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360摘手卢 2019-10-06

第一幅作品《春到我家》

艾静老师:

春色撩人,桃枝烂漫,一幅早春初到的小情怀跃然画中。标题配合画面,让观者一目了然,意境感油然而生。
如此诗意的画面,透着中国山水的灵秀。
从构图上来说,没什么太大问题,画面中只有一个走势,房屋的白色块在整幅画面中占据的比例还可以再减少一些。
面对这样的景色,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中国山水画,对于层次,布局,空灵性的把握,我们是可以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技巧的。
中国山水画,善于借助层次表现深度。由于当天光线不是十分理想,画面中的层次少了很多。
山水画以虚为实。若换做摄影,我们应该是以实为虚吧。
画面还可以再放大一些,让绿色面积更宽广一些,而这一抹粉色,只要轻轻一点便好,如同画面中的点睛之笔,起到四两墨千斤之功效。从而达到以绿为虚,以粉为实,加强画面视觉灭点,让整幅作品更富有空灵感。

若以原画面构图,白色房屋减少一些,避免白色抢了粉花的主体位置。





崔伟立老师:
这幅作品的优缺点都被艾静老师说了,我来说说摄影法师们常说的“多拍”吧,当我们有疑问去寻问老法师时,他们总是说:拍着拍着就会了。
面对眼前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我觉得我们不妨:
一、广角端尽量将眼前的景色囊入画中,整体变现景色的壮美和气势。例如24-70的24mm端。
二、换中焦距镜头,选取有特点的景致多拍几张。例如24-70的70mm端,这时候的多拍要尝试不同构图。
我们在观看时就有可能产生很多构图上想法,希望作者能多角度呈现几张不同构图的同景作品,以白房子为准,左下、右下、左上、右上、居中等,这都是可以在现场进行尝试的。
三、换长焦镜头,选取最有感觉的那一小部分进行拍摄,突出体现作者对眼前美景的感受,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不仅能锻炼出我们观察景色分析创作思想的能力,还能多层面反应出作者的艺术修养。
四、上述拍摄方式都尝试了,就该换个位置了,看看另外一个位置是不是比刚才更有感觉?
说实话,多拍并不容易,特别是拍小品,很难!拍有韵味的小品更难。




沈大宁老师:我感觉ISO1250,f11的光圈为何这样选择,是否光圈可以大些,感光度可以低些。
崔伟立老师:沈老师说的,没毛病。
褚东升老师:作者不该只有这一张角度的片子吧,拍画面的右侧会更好些。






第二幅作品《柿知秋》

艾静老师:
作品在景深把握上控制的很好,但柿子高光区依然出现过曝的情况,看了下后台,好像是佳能点测光模式,作者虽然有意识的追加了负的曝光补偿,但依然没有压住,如果现场回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好了。


构图上,柿子若在视觉热点的左上可能会更舒服些 。个人感觉,这是一幅崔老师语录十分强烈的作品。
崔老师经常说要注意画面走势的问题。于是我们的作者也很注意,让柿子枝条走势与背景中屋顶瓦片走势一致。
但当天的光线很强,瓦片反光形成的白色线条直接破坏了画面的视觉感受,崔老师还有一句话,“选择简单干净的背景”。
建议拍摄单一主体时尽量寻找干净简洁的背景。


褚东升老师:F8,这景深够浅的。
崔伟立老师:景深是一个值得长久体会的拍摄技巧,需要光圈大小结合物距和焦距综合考虑。


作品画面感很强、光影及线条构图处理得也很好,标题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这都是优点,但缺点仍然很明显,而且还是我们多次谈论的佳能点测光。
这次就偏偏不多谈了,我的QQ空间有专文谈论佳能相机的点测光。






