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哲学理论篇

 大道至简64382 2019-10-06

一、中国自然哲学之原理

中国自然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阴阳”和“五行”。西周末年,“气”、“阴阳”由原来的普通名词发展为哲学范畴,这在自然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气”概念的出现拉开了自然哲学的序幕。到春秋时期,“五行”也由原来的具体物质名词发展为哲学范畴,这是自然哲学中又一组重要的基本范畴。自然哲学中的“太极”、“八卦”、“六十四卦”以及“河图”、“洛书”等,都是气和阴阳五行理论的展现和符号图式化。因此,揭示和认识中国自然哲学理论的实质,从而发展中国自然哲学理论,最关键的是揭示出“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本章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知识,揭示出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至于“道”,只要认识了“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就会一目了然的。
 
1、“气”哲学之原理
 
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及中医学和气功学的重要基础理论。“气”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要研究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周易》理论)以及中医学、气功学的基本理论,首先碰到的是“气”的实质问题。
    “气”的最早含义有如下几个方面:氤氲聚散、形成万物的精气、元气;人的呼吸之气;人体精微物质;人的道德精神;自然现象,如天气、地气、水气、火气等。在现代,对气实质的认识还很不一致。有的认为,气是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有的认为,气是能量,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推动力;有的认为,气既是物质,也是功能;亦有认为,气仅仅是功能的表现;还有的认为,气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是信息流及调控过程。从所见文献来看,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各自的理论根据,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气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是能量?是信息?还是功能?我们认为,要在理论上科学地阐明气的实质,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探讨。下面,我们从相对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系统工程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气的实质。
    一、气既是能量,也是精微物质
    二、气既是信息,也是功能活动过程
   从信息论来看,把气当作功能活动与把气看作是信息流是完全一致的。气既是信息流,又是信息流的表现即功能活动。
    三、气是系统与外界出入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气就是耗散结构系统与外界进行出入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
    四、气是系统的流通质
    综上所述,从相对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角度来看,气既是能量,也是物质,又是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三位统一体,是耗散结构系统与外界出入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它不仅是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能量信息,而且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系统流通质,同时它也是建筑在信息流基础上的系统的功能活动的表现。
      我们认为,对气实质的研究,还需要从更多更新的学科来进行综合探讨。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对气实质的认识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2、“阴阳”哲学之原理

           第一节 《周易》阴阳观

    一、阴阳观的起源
    总之,从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易》与天文历法是阴阳概念产生的源流。因此,从以上诸研究结果可以断定,中国古代阴阳概念起源于古人对天文地理的观察、提炼,从而抽象为太极、阴阳、八卦学说。
 
    二、阴阳属性
 
    我们就《周易》阴阳及其阴阳属性作一简述和分析。
 
       (一) 宇宙一分为二——阴阳
 
    总之,从《易经》到《易传》,从易卦到易辞,以及历代《易》学专家,一致认为,宇宙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炎热与寒冷,活动与静止,等等。宇宙及其运动,除了阴阳两种物质、两种势力及其相互作用和排列组合外,别无他有。而《周易》这部书,就是阐述宇宙阴阳变化的,《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就是反映宇宙阴阳相互作用的,是阴阳两种物质势力相互作用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的模拟,其核心就是言阴阳变化规律的。《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既然宇宙一分为二为阴阳,那么阴阳的相互作用,既阴阳对立统一就是宇宙之道了。
 
       (二)  阴阳是两种相反的物质或势力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运动具有普遍性。而且阴阳具有不同的属性,它们是两种相反的物质或相反的势力。
阴阳的相反属性,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变化、发展,就是具有相反属性的阴阳矛盾运动的相互统一、相互斗争,相互感应。
 
     三、阴阳在物质世界系统联系中的作用
    
   《周易》认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阴阳在这个有机的整体联系中起什么作用呢?
   (一)《周易》关于物质世界系统联系的观点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认为物质世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联系的过程。
   (二) 阴阳是物质世界系统联系的扭带
    综上所述,《周易》对物质系统联系的描述,即阴阳相感,阴阳相抱,以及阴阳互根,阴阳相乘等等,都说明,《周易》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过程,而且认为这个系统联系的核心,就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统一。因此,我们说,阴阳是物质世界系统联系的扭带。
 
     四、  阴阳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中的作用
 
   《周易》认为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知道,《周易》认为物质世界是由阴阳组成的,那么,阴阳在物质世界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起什么作用呢?
   (一) 《周易》关于物质世界永恒运动变化的观点
    综上所述,《周易》认为: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呈现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即所谓圆道运动。关于圆道运动,杨力分析认为(5),圆道不仅包括形象的圆,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在的运动是呈周而复始的规律进行着的,或者说事物是以圆的形式相互联系着、发展着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以圆周的形式循环着,一个个大圆连着一个个小圆,不停地旋转着,无论从宇宙银河、太阳系到细胞的原子、电子、质子都是圆的动态循环,说明圆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当然,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一级的、发展中的循环。《周易》还指出,人类应该按照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去办事,才能成大业。《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就是反映或描述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二) 阴阳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
 
    阴阳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中起什么作用,《周易》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就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归根到底是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世界万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其中,阳是产生世界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根源。据此我们认为,《周易》已经把阴阳看作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了。阴阳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阴阳消长、阴阳交感、阴阳协调、阴阳和谐等等,都是世界万物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周易》十二消息卦就体现阴阳消长、阴阳交感等规律变化。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消”,凡阴爻去而阳爻来为“息”,故“消”“息”实为卦中阴阳消长变化之名。《复》卦初爻为一阳生,一阳消阴,阳爻自下向上;《临》卦为二阳消阴;《泰》卦三阳消阴;《大壮》卦四阳消阴;《夬》卦五阳消阴;《乾》卦六阳消阴,为纯阳,阳之极。重阳必阴,故《姤》卦初爻为一阴长,一阴消阳,阴爻自下而上;《遯》卦为二阴消阳;《否》卦三阴消阳;《观》卦四阴消阳;《剥》卦五阴消阳;《坤》卦六阴消阳,为纯阴,为阴之极,重阴必阳。阴阳消长,阴阳交感,互相转化,呈现周而复始的圆运动。阴阳运动,完全是物质世界的阴和阳两种物质或两种势力自己的运动,皆没有任何外来的意志。《周易》就是根据世界万物阴阳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变化而创立了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就是反映或描述物质世界阴阳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五、阴阳在宇宙生成演化中的作用
 
   《周易》认为阴阳在宇宙生成演化中起重要作用。《周易》一直把阴阳看作是宇宙生成演化的动力。进一步讲,阴阳的相互作用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生成演化以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六、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贯穿于整个《周易》,是《周易》的核心。因此,明了阴阳的相互关系,是认识《周易》,以及揭示阴阳哲学实质的关键一步。
      (一)阴阳的相互关系是服从对立统一规律的
   《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规律。这就是说,阴阳是一对矛盾,它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综上所述,阴阳是矛盾,是一种特殊的矛盾。阴阳的相互关系,是完全服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周易》确定的自然界以至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即总规律。
       (二) 阴阳的普遍性
   《周易》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生成,因此万物也都有阴阳之共性。《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自然界以至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世界万事万物虽然形象千姿百态,却都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而合成,从而产生变化和运动,产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都要遵守“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总规律。这就是说,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对普遍的矛盾。并且由这对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物质运动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一句话,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皆包含有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的结果。这就是阴阳的普遍性的意义。
      (三)阴阳的斗争性
    阴阳的斗争性就是阴阳的对立。
    总之,阴阳的对立是不言而喻的,阴阳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阴阳的斗争性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四)阴阳的同一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既说明阴阳具有对立性,也说明阴阳具有同一性,统一性。《系辞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就是说,阴以阳的存在为前提,阳以阴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很好地相互配合,而刚柔相互交错贯通,以具体体现天地造化的一切,以来贯通神奇而光明的德性。
    总之,阴阳转化普遍存在于阴阳运动之中,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阴阳就要相互转化。
              
