴主力包围,于是被困在了白登山中。

而周勃和樊哙所率领的主力大军,则是在之后很久才抵达平城一带。毕竟车骑部队都让刘邦带走了,所以周勃和樊哙即使想快,也不可能太快。

至于白登之战的最终结果,自然也无须再多说。刘邦被迫向匈奴求和,于是才换回了刘邦的出逃。

不过周勃在平城之战中的表现却是很不错的,从史书中记录的这句“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记载,就能看出匈奴最终同意放出刘邦,也是和赶来的汉军主力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鉴于周勃在平城之战时的突出表现,在回去后,刘邦便令周勃担任太尉一职。

勃迁为太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然而关于周勃是在汉七年到汉十年陈豨之变期间的哪一年里当的太尉,目前也没有明确记载。

当然了,具体是哪一年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周勃确实当了太尉。而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周勃算是真正进入了汉帝国的核心决策层。

其后到汉十年的陈豨谋反事件,以及汉十二年的燕王卢绾谋反事件,周勃则都是以最高长官的身份参与平乱,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里着重要说一下定燕之战,因为这场战争对于周勃地位的提升非常关键:

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破绾军上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记录,这就是周勃参与定燕之战的全部史书记录。

下面再参照地图中来看: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当时周勃军率先拿下了燕国首都蓟城,并活捉了燕王卢绾麾下的大将抵、丞相偃、郡守陉、太尉弱和御史大夫施屠浑都。

可以说,蓟城一战,周勃军确实是差不多活捉了燕王卢绾的大半部属。

而后上兰之战,周勃军再度大破卢绾军;接着追击卢绾军到沮阳,又破之。

如此接连三战,周勃军都是取得了大胜,所以卢绾只能被迫逃到长城一带修整。

当时燕王卢绾仅剩部属数千骑逃到了长城一带,并伺机卷土重来。熟料又恰逢此时刘邦病逝,若刘邦不死,那么卢绾纵使被抓,也不至于被杀,可如今刘邦都死了,再加上周勃率领的汉军已经逼近长城一带了,所以卢绾最后便选择了投降匈奴。

虽然说卢绾是逃了,可这对于周勃来说,却又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卢绾一旦消失,那么剩下的燕国就自然成了他可以任意攻取的对象了。于是便如史书中记载,周勃率军先定上谷郡,而后一路东进,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四郡很快也被其都拿下了。

如此,周勃军事生涯中打的最轻松,但战果又最为丰厚的伐燕之战,遂正式宣告结束。

只是可惜了,如果刘邦不死,周勃理应是会得到更大封赏的,只是奈何当时的局势复杂,所以也就让周勃在之后并没有相应封赏。

但其实,对于此时的周勃来说,封赏不封赏还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周勃这次是独立领军,而且还是足足二十万的大军,并且还取得了大胜。所以此战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也算是彻底成就了周勃的名将地位。而在樊哙失权之后,当时的汉帝国军方将领中,论对军队的影响力,恐怕除了郦商之外,也就只有周勃了。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之后,周勃回到长安,便主动放弃了相国职位,其实他主不主动都由不得他,毕竟当时局势已经缓和了,再加上还有一个相国萧何在,所以他就只能退位了。

而周勃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则就是单纯的以列侯身份留守长安。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汉孝惠帝六年,周勃再一次出任太尉。

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一年孝惠帝重新设立太尉官职,并以周勃为太尉。关于周勃这次出任太尉一职,史书中也没有其他解释,就好像就是顺理成章一般。

但如果根据当时其他重要人物的列传记载来看,恐怕以周勃为太尉也算是孝惠帝刘盈的无奈之举:

二年秋七月辛未,相国何薨。五年秋八月己丑,相国参薨。六年夏六月,舞阳侯哙薨。《汉书·惠帝纪》

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史记·郦商列传》

如上记录,汉孝惠帝二年,萧何病逝;汉孝惠帝五年,曹参病逝;汉孝惠帝六年,樊哙病逝;再加上原本一直作为汉军最高领袖的郦商也因为病重无法辅政。所以纵观当时满朝文武,能够让孝惠帝刘盈放心的,并且有资格担任太尉的,也就只有绛侯周勃了。

之后不到一年,惠帝病逝,吕后临朝听政,至此汉廷大权归于吕后一人之手。而当时担任丞相的陈平和太尉周勃则在吕后的压制下,苦苦支撑。

接着吕后八年,吕后病逝。而后吕家便以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而吕产则是以吕王身份担任汉相国,总摄朝政。。

然后就是史书中给陈平和周勃发动兵变解释的理由,也就是所谓的吕家“欲危刘氏”。

至于最后是怎么灭的诸吕,这就要谈到绛侯周勃在史书中最为光彩的那一幕了:

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军中皆左襢为刘氏。太尉行至,将军吕禄亦已解上将印去,太尉遂将北军。《史记·吕太后本纪》

当时周勃在拿到北军兵符后,便以太尉身份进入北军驻地,并召集诸将进行议事。

接着周勃便问诸将,你们是愿意跟随吕家,还是愿意跟随刘家?

