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到底从哪学的打仗?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还会出第二个吗?

 快乐老年435 2024-04-15

美国作家埃利奥特·贝特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在整个西方,所有的领袖中,既会打仗又是政治家的几乎没有,但是在中国却看到了,他就是毛泽东。

其实毛泽东“会打仗”这件事,早在红军时期就不是秘密,上井冈山时,蒋介石一直嘲笑毛泽东是个“上大王”,成不了气候,结果被毛泽东打败几次后,竟然出奇地惧怕毛泽东,经常下意识地问“毛泽东在干什么?”

要知道,蒋介石可曾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啊,是正儿八经的枪杆子。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惧怕毛泽东?

或者说,蒋介石是怎么样发现毛泽东这个“白面书生”竟然是个打仗的奇才呢?

话说回来,要不是蒋介石频繁被打败,他打死也不会相信,他的对手竟然是从没有上过军校,还没有出国留过学的毛泽东。

不光是蒋介石搞不明白,就连很多战士,老百姓多年来都没有弄清楚,毛主席到底从哪学的打仗?

笔者分析,毛主席可以成为一个军事上的奇才,可能有三点。

第一,两本书

这句话其实是凯丰同志说的,遵义会议时,一直看不起毛泽东的凯丰大言不惭地说:“你毛泽东打仗有啥高明之处?无非两本书,一本《三国演义》,一本孙子兵法。”

这话说完,毛主席就问他:“打仗哪能看着本本打?那你看过《孙子兵法》没?你说说孙子兵法有几章几节?”一句话把凯丰顶的哑口无言。

那么,毛主席到底是不是靠着这两本书打仗?显然不是,解放后,毛主席在大会上多次说过这件事,打仗怎么能照着书本打呢?

不过有一点凯丰说的没有错,毛主席确实喜欢看这两本书,这也不是秘密,不然他也不会仅仅道听途说后就出言不逊了。

毛主席从8岁开始,甚至还不到8岁,就借着舅舅给的一本《康熙字典》看古典小说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毛主席的启蒙小说。

后来毛主席读了《三十六计》以及《孙子兵法》等等兵书,的确是汲取了不少营养。

比如毛主席曾上演过的“空城计”,以及“釜底抽薪”等,长征途中,毛主席多次用“声东击西”“金蝉脱壳”等计策,真是用兵之妙,神之又神。

就《三国演义》来说,当毛主席认真分析了刘备被火烧联营后,就夷陵之战说了自己的破敌之策,认为刘备应该打游击战才能打败陆逊。

从这一切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确实是汲取了这些兵书的很多营养,但如果说毛主席“照办兵书”这显然是不对的。

退一步讲,如果仅仅看了几本书就会打仗,那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多了去了,谁还不会看两本书呢?比如周恩来,瞿秋白等人。

这就说明,仅仅看了几本书,显然不是毛主席打仗高明的因素。

第二,思维

毛主席出生的时代,清王朝还没有结束,他从小学的还是四书五经,《论语》《三字经》等等。一直到17岁,他才从表哥文运昌的口中得知,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开始学习新学了。

青年毛泽东没有继续窝在这个山沟沟里,而是毅然对父亲不辞而别,去了东山学堂,临走竟然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样的豪言壮语。

然后在东山学堂,不用5个月就学完了所有课程,考入长沙,随后在长沙继续学习,当了半年兵觉得没什么效果,就继续学习,最后在湖南一师学习。

这个过程其实是漫长的,杨昌济听完毛泽东这个过程也十分震惊,他当时就觉得毛泽东这个人不简单!主要是敢于尝试,不断地测试自己的行动。

当时毛泽东报考了律师,医生,警察,还报考了什么肥皂学校,同学们都嘲笑他“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只有杨昌济认可他。

杨昌济是曾留学海外的高材生,他这么多年的奔波,早就明白,单单去海外留学根本没出路,只有在自己的国家去探索才行。

当时像毛泽东这样,青年时期就敢于探索的人几乎没有,这也正是杨昌济在毛泽东身上看到的那道光。

果然,1918年毛泽东毕业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选择留在国内。

这个决定,在当时来说是超然的,因为出国留学是大势所趋啊,大家都认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回来拯救国家,但毛泽东却不这样认为。

此后几年时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国内的,国外的,全部涉猎,废寝忘食,在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量书籍。