      图1201  先天八卦图(见书)
     (五)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一个过程。《系辞传》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即阴阳的一阖一辟变在其中,这就是阴阳消长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易经》八卦、六十四卦以及每一个卦,皆体现着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
    八卦阴阳消长规律。坤卦为阴盛极,物极必反,向相反转化;震卦为阴消阳长,阳开始生,但阴仍占优势;离卦为阳极一阴生,阳开始占主导;兑卦为阳长阴弱,阴走向衰亡;乾卦为阳盛极,物极必反,又向相反转化;巽卦为阳消阴长,阴开始生,但阳仍占优势;坎卦为阴极一阳生,阴开始占主导;艮卦为阴长阳弱,阳走向衰亡(见图1202)。这样八卦的周期变化体现了一个阴阳的转化现象。
 
      图1202     八卦阴阳消长图(见书)
     六十四卦阴阳消长规律,见图1203。
 
      图1203      六十四卦阴阳消长图(见书)
   
   十二消息卦反映阴阳消长变化更明显,见下图。        
      图1204  十二消息卦阴阳消长图(略)。
          
    总之,阴阳消长是阴阳发展变化的一条普遍规律。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过程中,总是彼增此减或彼减此增,这就是阴阳消长。消就是减,长就是增。阴阳消长的程度决定着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种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消弱,相对来说就是阳增长;阳消弱,相对来说就是阴增长。阴阳双方总是相互制约着。阴阳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事物的阴阳性质。事物的阴阳性质是事物内部阴阳矛盾的相对和谐的表现。如果阴阳和谐由于二者斗争力量的增减即阴阳消长而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性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量变),以至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质变)。
      (六)阴阳和谐
    阴阳和谐包括,阴阳运动在量上和强度上的相对平衡状态和阴阳运动虽然在量上和强度上不平衡,但由于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和系统作用的结果而保持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
      (七)结束语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服从对立统一规律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以至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总规律。
    阴阳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一切皆包含有阴阳;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这就是阴阳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就是阴阳的斗争性。
    所谓阴阳的同一性,指的就是阴阳互根和阴阳转化这两种情形。阴阳双方的相互交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为存在的根本前提,这就是所谓阴阳互根;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是阴阳转化。
    阴阳双方斗争力量的增减,就是阴阳消长。
    阴阳双方的相对稳定,就是所谓阴阳和谐。阴阳和谐是自然界任何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
    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形态——吸引与排斥
 
    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认识了《周易》阴阳观。《周易》认为,物质世界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阴阳是物质世界系统联系的扭带,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是宇宙生成演化的动力。为了揭示阴阳的哲学实质,本章我们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系统联系、运动变化和生成演化作一概括分析认识,以便从中寻找出阴阳的物质运动变化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基本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联系、运动和演化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证实,自然界联系的纽带、自然界运动的源泉和自然界演化的动力,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牛顿、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等哲学大师们都在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吸引与排斥方面做出过贡献。德国自然哲学的主要代表谢林(Schelling,1775—1854)认为,自然哲学的第一原理是寻求、发现自然界的两极性和二元性,从而认识绝对同一。他认为,物质是由吸引与排斥这两种力的统一而构成的。自然界是矛盾统一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由各种对立的力所构成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最终确立了吸引与排斥在自然界联系、运动和演化中的哲学地位。日益发展的科学进一步证明了吸引与排斥在自然界联系、运动和演化中的作用。恩格斯说:“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互相作用之中。”下面,我们就对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形态—吸引与排斥及其在物质世界的联系、运动和演化中的作用,作一概括分析认识。
    一、吸引与排斥在自然界联系中的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是通过联系而统一的,所以,当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指的是物质形态内部矛盾双方或物质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 自然界的联系方式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有机联系整体。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呢?据有关研究结果,它们是通过四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即万有联系、正反联系、主客联系和因果联系这样四种方式。
     (二)  自然界联系的纽带——吸引和排斥
    没有吸引和排斥,就没有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就没有自然界的完整的物质联系体系,就没有从粒子到天体的一切。无限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正是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所表现的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任何变化,都取决于这种吸引和排斥互相作用的矛盾形态的变化。 
       二、吸引与排斥在物质世界运动中的作用
      (一)自然界的内在矛盾性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自然界的矛盾引起的。自然界的内部矛盾是自然界变化的根据,自然界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事物自身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是推动事物自已运动、变化、发展和从一事物向他事物转化的源泉和动力。
    1、非生命界中的矛盾运动。从非生命界来看,处处都有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凝聚和扩散、吸收和辐射、阴电和阳电、南极和北极、聚变和裂变、化合和分解、作用和反作用等等,一句话,表现为“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
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无生命界的基本矛盾。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生命界中的矛盾运动。从生命界来看,处处存在着矛盾。根据生物学的新成果来看,在有机生命中,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仍然存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正是通过吸引和排斥引起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动物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经过消化,分解为小分子,吸收以后,又在一定部位合成为大分子形成机体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来实现的,而生化反应本身也是吸引和排斥的过程。实际上,动物摄取食物,植物吸收养份,都可以视为吸引,动物排除废物,植物脱落枯枝败叶以及在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都可以视为排斥。
       (二) 物质运动的源泉——吸引与排斥
    物质之所以能运动,就是因为它处于吸引和排斥之中。
    吸引和排斥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运动形态,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之中,离开吸引和排斥,就不能形成运动。物质运动的原因,在于它是吸引和排斥的辩证的统一,在于它处于吸引和排斥之中。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促成了自然界的运动、发展、变化和转化。
      三、吸引与排斥在自然界演化中的作用
    自然界的演化是物质的存在形态转化的形式和自身否定的固有属性。自然界是永恒的、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它既无起源也无终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构成统一自然界的无限多样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有它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今天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的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辩证发展而成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元素、天体、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学说,描画的自然界主要轮廓证明着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
 