北军诸将不傻,他们很清楚周勃的意思,要么是跟着他灭吕家,要么就是被他所杀。因此虽然史书中记载的这般简单,但估计当时周勃应该还是想办法把这些将领给控制住了,而后才用的这种方式逼他们就范。

最后经过抉择,北军诸将同意追随周勃反吕,由此周勃便顺利掌握了当时长安一带最强的武装力量,北军。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而这场北军夺权事件,在整个西汉历史上也是仅有的一例。所以周勃也算是西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皇帝尚在的情况下,成功获取到北军军权的人。后来也不是没有人这么做,譬如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刘据,他在发动政变的时候,就试图调动北军,可结果北军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

所以周勃能够调动北军,确实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虽然说有兵符在手,但这里的兵符还不足以调动北军,否则周勃也不会和他们废话了。只能说,当时的周勃确实是威望到了一定境界,再加上又有郦商等人作保,而此时的北军中很多将领可能还是当年他们当年的老部下,由此才让周勃成功指挥动了北军。

而只要周勃得到了北军,则诸吕之灭便是再无疑问了。因此虽然很多计策都是陈平出的,但如果没有周勃这一步,恐怕也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周勃是诛杀吕氏的首功之臣,自是没有任何疑问。

于是,在成功诛杀诸吕之后,手握重兵的周勃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时汉庭的主宰。虽然当时还有丞相陈平在,周勃还只是一个太尉,但既然很多政治规则已经被打破了,那么当下自然就是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了。

所以在接下来废黜汉少帝,并迎接代王刘恒登基等事件中,周勃都是绝对的掌控者。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史记·孝文本纪》

如上,当时代王刘恒的车驾刚刚抵达渭桥,群臣便纷纷上前拜谒称臣。但是唯独太尉周勃,却居然想要和代王刘恒说私话。显然周勃之所以愿意立代王刘恒,也是想的更好掌控一点,所以刚开始就准备给他一个下马威。

但结果,代王刘恒还没说话,他身边的人便站出来把周勃给顶了回去: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史记·孝文本纪》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周勃自知理亏,便主动奉上了天子玺符。

很显然,周勃失败了,但他的确一开始就是不准备让刘恒顺利登基的,否则也不会在失败后才给刘恒天子玺符的。

但不管刘恒对周勃有着咋样的忌惮之心,他也确实是周勃一手抬上去的,所以事后只能给予周勃最大的封赏:

太尉勃为右丞相......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史记·孝文本纪》

如上,周勃顺利上位右丞相,彻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孝文帝刘恒还给周勃加了万户的食邑,以及五千斤金的奖励。

相比汉军武将中第一个靠着赫赫战功上位右丞相的郦商,周勃确实是晚了很多年,但总归也是上来了。

自此,周勃的人生遂达到真正的顶峰,也就是所谓的权倾朝野。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只是可惜周勃担任右丞相之职时间并不长,很快便自请退位了。

但是关于周勃是为何退位的,目前史书中却有不同记载。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记录的内容:

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

按照这里的记载,是指的有人劝说周勃地位太过尊崇,恐有大祸。于是周勃便信了,接着便自请退位,而汉孝文帝居然也就同意了。

这里的记载看起来很简单,但问题是,周勃真的是一个如此胆小怕事的人吗?

而《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则又有了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孝文皇帝刘恒向周勃请教国家大事,熟料周勃一问三不知。反倒是陈平,却能对答如流。于是周勃便自觉不如陈平,遂很快自请退位,由陈平独掌丞相大权。

以上这两处记载,看似都在表现周勃虚心纳谏的态度。但问题就是,周勃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还有,陈平和周勃的关系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按之前高帝刘邦时代的记载: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

如上,当时的周勃和灌婴等人对于贬低陈平是丝毫不客气的。

那么陈平呢?他真的就能放下对周勃的怨恨吗?

再看孝文帝时期陈平对于周勃评价的话: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让勃。”

这里陈平表面上是在让周勃,可如陈平最先所说的话,在高帝时期周勃的功劳哪有我大啊?明摆着陈平这是瞧不上周勃。

那么陈平的功劳在高帝时期真的就比周勃大吗?

无论是在高帝时期的食邑封赏,还是最终功侯排名,周勃都是名列前茅。反倒是陈平,在高帝时期连官职也没有周勃高,所以陈平是拿什么说自己比周勃功劳大的?

要说吕后时期还罢了,偏偏非要说高帝时期周勃不如他,这是睁眼说瞎话吗?