第三幅作品《金色秋叶》

沈大宁老师:
数据选择还可以,但还是叶子虚了,应是没有掌握好前景深,或是物距不对。
王新英老师:感觉作品的高光点有点儿过曝。


崔伟立老师:
观赏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画面光感有点强(晃眼),做做后期会怎么样?
打开PS,做最简单的色阶调整,效果还真不错!整体光亮感被控制住了,画面赏心悦目。
那作品是怎么曝光过度的呢?
观察作品的拍摄数据进行分析:索尼相机偏中心平均测光模式,0曝光补偿,导致作品存在小量过曝像素。
问题:索尼相机的偏中心平均测光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别问我呀!这又不是我的相机。作者必须弄明白!
在回到作品上再仔细观察,对焦点的位置导致F7.1光圈带来的景深在这个拍摄距离上、在70mm端上还是不够。
解决方案:1.将对焦点往后移动一点,让视觉中心位置上的叶脉更加清晰。2.缩小光圈,加大景深。3.现在已经是1/80秒了,再缩小光圈的话,快门速度会更慢,此时两种选择:1.提升感光度牺牲画质;2.使用三脚架,使用慢门拍摄。


艾静老师:
夕阳金光映照着金色树叶,暖暖的,很美。
一幅温暖的静物摄影。
记得崔老师说过,静物摄影三要素:光线、构图、主体。
这幅作品以光影为构图侧重点,顺光拍摄,但主体在画面中占据的比例过满,画面需要多一些的空间感。
静物摄影练习,我们在家就可以玩。有效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不同物距,不同景深所带来的视觉画面效果,锻炼我们景深的控制能力,了解自己的相机与镜头,为今后的拍摄打下坚实的基础。
崔老师倡导快乐摄影,可以感觉到作者自己玩得很快乐。金秋时节秋风萧瑟,天气渐凉,正是摄影人去捕捉心中那份温暖的好季节。


崔伟立老师:看了艾静老师的点评,我怎么突然觉得作者在拍这幅作品时,使用机顶闪光灯了呢?


韦建恒老师:
立意主题都好。
但要表现这个主题,必须有点特别的特别的东西,在主体(形象要美)、色彩(有对比)、构图(突出主体)多下点功夫。
因为到了秋天两眼都是金黄色,若没有一点特别的东西就不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幅作品《秋意》

崔伟立老师:

今天的满分作品,给赞!所有数据都值得大家分享和借鉴。
再给作者一个赞,努力勤奋 自我审读=提高 收获


艾静老师:
春华秋实,人生四季,万物轮回,浮华散去,但生命依旧风情万种。
今天听到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跟这幅作品很贴切,生命依然绽放着它多姿的色彩,人生亦是如此吗?得意须尽欢。。
长焦端,大光圈,拍出微距的感觉,真的很棒。给老师点赞。
主体放在视觉热点上,画面简洁明快,背景虚化更多了一份意境感,突出主体。摄影是减法,简单就是复杂。


韦建恒老师:我觉得秋天很美。但我怎么也进不了这两幅作品(秋叶和这幅小菊花)的大门。


第五幅作品《蒲公英》

艾静老师:

这绝对是一幅体会多拍体会的很深刻的作品呀。
作者对微距镜头的把控非常到位,蒲公英不同角度的细腻感一一呈现在画面中。
能看的出来,作者对百微镜头已经玩的不亦乐乎啦。
构图、色彩、拍摄小技巧也在不断摸索尝试,非常喜欢老师的作品。
微距镜头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体会到景深的把控感。当画面感,镜头感深入内心时,再使用其他镜头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快速帮助我们找到最佳光圈,最佳景深效果。
喜欢这样的尝试与练习,对学习摄影非常有帮助的。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


崔伟立老师:
今晚的《小品》大片,细看蒲公英上的那一片小水珠,可见作者在拍摄时的用心,给赞!
在完成组照的过程中,作者为每一幅小作品都标注了拍摄数据——如此用心,应该给个大赞。
谢谢您为大家所做的一切努力!
毛里求疵:进一步锻炼对焦点和景深感,再出大片。

浏览4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