           第三节  阴阳实质的哲学探讨
 
   通过以上对《周易》阴阳观的分析认识,我们知道,阴阳指的是自然界两种属性相反的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物质或势力;物质世界的系统联系、运动变化以及生成演化,均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对现代科学成果即物质世界中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的综合分析证明,物质世界的系统联系、运动变化以及生成演化,均是吸引与排斥对立统一的结果。上述材料说明,古人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提出的阴阳观点,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的吸引与排斥在物质世界系统联系、运动变化和生成演化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相似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断定,阴阳的哲学实质就是吸引与排斥呢?不是的,现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只是证明了阴阳具有物质运动变化的基础,这就是物质世界中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而还没有最终揭示出什么是阴、什么是阳的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实质。下面的任务就是站在现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之上,运用矛盾分析理论,最终揭示出阴阳的哲学实质。
   一、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
   (一)阴阳是矛盾的一种特殊性
    阴阳是矛盾,这几乎已经是公认的。但矛盾并非全是阴阳。阴阳绝不是与矛盾完全等同的概念。因为阴阳不仅普遍地概括了事物和同象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而且还代表着这两个方面的一定属性,即阴阳属性。阴阳和矛盾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矛盾可以包括阴阳,而阴阳是不能完全包括矛盾的。实际上,阴阳所特别表示的矛盾着的双方具有一定属性的涵义已经说明,阴阳仅仅是矛盾特殊性中的一种情形,就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情形那样。这也就是说,阴阳是矛盾的一种特殊性。
   (二)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是矛盾在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阴阳是矛盾特性中的一种情形,是哪一种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来考察矛盾在自然界的特殊性问题。
    基于上述,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矛盾在自然界的一种特殊情形。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虽然都是矛盾的特殊情形,但它们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概念。所谓矛盾的制动方面,就是抑制统一物运动和发展的方面;所谓矛盾的促动方面,就是促进进制统一物运动和发展的方面。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我们关于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和基本概念。
    二、自然界矛盾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如前所述,在自然界,一般说来矛盾着的双方必有一方是抑制统一物运动发展的,是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的;而另一方是促进统一物运动发展的,是属于矛盾的促动方面的。这就是自然界矛盾的制动和促动属性。下面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自然界各种矛盾的运动是否都具有这种制动和促动属性。
     (一)运动最基本形态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恩格斯指出:一切运动的基本形态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这就是说,吸引和排斥是一切运动的最基本形态。
    吸引和排斥有没有制动和促动属性呢?
     由此可知,既然一切运动的最基本形态吸引和排斥是具有制动和促动属性的,这就决定了太阳系特别是地球上的任何运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以至生命的运动,必然都具有同吸引和排斥一样的制动和促动属性。
    另外,科学已经证明,质量和能量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实体,质量的本质特征是吸引,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克制运动的能力亦越大,所以质量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能量的本质特征是排斥,能量越大排斥力越大,促进运动的能力亦越大,所以能量属于矛盾的促动方面。
    (二)机械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机械运动是现实世界中最低级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态。作用和反作用是机械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它是排斥与吸引这一无机界中普遍矛盾的具体体现。
     由吸引和排斥决定的下降与上升、静止与运动、重者与轻者、下面与上面、大地与天空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
     (三)物理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因为白昼是光明的,夜晚是黑暗的,所以白昼同光明一样,属于矛盾的促动方面,夜晚同黑暗一样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
     上述就是寒与热、水与火、暗与光、秋冬与春夏、夜晚与白昼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
     (四)化学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化学运动介于物理运动与生物运动形态之间,它的基本矛盾是化合与分解。
关于化学运动的制动促动属性,恩格斯亦明确指出过:“在大多数场合下,化学化合时产生运动,分解时则必须从外面供给运动。在这里,排斥通常是过程的主动一面(促动),是较多地被供给运动或要求供给运动的一面,而吸引则是过程的被动一面(制动),是和形成剩余的运动有联系并产生运动的一面”。这就是说在分解时由于供给了足够的能量(加热、通电等等),所以就增加了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排斥运动,是促动的一面;而在化合时,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首先放出原子中的一部分能量,才能使他们产生吸引运动—化合运动,因而是制动的一面。
     这就是化学运动的基本矛盾化合与分解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
     (五)生命运动的制动和促动属性规律
    生命运动是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态。这一运动形态的基本矛盾是同化和异化,亦即新陈代谢。
    交感和副交感活动对整个植物性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性质正好是相反的。交感神经系统因为是促进异化作用的,因而其总的机能作用主要是促进和加强整个植物性生命活动的,从而提高适应能力,以对抗环境的急变。交感神经系统每一个具体的机能作用都是服从其总的机能作用的。因此很明显,体内交感中枢一机能系统活动是整个植物性生命活动的促动运动,同异化作用的性质一样是属于矛盾的促进方面。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因为是促进同化作用,抑制异化作用的,因而其总的机能作用主要是抑制和减弱整个植物性生命活动的,从而储存能量,增进消化与排泄,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副交感神经系统每一个具体的机能作用也都是服从其总的机能作用的。因此,体内副交感中枢一机能系统是整个植物性生命的活动的制动运动,跟同化作用的性质一样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这就是体内副交感中枢一机能系统活动和体内交感中枢一机能系统活动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植物性生命活动原来也是一个制动运动和促动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三、阴阳的哲学实质正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
    综上所述,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在自然界从运动的基本形态到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直至生命运动,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任何矛盾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是制动的,而另一方是促动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来讲,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仍然是矛盾的一种特殊情形。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阴阳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矛盾在自然界和一种特殊情形,而且阴阳属性规律同制动促动属性规律在二者已经共同论及到的地方是完全一致的。请见表101。
    由表可知,按照制动促动属性规律,下降、静止、重者、下面、大地、寒冷、秋冬、水液、黑暗、夜晚、抑制均属矛盾的制动方面,而按照阴阳属性规律,这些又统属阴的范畴;按照制动促动属性规律,上升、运动、轻者、上面、天空、温热、春夏、火焰、光明、白昼、兴奋均属矛盾的促动方面,而按照阴阳属性规律,这些又统属阳的范畴。
 
  表1201 阴阳属性和制动促动属性归类对照表

归类
          属性
项目
阴阳属性归类
制动促动属性归类
制动方面
促动方面
运动的最基本形态
 
 
吸引
排斥
物质形态
 
 
质量
能量
机械运动的基本矛盾
 
 
反作用
作用
升降运动
下降
上升
下降
上升
运动状态
静止
运动
静止
运动
重量
重者
轻者
高度
下面
上面
下面
上面
天地
大地
天空
物理运动的基本矛盾
 
 
微观粒子间的吸引
微观粒子间的吸引
温度
寒冷
温热
寒冷
温热
四季
秋冬
春夏
秋冬
春夏
水火
水夜
火焰
亮度
黑暗
光明
黑暗
光明
昼夜
夜晚
白昼
化学运动的基本矛盾
 
 
化合
分解
新陈代谢的基本矛盾
 
 
同化
异化
组织机能活动
抑制
兴奋
抑制
兴奋
植物性生命活动
 
 
副交感机能活动
交感机能活动
    因此,已经很明显,阴性的实质正是矛盾的制动方面,阳性的实质正是矛盾的促动方面;阴阳的哲学实质就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阴阳属性规律也就是制动属性规律。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点明了阴阳二气的变化的宇宙的根本规律,正是抓住了宇宙变化的根本实质—矛盾运动的制动促动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就是万事万物矛盾运动的制动促动规律。

  二、象数学(周易八卦)基本理论实质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象数”、“象学”、“数学”、“象数论”等概念。学术界过去曾以“象数学”的名称来指称宋代哲学家邵雍、蔡沈等人的学说。但过去的“象数”往往是指《易》学哲学中的图象和数目,“象数学”也基本上是指《易》学哲学中的象数学说。据此,鄢良借用历史上已有的“象数学”名称,重新界定而提出了“象数学”。鄢良提出的“象数学”,按照他的话说,在这个象数学体系中,有关于自然的学说,也有关于社会政治伦理的学说,而且这二者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它的体系中既有哲学层次的理论,也有属于具体学科层次上的理论,而且这两个层次上的理论也往往是紧密地结合为一体的。就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举凡天、地、人与万物无所不包;就其所涉及的对象而言,举凡经学、纬学、史学、政治伦理之学、天文历法、医药、农学、道教、兵法、巫术、术数等等无所不在。鄢良所说的“象数学”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学术中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形象及其量度关系之原理的各种学说的总称。
    我们基本赞成鄢良对“象数学”一词义域的扩充界定。纵观古代象数学的产生、发展,虽然他如同鄢良所说的如一条基本线索贯穿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中,但他好像始终没有从诸多的具体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其基本概念和范畴一直存有学术争议。不过,古代象数学从《易传》开始起逐步发展至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不外乎是:气及气理论、阴阳及阴阳理论、五行及五行理论,以及太极、八卦理论等。本篇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哲学和科学知识以及我们创立的秩序理论及方法和阴阳五行哲学实质,揭示古代象数学基本理论的实质,从而为实现古代象数学理论现代化奠定基础。
 
1、象数学简述
 
         第一节   象数与象数学
        一、象数
    “象数”一词由“象”和“数”两个并列名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义分别指形象、表象和度数、量度。
    综上所述,可以对“象数”下这样的定义:“象”指表象,包括客观事物一切可为人感知的表现形式;“数”指度数,包括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切量度和次序关系这是象数的第一种意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象数”属于客观的“象数”。
    还有另一种意义的象数,即《周易》一书中的“象数”。
    也就是说,《周易》之“象数”为《周易》一书中卦爻之象与数所象征的事物、数目以及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推而广之,不仅《周易》一书中卦爻之象数为“象数”,而且一切由人所作的摹拟或概括天地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方式的各种象征性图形、符号以及其中的数目和次序关系及其由这些  图形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及其量度次序关系等均为“象数”,诸如九宫图数、河洛图数、先后天八卦方位图、天根月窟图、太极图、纳音、纳甲、五行生成数、干支甲子等等。由于这种“象数”并非事物本身之客观形象和量度,而是人拟物或据物而作的图形、符号及其数目关系,所以属于主观的、抽象的“象数”。这种意义上的“象数”多与《易》学有关,是《易》学中象数学派的基本内容。
    符号象数与事物象数之间有密切关系,符号象数是事物象数的表现方式,事物象数是符号象数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象数来源于事物象数,事物象数还原于符号象数。
       二、象数学
    笼统地说,象数学就是关于象数的学说。但这只是点出了象数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涉及其内容。其研究内容是什么呢?概而言之,是象数之理。中国古代象数学将象、数、理视为事物的三要素,象数学实质上也就是中国古人对象、数、理这三者之间,特别是象数与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可以给象数学下这样的定义:所谓象数学,就是指通过对天地万物之象与数的分析推演来研究其产生、存在和运动变化之原理的一门学说,或者说是关于支配天地万物象数之理的学说。
 