因此,对于周勃在孝文帝时期担任右丞相还不到数月便自愿退位,很大可能就是陈平和孝文帝携手逼迫的。

陈平和周勃本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互相瞧不起对方也是史书中记录的事实,诛杀吕氏之时因为有共同的敌手,尚能合力;可一旦没有了敌手,双方又怎么可能容得下对方呢?所以陈平应该是先下手了,如此正中孝文帝下怀,毕竟周勃是真正握有军权的,因此越早把周勃逼走越好。

但是周勃也非常人,孝文帝二年陈平刚死,周勃便随之入主中央,再次担任丞相一职。

所以周勃难道回家修养了一年就学会治国了吗?之前还说自己无能担任相位,怎么陈平一死,他就连忙赶来上位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因此这种反复的记录,只能证明孝文帝初年汉廷内部激烈的朝堂斗争。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世家》

按照这里的记载,孝文帝好像就是在拿周勃当猴耍,前面觉得周勃不行,然后一脚踢开,陈平一死又觉得周勃可以了,便又让他担任相位,结果才一年,便又赶走了。

这算什么?这是拿朝堂当菜园子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而判断一起历史事件的经过,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参照它的结果。

陈平死去后周勃入主中央,这点并没有多大疑问,毕竟当时没了陈平之后,周勃确实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

可是之后不到一年,周勃便乖乖的按照孝文帝的安排,回到封地,试问周勃什么时候有这么听话了?

再看周勃退位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如上,这里记载的很清楚。周勃退位后,便是由太尉灌婴担任丞相一职,然后同时将太尉职责并入丞相手中。

所以一切就很清晰了,周勃的这次退位,大概率上应该又与灌婴有关。不然让灌婴当丞相就罢了,何以还要将灌婴原本掌握的太尉府权力也都并入丞相府中呢?这不就是让灌婴有了更充足的上位动力了吗?毕竟能够同时掌握丞相和太尉的职责,已经算是当时臣子能够拥有的所有权力了,因此灌婴不见得就能抵御这种诱惑力。

再说如果周勃是真的是甘心退位的,又何以会发生之后的故事呢?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前一次周勃退位,也没见他害怕什么。怎么这一次周勃退位后,就天天担惊受怕的呢?难道是做贼心虚吗?

所以这里的记载也能说明周勃第二次退位并非是正常退位,很有可能是经历了比上一次更加惨烈的政斗,以至于周勃这次是真的害怕了。

按说周勃作为绛侯国的国主,他在自己封地里弄啥别人也管不了,毕竟高帝十二年已经放开了列侯可以“自置吏”的限制。

可即使如此,周勃还是被人给告了:

其後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上,有人状告周勃想要谋反。于是很快廷尉府便派人将周勃下狱了,而周勃呢?已经完全慌神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相比之前那个威风凛凛的大汉第一强臣,显然此时的周勃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此才不过几个月,何以周勃就沦为现在这个样子呢?

而且这里周勃被抓,也刚好印证了周勃第二次退位后风声鹤唳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周勃已经预料到自己完了,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结束,所以每天都是担惊受怕的。

只是可惜史书中已经没有更详细的记录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当时孝文帝和灌婴到底是对周勃做了什么事,才会把他吓成这样?

最后周勃实在没办法了,便托自己的儿媳妇尚公主,也就是孝文帝的女儿,请求她为自己作证。另外周勃还散尽家财,寄希望于孝文帝的舅舅薄昭去求太后说情。

当时薄太后也是尽力劝说孝文帝,并以周勃当年统领北军之时尚没有谋反,而这时只有区区一县之地,又怎么可能反呢?

其实这么简单的道理,孝文帝怎么可能不明白?无非就是孝文帝是故意在整周勃,以警告周勃别再生事了。

另外孝文帝通过整治周勃,可能也是在杀鸡给猴看,意思就是他连周勃都敢收拾,其他人最好也都老老实实的别生事。

而后,孝文帝便将周勃迎了出来,并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

这确实就像是一场闹剧,但再看周勃出来后所说的话:

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的所有无奈和心酸,差不多都在这句话中了。

的确,周勃曾经是手握过数十万大军,可又能如何呢?如今区区一介狱吏便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说白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必须要接受这个现实。

因此孝文帝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周勃一个人,只是刚好周勃能够作为典型,所以就有了周勃最后的这番闹剧。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子胜之代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好在,周勃最后还算是寿终正寝了。汉孝文帝十一年,周勃病逝,汉廷为其谥号,武侯。

纵览周勃的一生,从一名底层落魄军人,到成为一个帝国的最高军事领袖,他的确不容易,他也的确优秀。

周勃:一代社稷之臣的坎坷人生

但对于那个时代而言,终究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