然后回到湖南后,大搞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最后发动了秋收起义。

在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和青年周恩来其实见过面。

《建军大业》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西装革履的青年周恩来十分发愁,他认为蒋介石要枪有枪,要人有人,我们却什么都没有。

但毛泽东却说:“我们有百万军队”,周恩来纳闷地说:“在哪?”毛泽东笑着告诉他:农民。

当周恩来听到这两个字也觉得不可思议,农民去打仗?别搞笑了。

毛泽东又说:“我们国家什么最多?农民最多,那就是遍地的干柴,他们常年被地主和军阀欺压,只要有一点火星子,那就是熊熊大火。”

起初,周恩来并不赞成,一直到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尤其是在第一次反“围剿”和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周恩来才猛然意识到,毛泽东比那些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优秀多了。

毛泽东上井冈山,的确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是违背了共产国际的路线,一方面是得不到战友们的理解,但他还是那样做了。

这就足以说明,毛泽东在思维上,已经早就找到了陈独秀那群人没有找到的那条路!只不过,众人独醉他独醒,他又不能婆婆妈妈的去解释。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人,周恩来。

1931年,在中央高层工作的周恩来到达苏区,他在短暂接触了毛泽东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打仗策略后,就已经意识到毛泽东是个打仗的奇才。

但他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理解,一直到湘江战役后,周恩来知道机会来了,必须把毛泽东推到最高领导位置,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担任一把手的周恩来,甘愿下来辅助毛主席,从这“让贤”的一事来说,周恩来可以说是毛主席的知己,而且识大体,顾大局!也是一位难得的伟人!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洞察出这条路呢?

我想,这和毛主席出生在农村,熟悉农村,从而熟悉老百姓,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他熟悉中国国情,而且也懂得马列主义,所以他巧妙地把这两点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伟大的路。

因此,当“农村包围城市”提出时,那些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基本是一脸懵的,在外国哪学过这啊?

举个例子,在苏区瑞金时期,尤其是博古领导时,曾一味的和敌人打阵地战,也就是双方挖战壕对打。这就连个小战士都明白,这就是活靶子,对方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吗?但博古等人依然觉得,这才是“正规”的打法,而且也有面子。

不得不说,在国外学的那一套军事理论,确实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懂随机应变是不行的。

但这也恰恰给了毛主席巨大的学习机会,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毛主席一直坚持自己的战略,并且通过总结经验,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法。

甚至说,早就对蒋介石了如指掌,后来的解放战争,毛主席可以打败蒋介石,早就是必然结果。

第三,民心

《大决战》中有个情节,陈诚给蒋介石报告,说毛泽东在华北地区大搞土地政策,和当地百姓搞得很熟。蒋介石得知后笑着说:“他毛泽东就会搞这些。”

显然,蒋介石对和老百姓搞在一起从来都是不以为然。

但这恰恰是老百姓拥护毛主席的真正原因所在。

举个例子,当年红军占领遵义城后,曾在遵义发行了纸币,当地群众当然知道,等到红军一走,这些纸币就成了一张废纸。

自古统治者把这当成一种敛财的手段,也是情理之中。

但老百姓没有想到,等到红军撤离遵义的时候,红军把老百姓手里的纸币都回收了,全部兑换成了流通的现大洋。

毛主席说,这种坑害群众的事我们共产党人万万不能做。

就这么一件小事,当地的群众不仅在毛主席离开时含泪相送,还每天盼着毛主席再一次打回来,盼着毛主席革命胜利呢。

毛主席在心底装着的老百姓,装着是劳苦大众,这样的领袖怎么会不被人尊敬呢。

60年代的一天,北京城里下了一场大雪,毛主席睡醒后还没穿外套就跑出去了,警卫员追出去问:“主席,您怎么这么喜欢雪啊,是因为雪洁白干净吗?”

毛主席竟然说:“下雪了,明年老百姓就有了好收成了,瑞雪兆丰年啊。”

后人会忘记他吗?

歌词唱得好,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这种领袖仅此唯一。

毛主席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显然是多方的因素,他博古通今 ,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深邃的思维能力,他在实践中学习战斗,在苦难中寻找真理。

重要的是,他是一名真正的人民领袖,单凭这一点,已经胜过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所谓的军事家。

坦然说,历史给予毛主席的桂冠,已不仅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诗人。

对他自己而言,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而已。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毛主席万岁”,可人民群众非要喊,怎么办?他就反过来喊“人民万岁!”

他说:“这样才能对的起人民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