        第二节  象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象数学所研究的“象数”不是单纯某一种、或一些、或一类事物的象数,而是宇宙间天地人万物的象数,其中关于人的象数既包括了自然意义上的人之象数,也包括社会意义上的人之象数(即社会现象及其数的关系);同时,这种“象数”也不仅仅指现实世界中的象数或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象数,而是指物质世界全过程的象数。也就是说,象数学是从宏观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象数的生成、存在以及运动变化的原理。
    根据象数学的这种对象范围及其研究方法,不难理解其基本内容及其学科性质。
        一、象数学的基本内容
    按照物质世界的时间进程及其表现形式,象数学把物质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天和后天。天地产生以前的阶段为先天,天地形成以后的阶段为后天。先天阶段无物无象,后天阶段才有象数。从象数学的研究对象—象数—来看,它似乎只应该研究后天而与先天无关;但由于象数学并不是以静止的眼光来孤立地研究后天象数,而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物质世界,即,它要研究后天象数是怎么来的、天地是怎么形成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先天;因此,象数学既研究后天象数,也研究先天:天地形成以前是怎样的?天地是怎么从无到有的?相应地,象数学的内容也就有两个部分:关于先天状态以及天地形成过程的先天之学和关于后天象数的后天之学。
    毫无疑问,先天的状态和过程远在人的直观经验范围之外,是人类所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对先天的认识只能出于臆想、猜测或理性的思辩。实际上,象数学所注意的重点也是在后天而不是先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后天之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两个部分:宇宙天地和万物。后天之学首先要探讨宇宙天地的形状、质体、运动规律、时间和空间范围,这些内容连同前面所说的先天之学一起构成象数学中宇宙论的基本内容。万物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这是后天之学的研究重点。象数学把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称为“造化”,相应地,关于万物产生和变化的象数学理论可称之为造化论。象数学认为,万物产生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的物质力量是气,气按其性质又分为阴阳二气或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因此,关于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的性质、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万物之产生和变化的作用等的认识又构成象数学造化论的主要内容。
    在象数学中还有一些定律、法则和观念。如:同类相应律,这是象数学关于天地万物间相互作用关系之规律的认识;天人合一律,这是象数学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结构关系的认识;天人相应律,这是象数学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顺天因时论,这是象数学所规定的人类行为法则;循环极返律,这是象数学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异级同构律,这是象数学对天地万物结构关系的认识;始初定全观,这是象数学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观念;时空合一观,这是象数学关于事物,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时间与其空间之间关系的观念。
    事物(包括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而时间和空间也总是与一定的事物存在或运动变化状态相联系着的。中国古代用以表示时间和空间(主要是方位)的基本符号是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由干支相配而组成的六十甲子。在象数学中,干支甲子作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符号而与一定状态下的事物,特别是气相联系,由此而被赋予一定的象数学理论上的意义;同时,干支甲子的排列及其组合方式与某些象数学理论和观念相结合还派生出其它一些理论意义。对干支甲子的认识构成了象数学的一支重要理论—干支甲子论。
    在象数学中,有很多用以反映天地生成、天地结构、气机分布及其运动变化方式等的象征性图形。到清代为止,这些图形增衍至成百上千。象数学中的图是其有关理论的图象化。象数学中还有许多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数目,这些数目所代表的主要并不是事物的量度或数目,而是宇宙天地、气与万物的产生、存在以及运动变化方式或规律。
    根据象数学的基本内容,象数学的基本范畴有:气、元气、精气、太极、太一、阴阳、五行、神。
          二、象数学的学科性质
    根据象数学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确定出了象数学的学科性质。他认为,由于象数学是以整体的和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天地万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的机制和规律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同时,象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强的猜测性、思辩性,有些方面几乎是纯思辩的(如先天之学),因此,象数学可以说是介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一个学科。象数学的范畴(如气、阴阳、五行等)、理论和方法具有哲学性质,但象数学并不等于中国古代哲学;诸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论等基本哲学问题并不是象数学所关心的,因此象数学只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其全体。……象数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因此,它是有别于近代分析科学的古代整体科学。总之,象数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基础理论性的整体科学。……中国古代象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归结为自然哲学,但由于象数学中的“象数”也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和人生哲学方面的“象数”,象数学中的有些理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理论,而也适合于社会和人生,因此,不能说象数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
 
        第三节 《周易》象数学
 
    《周易》是象数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周易》象数学,也可叫作“象数易学”。对象数易学及其发展,林忠军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著成了《象数易学发展史》一书。该书对象数易学的象、数概念、象数易学的发展概述如下:
    所谓象,是就卦而言的,它指《周易》卦爻符号所象征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它包括卦爻象两种。凡以六爻或三爻组合而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称为卦象;凡以一爻所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称为爻象。所谓数,得之于筮法,是指用来确定卦爻象和表征卦爻象的数字。它包括蓍数(天地之数、大衍之数、老少阴阳之数、策数等)、五行之数、九宫之数及河洛之数。
    象数观念起源很早,它产生于神学十分盛行的春秋时代,是占卜的产物。早期的象数观念,与卜筮之法相联系。龟卜之法是以烧灼龟甲出现的兆判断吉凶,这个兆就是象。筮法是以蓍数推演而求卦,然后由卦预知未来。这个蓍数就是易数。春秋时韩简云:“龟,象也;筮,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即是此意。而后来的象数专指易学中的象数,与龟卜无关。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易传》曾就象与数的观念加以规定。《系辞》云:“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极数知来之谓占”。但《易传》还未将象数作为一个概念表征易象、易数及相关的意义。将象数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恐怕是在汉及汉以后。如《乾坤凿度》云:“八卦变策,象数庶物,老天地限以为则”。晋韩康伯注《系辞》云:“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矣”。而将象数称为一门学问则更晚,大概在宋代。
    象数易学作为易学一个分支,其发展与整个易学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从其思想的萌芽、学派形成、思想体系的形成,到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象数易学发展的进程,可以将象数易学史划分为六个时期。第一是先秦时期。这时期象数思想开始萌芽。《左传》《国语》记载了二十多个筮例。从这些筮例中,反映出春秋时期的零星象数思想。这些思想在战国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易传》成书,标志着象数思想的成熟。它以高度的抽象思维,第一次全面地对《周易》象数的概念、性质、作用等加以概括,并以象数作为一个重要工具,注释《周易》卦爻辞,揭示了象辞之间的内在联系。《易传》的象数思想成为两汉象数易学产生的源头。
    第二是西汉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站在时代前列,运用象数观念作为手段,建立起了推天道、明人事的庞大易学体系,从而改变了易学发展的方向,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易纬》以通论的形式总结了西汉象数易学的成就,阐发了具有神学色彩的、独特的象数思想,使西汉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东汉时期。此时期是象数易学鼎盛时期。以郑玄、荀爽、虞翻为代表的易学大师,沿袭汉易旧说,通过注经形式,阐发了一系列比西汉更为精密、更为深刻的象数思想,成为象数易学集大成者。
    第四是魏晋隋唐时期。此时期是象数易学衰微时期。
    第五是两宋时期。此时期象数易学脱胎换骨,以新的形式出现,既图书之学形成。其特点是“由画卦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演为黑白方圆,纵横顺逆,至于汗漫不可纪,曰此作《易》之本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六》)
    第六是明清时期。此时期是汉代象数易学复古时期。
    《易传》,是自战国以来系统地解释《周易》的一部著作,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又称“十翼”,“翼”是辅助之意,表示用来解释《易经》的。
    《周易》于殷未周初成书。《周易》从一开始仅为卜筮之书。《易传》的出现,才使《周易》脱胎换骨,从卜筮走向了哲理。《易传》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以“象”释《易》,确立了“象数学”的地位;以“阴阳”释《易》,确立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周易》象数学中的统帅地位。
    《易传》成书,标志着古代象数思想的诞生。象,在《易传》中有两种含义。其一,谓自然之象,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之象,即,凡呈现在外的、可见的客观物质的形态、容貌,皆可谓之象。如《系辞》所谓“在天成象”、“见乃谓之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仰则观象于天”之“象”即是此意。其二,谓易象,包括卦象、爻象。如《系辞》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彖者,言乎象者也”、“以制器者尚其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者象也”、“象事知器”、“八卦以象告”之“象”皆谓易象。
    《系辞》关于“象”的概括,揭示了易象与客观物象的内在联系,即易象皆取法客观之象,是对世界万物及其属性、形容的效法和摸写。同时,也划清了客观物象与易象的界限。客观物象是客观物质呈现在外的可见的形象,而易象是借助于卦爻符号及卦爻辞表达出来的客观事物及其外在的形象。
    数,《易传》认为是筮占中所用的五十根蓍草之数,这就是《系辞》所谓的“大衍之数五十”。筮占,就是对大衍之数进行复杂的运算;易数,是筮占运算的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
    关于象与数的关系,《易传》认为,象和数不可分离,表现在数依赖于象,行蓍就是数的推衍,也是一个法象的过程。如《系辞》云:“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象,指卦象,卦象表征天下万物,故称“遂成天下之象”。这就是说天下万物的吉凶取决于卦爻之象,而卦爻之象又取决于“圆而神”的蓍数运算。
    易象有什么作用呢?《易传》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象为《周易》系辞的根据。《周易》成书,是先有卦象,后有卦爻辞,卦爻辞是椐卦象而作。这就是《系辞》所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又云:“彖者,言乎象也”。此“彖”不是《彖传》,而是指系在卦爻辞之后的文辞。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是一部象书,“易者,象也”。其二,象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这就是《系辞》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其三,象为制器的依据。在《系辞》看来,卦象具有诱导和启示的功能。其四,易象显示人间的福祸吉凶。
    《易传》成书,标志着“象数理论”的正式诞生,这是《易传》对《周易》理论,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贡献之一。
    关于《易传》确立“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周易》象数学中的统帅地位,正如朱伯昆所言:“《易传》的作者,在易学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以‘阴阳’为范畴,说明卦象、爻象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并且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其易学哲学的基本原理。”
    总之,正如林忠军所说,《易传》一方面以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社会伦理之义对《周易》的产生、性质、体例等相关的问题作了诠释;另一方面它立足于筮法,对《周易》中象、数这两大要素作了理论的概括,同时,又沿袭了春秋以来以象释《易》的传统,系统地、全面的解说《周易》卦爻辞。《易传》所阐发的义理及对象数所做的理论说明,成为后世象数学的理论基础。后世形成的象数易学或象数学,无论思想性多么深刻,体系多么庞大,追根溯源,皆发端于此。
    《周易》象数学发展到汉代,又产生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4),汉代易学家运用阴阳五行解说《周易》,将阴阳五行与八卦、六十四卦融铸为一而建立起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宇宙图式,并依此来推测自然的变化和推断人事的吉凶。
    京房认为,卦爻象同天地万物之象是一致的,体现了事物的阴阳之数和阴阳之象,所以能“定天地万物之情状”,察知事物之吉凶。所谓“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从有,见实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五行的运行告诉人的吉凶,其运行的法则体现在卦爻的变化之中。星辰的运行,告人的吉凶,有形可见,人见吉凶是“从无入有”;卦爻象的变化,示人以阴阳,无形可见,但同样显示吉凶之兆,所谓“从有入无”。“六爻之设出于蓍,蓍之得象而卦生。积算起于五行,五行正则吉,极则凶”。按照这种说法,《易》的根基就是阴阳五行,就是通过象数告诉人阴阳五行运转的变化和由此而来的吉凶祸福。
    京房首倡五行与《易》的结合。
    孟喜、京房的卦气说,从本质上讲是认为卦爻的变化体现着阴阳二气的变化和五行的生克,阴阳五行的变化生克推动着、彰现着自然、社会和人事的变化,……。他们把天象人事等等都塞入到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宇宙图式中去,进而把八卦和六十四卦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摸式。
 
     第四节  象数学基本符号系统简述
 
    象数学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组成。在这里我们仅就象数学符号系统作一介绍。
    以《周易》象数理论为核心的古代象数学符号系统,主要指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以及河图和洛书。
 
        一、太极图
   
    据报道,太极图有三种。
    最简单的是一个空心圆。如宋代林至《易裨传》有图(见图3101),题为“法象第一”,注为:“太极者,万化之本也……”。这个图的意义是阴阳未判,太极混沦。第二种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见图3102。此图仍把空心圆作太极,不过在太极之下,又添之一长串图形。它共分五层,最上一圈以单圈表示太极,二圈分为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动静结合。中分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它是阴阳相交后所产生的形成宇宙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再下面两个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等字样,说明至此产生了万物。此图从上至下的排列,表明的是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过程。
 

图3101 (见书)  空心太极图
 

图3102 (见书)  长串太极图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及其对《太极图》的理解,都包含在他那200多字的简短的《太极图说》中,经过朱熹的整理,原文是这样的:
    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虽然周敦颐的《太极图》来源于陈抟,不过陈抟的《太极图》讲的是道教的修炼方法,而周敦颐的《太极图》则是来表达宇宙本体、世界生成、万物变化过程的图式。
    “太极”这个范畴,出自《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是太始、太初的意思。周敦颐吸收了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在“太极”之上又安上一个“无极”,作为宇宙的本源,构成了一个“无极而太极”的新命题。
    在“无极而太极”的基础上,周敦颐进而认为一动一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既然太极是从无极而来的,动静又如何产生呢?他认为这种辩证的动静是其各自对方的根源,因为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正是因为有了动静,有了阴阳变化,便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由于有了阴阳五行的作用,便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阴阳五行的交合,便有了男女,有了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
    周敦颐也认为,之所以有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是五行变化作用的结果,之所以有五行,是阴阳作用的结果,之所以有阴阳,是有太极的存在,之所以有太极,是因为有无极至真至朴的世界。
    其实,周敦颐这个理论并不是十分新鲜的东西。早在汉初时,黄老道家便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源,元气可分为阴阳两种特性,气由于阴阳的作用而生五行,五行的交合而生万物。董仲舒也完成了阴阳五行的结合,提出上天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的结合而产生万事万物,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但周敦颐的宇宙生成模式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宇宙生成模式的区别是,周敦颐用《太极图》形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以阴阳五行来解释的宇宙生成、变化过程的宇宙生成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模式论的图式化。
    第三种是至今流传甚广的阴阳鱼太极图,见图3103。有资料记载是明朝初年,赵伪濂在《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了《阴阳鱼太极图》。此图起初不叫太极图,而叫“天地自然之图”,又叫“先天太极图”。
 图3103(见书)  阴阳鱼太极图   
图3104(见书)  文王八卦太极图
    这图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论和宇宙生成论。先秦时便有了太极是万物的本源,它涵盖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这个无所不包的太极用图表示出来,便是一个圆,一方面表示其博大、浑然一体;另一方面也表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无不是在太极里面展示着,不可能逃出太极图外。阴阳的消长用图来表示的话,便是阴阳黑白两色的鱼首尾相接地连在一起,此长彼消,彼长此消,阴极为阳,阳极为阴,阴阳作为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的两种力量冲斥宇宙,构成了世界万物生长的动力。
    阴阳鱼太极图自明初问世以来,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以此为基础,衍生了许多太极图类别,比较著名的有“文王八卦太极图”(见图3104)。
   “文王八卦太极图”是将阴阳鱼太极图同文王八卦方位结合起来,在说明宇宙生成模式的同时,说明八卦的方位以及所体现的四时、五行之理。对此图的寓意,有比较丰富的注解:图中黑白两条鱼形,象征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其中黑色部分代表阴气,白色部分代表阳气,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时,阳气在此时开始产生,体现了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原则。阳气开始产生时东北震卦位,卦象为一阳二阴,表示这时阳气还很微弱。经过正东方位的离卦和兑卦时,卦象则为二阳一阴,表示阳气逐渐增强。而到正南方位的乾卦时,卦象是三阳,为纯阳,此时阳气达到极盛状态。同样,当阳气极于正南时,阴气又开始产生。起初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二阳一阴,表示阴气此时还很微弱,经过正西坎卦和西北艮卦位时,卦象则由二阳一阴变为二阴一阳,表示阴气逐渐增强。而到达   正北方坤卦位时,卦象则为三阴,为纯阴,此是阴气达到极盛状态。阴极而阳,阳极而阴,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如此循环运动不停。图中左白部分,位居东方与右白部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挟一阴,成离卦象。这就是“对过阴在中”。同样,右黑部分和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阴挟一阳,成坎卦象。这就是“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  一阳初生,到离  二阳挟一阴,再到兑   为二阳增长,最后到乾   三阳全盛,为阳气生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   一阴初生,到坎   二阴挟一阳,最后到坤   三阴全盛,为阴气生息的过程。阳气生息则阴气消退;阴气生息则阳气消退。图中黑白两条鱼尾,分别表示   阴阳二气的初起。黑白两鱼头,则分别表示阳起而压迫阴,阴起而压迫阳。阴受到阳的压迫退入中宫,阳受到阴的压迫也退入中宫。而鱼头到鱼尾,表示从大到小,鱼尾到鱼头,表示从小到大。鱼头和鱼尾相互环抱,十分   形象地表现了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情形。图中黑白两个鱼眼,分别表示阳   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点为阳精,黑点为阴魄。当日月运行之时,黑  白两点含而不露,而当月出东方,坎、离换位时,日中的阴魄就发生作用。反之,当晦朔之间,月中的阳精就发生作用。此时黑白点即分别显示出来。
       二、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用最简单的代表阴阳两个符号组成。阴用“   ”表示,叫阴爻;阳用“—”表示,叫阳爻。阴阳两个符号自身重叠便形成“    ”和“    ”,前者叫“老阴”或“太阴”,后者叫“老阳”或“太阳”;阴阳两个符号交相重叠便形成“     ”和“    ”,前者叫“少阴”,后者叫“少阳”。
    由阴阳两个符号三重叠而成的卦形,便是八卦。八卦也是在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之上再分别生一阴一阳而成。
         

表3101(见书)  八  卦  象  征  表
远 取 诸 物
 
近 取 诸 身
家 庭 法 象
长男
长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八卦只有8个符号,变化比较简单,难以适应《周易》解释天下万物的需要,因此又将八卦两两重叠,组成了六十四种卦形符号,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称六十四别卦。六十四卦卦形由两个八经卦符号组成,下三爻称“下卦”或“内卦”,上三爻称“上卦”或“外卦”。“下卦”象征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上卦”象征事物发展的完成阶段。六十四卦组成(略)
    六十四卦每卦均有6爻,由下而上,分为6个爻位,称:初、二、三、四、五、上。如该爻是阳爻,则在该爻数字前加上“九”;如该爻是阴爻,则在该爻数字前加上“六”。“九”和“六”表示爻的性质。比如《屯卦》   ,第一爻称“初九”,第二爻称“六二”,第三爻称“六三”,第四爻称“六四”,第五爻称“九五”,第六爻称“上六”。每卦6爻,共384爻。在乾、坤两卦中,除了有形的六爻之外,还有无形的“用九”和“用六”,所以,六十四卦实际上总共有386爻,但一般人还是经常称六十四卦384爻,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说法。
    在每卦的6爻之中,还有奇、偶和阴、阳之分。初、三、五为奇,为阳位;二、四、上为偶,为阴位。如果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当位”。“当位”之爻,一般象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比较顺利。若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属“不当位”。“不当位”之爻,表示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容易出问题。
    象数学符号系统的结构,还在于他的排列上。
    八卦排列。八卦分为“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和“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见下图(3105、3106)。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其卦形、卦象皆相同,区别仅在于排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见图3107);后天八卦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见图3108)。
    先天八卦是宋代邵雍所创。邵雍著《皇极经世》,力求构造一个囊括自然、社会、人生的完整体系,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中有一条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在邵雍看来便是“数”。邵雍认为,宇宙中一切都有数的规定性,“形由象生,象由数设”。世界的一切便按照象数的规定而形成。因此,邵雍便用其象数法则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据此,邵雍提出自已独特的八卦理论,这就是先天卦的提出。所谓“先天”,来自《周易?文言》中的术语,即“先天而夫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图3105 (见书) 
图3106(见书)
 
  图3107(见书)  
图3108(见书)
     邵雍是根据《易传?系辞》中的一段话为建立自已的八卦起源理论。这段话就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按照邵雍的理解,八卦是这样形成的:“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生出阴阳两爻,然后阴爻与阳爻各自相交一阴一阳生下去,就成了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这四象再一阴一阳地生下去,就得出八卦。邵雍采用的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并且按照这个原则还可以无限地推演变化下去。四演化为八,八卦可以一阴一阳分为十六卦,十六卦再分为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又最终可以演变为  六十四卦。就象一颗大树,从根到树干,从树干到树叶,越来越细,越来越密,越来越庞杂。连续推下去,是顺推,可以有无穷变化、千姿百态;向上追溯,是逆推,最后复归于一,复归于太极。
    数的变化,导致八卦、六十四卦的变化。六十四卦并不是最终,而且还可以无限地推演下去,就象世界还要无限制地繁衍下去一样。
    邵雍根据《说卦传》上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对汉代以来的八卦方位,也就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一个八卦方位图,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图。在此图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其余震、艮、巽、兑分别居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方位上看,坤卦处在下北,为阴气全盛,而阳气初升;乾卦处在上南,为阳气全盛,而阴气初生,说明了阴阳化生万物。
      六十四卦排列:相应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排列方位,也有先天六十四卦和后天六十四卦排列方位。下面仅列出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圆图(见图3109)。
 
 
图3109(见书)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圆图
 
    六十四卦的每卦的编排上也有一定规律。这就是“非复即反”。在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四个卦以相邻的两个卦为一组,六个爻画相互颠倒。有十个卦具有“反”的关系,他们是《乾》   和《坤》   ;《颐》     和《大过》   ;《坎》   和《离》   ;《中孚》    和《小过》   ;《既济》    和《未济》    。
    此外,六十四卦的整体编排次序也是颇具匠心的。它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的。如:乾卦代表阳,象征天,象征君主;坤卦代表阴,象征地。《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也”。乾、坤分别代表阴阳,阴阳交合,当然会滋生万物。所以六十四卦的第三卦屯卦便表示降生,《序卦传》说:“屯者,物之始生也”。接着的第四卦蒙卦是讲教育的,因物之始生,必处于蒙昧状态,所以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序卦传》指出:“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中间的其它各卦则主要是说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到第六十三卦既济卦,则表示事物已发展至尽头,斗争已经结束。第六十四卦未济卦更有着伟大意义,它表示旧的过程结束了,旧的矛盾结束了,但新的事物又会出现,新的过程又将开始。正如《序卦传》所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三、河图、洛书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河图、洛书的说法,但至于这些图书是什么样子,没有什么资料留下来,也没有什么人对此讲得非常清楚。直到北宋太平年间,华山道士陈抟传出了河图、洛书、先天图等奇妙复杂的图形。至于陈抟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些图就不得而知了。
    河图、洛书不仅是宋以后象数易学中的两种最重要的图数之说,也是宋以后整个象数学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图数。
    河图、洛书,一方一圆,简单精妙,见图3110和3111。
    河图以白圈为天为阳,黑点为地为阴,此数字奇偶相合,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其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四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二三四五是五行生数,“生”表示产生;六七八九十是五行成数,“成”表示完成。其意为五行相生相成、相始相终的关系。所以,河图也就是五行生成及其方位之说的图象化。
    河图十数相加,则为55,易学家称之为天地之数。天为阳,表现为单数,一三五七九相加为25;地为阴,表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加为30。
    洛书,是有四十五个黑白点组成的图式。白点表示奇数,黑点表示偶数。把这些黑白点转换成数字,就是一至九的数字排列,也就是《九宫图》。其点圈的布排完全是依九宫图数,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洛书由北而西、而南、而东、而中、而北为五行相克之序:一、六水克二、七火,二、七火克四、九金,四、九金克三、八木,三、八木克中央土,中央土克一、六水。此外,洛书图中一、三、九、七居四正,加中央五,左旋仍为五行相生之序;六、二、四、八居四维,加中央五,右旋仍为五行相克之序。洛书图是九宫图数的五行化。
 图3110(见书) 河图  
图3111(见书) 洛书 
  河图、洛书的数,不过是八卦、阴阳、五行之象的数摸拟。在古代,阴阳五行家和易传所提出的是两种世界图式,这两种世界图式各有自已的体系,阴阳家不讲八卦,易传不讲五行。汉初的道学,还有哲学,都是以阴阳家的世界图式为根据的。
    汉代的易学特点是以易传的“象”、“数”说明这个图式,用易传的术语和范畴,说明气的发展和运行。这样,就把易传的世界图式和阴阳五行家的世界图式结合了起来,把易传和当时关于气的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了起来。正是有了这种结合,才衍生出宋代的河图、洛书,也可以说河图、洛书不过是八卦、阴阳、五行之象的图式化、数字化。
    河图、洛书还与八卦联系起来了。
    河图同先天八卦的相配是: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南方二七之数为乾卦,东方三八之数为坎卦,西方四九之数为离卦。其余四卦则分别由它们分出。左边是阳内阴外,象征阳长阴消,右边是阴内阳外,象征阴长阳消。
    洛书同先天八卦的相配是:以九配乾,以一配坤,以三配离,以七配坎,以八配震,以六配艮,以四配兑,以二配巽。

    还有将后天八卦与河图洛书相配的。

2、象数学基本理论实质
 
 气、阴阳和五行理论以及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演变理论,是象数学的基本内容。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揭示出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本章将按照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进一步揭示出太极、八卦和六十四卦演变理论的实质,从而揭示出象数学基本理论的实质。
 
      第一节  象数学—古代秩序论
 
    揭示象数学基本理论实质,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象数”?什么是“象数学”?其实质是什么?
     纵观有关“象数”和“象数学”的基本解释或定义,从古自今,虽有差异,然大同小异,且越来越趋同一致。按照我们在上篇确立的秩序理论,不难看出,“象数”就是“秩序”,“象数学”就是“秩序论”,象数学的实质原来就是我们确立的秩序理论,可以把他称作“古代秩序论”。
       一、象数就是秩序
    中国古代关于“象数”这一概念,有两种涵 义,既指客观的事物之形象与量度,也指主观抽象的图形、符号与数字。也可以说,一种是“人为象数”或“符号象数”;一种是“事物象数”或“自然象数”。二者的关系是:符号象数是事物象数的表现方式,事物象数是符号象数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象数来源于事物象数,事物象数还原于符号象数。不难看出,“象数”就是指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的表现、变化之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在第一篇我们已定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就是“秩序”,既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排列组合。“象数”正是指物质(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排列组合所形成的一切表现形式。可以说,“象数”不是指物质本身,但又离不开物质本身的一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所以说“象数”就是“秩序”。
“象”和“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数”也就是“象”。正如有人研究认为1),《周易》运数之“数”实质就是“象”……。数与象是不可分离的,数可看成一种特定的象。数或数量本身就是一种秩序,这在第一篇中我们已给出定义。所以说,简单的讲,“象”包括了“数”,“象”就是秩序。
      二、 象数学就是秩序论
    象数学是研究象数之理的。所谓象数学,就是指通过对天地万物之象与数的分析推演来研究其产生、存在和运动变化之原理的一门学说,或者说是关于支配天地万物象数之理的学说。
     可以认为,“象数”主要是指有形秩序;“义理”和“气”主要是指无形秩序。
     秩序的变化、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哲理的。秩序论就是关于秩序发展、变化或演变的学说,这和上述象数学的定义是一致的。所以说,象数是秩序,义理也是秩序,象数学就是秩序论。
        三、 《周易》是秩序理论
    《周易》象数理论是象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易传》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象数学的诞生。所以说,《周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秩序理论的书籍,或者说《周易》是世界上最早且最完备的秩序理论。
     总之,《周易》是秩序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古代秩序理论;他是古代象数学的渊头,是现代秩序理论的基础。
      四、 象数学基本范畴的秩序实质
    象数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是气、阴阳和五行。在第二章我们提出了气、阴阳和五行的哲学实质,这是气、阴阳和五行之理。气、阴阳和五行之理是秩序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气、阴阳和五行之理的外显就是秩序有序发展变化的过程或结果。下面我们进一步提出气、阴阳和五行之理外显的秩序实质。
    “气”不仅是中国古代象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学术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第二章我们论证了,气就是流通质,它们都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但不同的气,亦即不同的流通质,又以某一种或二种为主。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气即不同的流通质有时主要表现为能量,有时主要表现为物质,有时主要表现为信息,有时则主要表现为信息流基础上的功能活动。在象数学中,因为主要是论述“象数”即“秩序”的变化、发展规律及其功用的,因此,在象数学中,“气”主要是指表现信息流基础上的功能活动,这是气之理。气之理的具体外显有阴气、阳气、五行之气之说。下面我们将提出,阴阳和五行的外显都是秩序,因此,“气”的外显也是秩序,它是秩序的统称。
     阴阳在象数学中是一对至关重要的范畴。象数学也可以称作“阴阳论”。象数学,特别是《周易》象数论,其核心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因此,弄清楚阴阳的秩序实质,是揭示象数学秩序论实质的焦点和保证。
    我们已经论证了,阴阳的哲学实质是矛盾的制动方面和促动方面,这是阴阳之理。阴阳之理的外显就是制动序和促动序的对立统一变化,即阴就是制动序,用符号--来表示,也可简称为“阴序”;阳就是促动序,用符号—来表示,也可简称为“阳序”。
    五行也是象数学中一个重要范畴。他和阴阳一起构成象数学理论的核心。阴阳离不开五行,五行是阴阳升降运动变化的体现。
    我们论证了五行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五种发展形态,即木行为新生形态,火行为上升形态,土行为中转形态,金行为下降形态,水行为衰亡形态。
    五种发展形态(五行)规律是五行之理;五行之理的外显就是五种状态序,即就是制动序促动序(阴序阳序)对立统一变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五种状态序:木行为新生序,火行为上升序,土行为中转序,金行为下降序,水行为衰亡序。象数学称五行为五气,实质上就是指五种状态序。
       五、 太极秩序
    太极,乃气之初始,即“元气”。元气就是元序,元序即指秩序的初始状态。所以,太极是秩序初始状态的自身秩序,太极图又是太极秩序的外化秩序。
      六、 河图、洛书秩序
    我们知道,河图、洛书不过是八卦、阴阳、五行之象的图式化、数字化。因此,河图、洛书也是一种秩序,同太极、八卦、六十四卦秩序一样,也是制动序(阴)和促动序(阳)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排列组合的结果或过程。所不同的是,河图、洛书秩序把制动序促动序和五种发展形态序隐寓在数字和方位之中。
     七、 道——秩序之根本理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规律就是“道”。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子》是如何论“道”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常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一个超越时空的形而上实体——“道”。“道”的存在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它又是无形、无象、无声的冥冥之中的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恍恍惚惚,若有若无,是超越我们经验世界的东西,是我们的感观所不能够知觉的东西,因此无法用语言对它进行准确的描述,也没有办法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但为了使用的方便,只得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名称的,但也唯其有名称,这些事物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有生有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道”没有生灭、没有增减,虽有运动,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不可描绘、不可命名,这就是《老子》开篇所阐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道”由形而上的混沌向下落实,渐渐分化成物质实体,先有天地,而后万物,包括人类;万物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就证明这个“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用运秩序理论来解读 “道”,不难看出,“道”就是调控和决定秩序发生、演变的根本规律——秩序制动促动属性规律,或“秩序制动促动五种基本发展形态规律”。“道”,确实是无形的,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的。这里的“天地万物”,不仅仅是指物质本身,而主要是指物质运动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秩序。就物质本身来讲,科学已证明,它是不生不灭的,不存在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只有秩序才会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秩序的千变万化的各种状态)。《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讲的就是秩序发生、演变的过程。
       第二节   八卦结构排列分析(略)
 
       第三节   象数学秩序演化理论
 
    秩序演化始于太极,这就是象数学讲的一生二。从太极生出的阴序(制动序)和阳序(促动序),由于其自身的相反属性和两个序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必然要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N=2I排列组合下去。所以说,太极  八卦  六十四卦秩序,实际上是由两个秩序单位  阴序和阳序(制动序和促动序),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和秩序演化公式N=2I排列组合的必然结果或过程。
       一、 阴序阳序的排列组合和功用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秩序,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的作用下,首先生出两仪,即阴(制动序)“ - -  ”和阳(促动序)“_ ”。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两两交互排列生出四象,即四种秩序:老阳 “      ”,老阴“     ”,少阳“    ”,少阴“     ”。在四象基础之上,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进一步作用,相互排列组合生成八卦,即八种秩序:
        乾       坎       震       巽
        坤       离       艮       兑
继而在八卦基础上,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又排列组合出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种秩序(略), 并由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构成384爻,即384种秩序。万变不离宗。八卦、六十四卦及384爻秩序的演变,都是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的作用下,由阴(制动序)“ - - ”和阳(促动序)“_ ”按照秩序演化公式相互排列组合而成。
    根据制动促动属性规律,阴(制动序)和阳(促动序)具有恰好相反的功能。这就是,阴(制动序)具有抑制统一物运动的功能,其本身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制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如柔、顺、寒、冷、地、下、水、月等等;阳(促动序)具有促进统一物运动的功能,其本身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 促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如刚、健、温、热、天、上、火、日等等。对此,《周易》也有精辟的论述。
     总之,乾卦,由六个促动序“  ”组合而成,它仍是纯粹的促动秩序,即所谓纯阳卦,它具有促进统一物运动的功能,相对坤卦,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促动功能的表象或象征。坤卦,由六个制动序“     ”组合而成,它仍是纯粹的制动秩序,即所谓纯阴卦,它具有抑制统一物运动的功能,相对乾卦,可表现出一系列具有抑制功能的表象或象征。从以上《周易》对乾坤两卦功能或作用的论述以及乾坤两卦的取象比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功能或作用及表象或象征,与我们提出的制动促动属性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 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规律
    八卦秩序是制动序和促动序按照秩序演化公式排列组合的一个过程,这已确定无疑。问题是既然是一个过程,八个卦之间必然有先后之分。在古代象数学中,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排列之说,这些多为后人所质疑。那么正确的八卦排列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制动序促动序排列组合在遵守N=2I公式的同时,必须遵守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正因如此,八卦秩序排列过程,就是秩序的五种发展形态演变过程,即八卦秩序是制动序和促动序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五行规律),展开、演化和发展的结果或过程。因此,正确的八卦秩序排列,必须符合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古代象数学也已经认识到,八卦是阴阳五行升降的一个过程。但由于对阴阳五行的实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彻底弄清楚,因而对八卦与五行的关系和八卦秩序的排列,一直存有争议。
    为了对八卦秩序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们首先对古代五行与八卦的关系作一分析。(略)
    古人已经认识到,八卦象征自然的来源及演化。八卦与五行紧密相关。八卦就是阴阳五行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八卦体现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阴阳五行相生相胜规律。
    以上就是制动序促动序按照制动促动属性规律和五种发展形态规律演化、发展所形成的新排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八卦的阴阳消长过程与八卦秩序的五种发展形态是统一的。
    总结以上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可以列出“八卦秩序制动序促动序五种发展形态归类表(见表3203)。从表中可见,我们论证的八卦秩序制动序促动序五种发展形态归类与传统的八卦阴阳五行归类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见表3204)。关于这一点我们将逐步在以后章节中进一步探讨。
     
三、 六十四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规律
    六十四卦秩序同八卦秩序一样,也是制动序(阴)和促动序(阳)在制动促动属性规律(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按照五种发展形态规律展开、演化、发展的结果或过程。八卦秩序是六十四卦秩序的基础。六十四卦秩序是八卦秩序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排列组合。因此,六十四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同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的关系是一样的,是八卦秩序与五种发展形态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排列组合的关系。请详见图3211新排六十四卦五种发展形态太极秩序。


  图3211(见书) 新排六十四卦五种发展形态太极秩序

    从图可见,从震宫八卦开始至兑宫八卦,可视为新生形态(木行),也就是制动序(阴)促动序(阳)运行变化的促动序增长制动序消减(阳长阴消)的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复、屯、颐、益、震、随、噬嗑、无妄、临、节、损、中孚等12卦;从兑宫八卦开始至乾宫八卦,可视为上升形态(火行),也就是制动序(阴)促动序(阳)运行变化的促动序胜于制动序(阳胜于阴)的阶段。这个阶段可包括归妹、兑、暌、履、明夷、既济、贲、家人、丰、革、离、同人、泰、需、大畜、小畜等16卦;从乾宫八卦开始至巽宫八卦,可视为中转形态(土行),也就是促动序发展变化到极点,制动序开始上升的阶段(阴阳转化)。这个阶段可包括大壮、夬、大有、乾、姤、鼎、大过、恒等8卦;从巽宫八卦开始至坎宫八卦,可视为下降形态(金行),也就是制动序(阴)促动序(阳)运行变化的制动序增长促动序消减(阴长阳消)的阶段。这个阶段可包括巽、蛊、井、升、遯、旅、咸、小过、渐、艮、蹇、谦、讼、未济、困、解等16卦;从坎宫八卦开始至坤宫八卦结束,可视为衰亡形态(水行),也就是制动序(阴)促动序(阳)运行变化的制动序胜于促动序(阴胜于阳)的阶段。这个阶段可包括涣、蒙、坎、师、否、晋、萃、豫、观、剥、比、坤等12卦。
      四、 天干地支与太极—八卦秩序演化程序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及其组合而成的六十甲子是象数学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离开了干支,象数学中的很多理论就难以表达清楚。干支(包括十干十二支和六十甲子)是一体多用的,它们不仅分别代表一定的方位,也代表一定的时间(4);干支还具有阴阳和五行的属性。所以说,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甲、乙、丙、丁、……,表示先后顺序,但我们有多少人更知道,甲、乙、丙、丁、……或子、丑、寅、卯、……,与阿拉伯数字1、2、3、4、……是不能等同的。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不仅仅表示先后顺序,他们更大的意义是反映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盛衰过程。进一步说,他们反映的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制动序(阴)和促动序(阳)按照五种发展形态(五行)规律演化的一个过程。天干地支以及由他们排列组合成的六十甲子,就包含了制动序(阴)和促动序(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即五种发展形态(五行)盛衰变化的全部内容。正因如此,用他来纪年就巧妙地反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制动序(阴)促动序(阳)五种发展形态(五行)运行变化规律,只不过是这一变化规律隐含在了六十甲子中。下面就让我们来考察天干地支及其六十甲子的内涵,看是不是  如上所说的那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