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靶向篇--PIK3CA介绍、相关治疗药物及临床研究

 邱立新医生 2020-12-12
作者简介

邱立新,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要从事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研究。创办了肿瘤科普公众号“邱立新医生(qiulixinyisheng)”。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发表SCI论文65篇,累计影响因子约300 分,其中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SCI论文40篇,累计影响 影子约180分。副主编《赢在论文*术篇》、参编《实用循证医学方法学》。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学基金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医学院首届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等 。

有任何问题,欢迎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可直接微信搜索“qiuyisheng222”添加邱医生就可以咨询啦。

靶向治疗是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很多的靶向药物已经被美国FDA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批准用于治疗癌症,部分靶向治疗药物及方法还在临床研究中。今天邱医生就再跟大家一起聊一聊PIK3CA突变。那么,什么是PIK3CA突变呢?


靶点介绍

PIK3CA是一个关键原癌基因,它位于3号染色体上,共有20个外显子。从信号通路来看,PIK3CA基因属于PI3K-Akt信号通路,它的主要职责是编码p110α蛋白。这个p110α蛋白是什么东西呢?p110α蛋白为PI3K酶的其中一个催化亚基,而PI3K酶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是一个关键人物。正常情况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PI3K被细胞表面受体所激活,通过对其他蛋白的磷酸化作用,从而触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传递。

也就是说:

如果PIK3CA基因出了问题,会导致p110α蛋白有问题,

而p110α蛋白有问题,会导致PI3K酶有问题,

PI3K酶有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

简单而言就是:PIK3CA基因突变,会引起PI3K酶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增强细胞内信号的传导,导致整个通路的紊乱,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包括癌症、神经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造血型疾病等等。

PIK3CA突变约80%发生在螺旋区(Helical)和激酶区(Kinase)这两个热点区域,最常见的三个突变是外显子20上的H1047R外显子9上的E542KE545K。目前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PIK3CA突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实体肿瘤中均存在,其中,发现概率较高的主要有: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各癌种突变情况

肺癌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不同病理类型的PIK3CA突变频率为不尽相同,约为:鳞癌3.9%、腺癌2.7%。有意思的是,PIK3CA突变与EGFR突变、KRAS突变可能同时存在。并且,有部分研究表明,PIK3CA突变可能与患者服用EGFR-TKIs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降低和总生存期(OS)缩短具有相关性。最新的研究显示,PIK3CA在NSCLC的原发灶和其转移灶均呈过表达,主要是扩增和突变的形式,并随着AKT活性的增强,呈现共表达的特点。总的来说,PIK3CA基因突变可能预测患者预后,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来加以佐证。

结直肠癌

PIK3CA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约15-20%,且往往与KRAS、NRAS、BRAF发生交叉突变。既往发表的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IK3CA突变的患者相对于野生型的患者化疗客观有效率(ORR)明显降低,并且有较差PFS及OS的趋势。PIK3CA突变的CRC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者能够显著延长总生存时间,而PIK3CA 野生型者,则无受益。

乳腺癌

PIK3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发生率约为30%,在ER+/HER2-乳腺癌中,PI3K/AKT通路常被异常激活,该通路中的PIK3CA,PIK3R1等基因存在高频突变。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因PI3K与某些单抗类药物的作用途径相关,因此PIK3CA的突变可能导致其他药物的耐药。

其他

约2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PIK3CA突变,约11%的卵巢癌患者发生PIK3CA突变......

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市面上并无官方所批准的靶向PIK3CA的抑制剂,基本都还在临床试验阶段。近两年活跃在大众视野的有一个Alpelisib,它是由诺华研发的,在2018年也公布了部分的研究数据。

2018年2月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刊登了1篇Alpelisib单药治疗实体肿瘤的Ⅰa期研究结果,这是Alpelisib首次开展的单药治疗人体试验。

研究在2010年10月开始,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共纳入134例成人患者。

筛选条件:经组织学证实、不可切除、晚期实体瘤;ECOG评分≤2;在筛选后的3个月内,出现末线治疗后进展或者抗肿瘤治疗已停止;患者至少有1个可测量或不可测量的病灶;空腹血糖<140 mg / dL(7.8 mmol / L)。

PIK3CA野生型患者共7例,其中ER-/ HER2-乳腺癌5例(剂量递增阶段1例,剂量扩大阶段4例)。最常见的原发肿瘤部位有乳房(n = 36; 26.9%),结直肠(n = 35; 26.1%)和头颈部(n = 19; 14.2%)。86例(64.1%)患者处于III期或IV期,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抗肿瘤治疗。

研究结果:肿瘤总缓解率为6.0%(n = 8; 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完全缓解,宫颈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直肠癌共7例患者部分缓解)。70例(52.2%)患者病情稳定,其中13例(9.7%)患者维持24周以上。

疾病控制率(疾病反应、疾病稳定)为58.2%。疾病控制率最高的是宫颈癌患者(100%,5/5)、其次是头颈部癌(68.4%,19/13),ER+/HER2-乳腺癌(60.9%; 23/14)。

另外,在2018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SOLAR-1研究,入组了572例绝经后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芳香化酶(AI)治疗的过程中或治疗后复发或进展,肿瘤组织检测明确PIK3CA状态。研究分为2个队列,队列1入组PIK3CA突变的患者341例,队列2入组PIK3CA非突变患者231例,两个队列的患者均随机1:1分配接受氟维司群联合Alpelisib或氟维司群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主要终点分析显示,在PIK3CA突变患者中,氟维司群联合Alpelisib对比氟维司群单药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PFS,mPFS分别为11.0个月 vs 5.7个月,HR 0.65;95%CI:0.50-0.85;P=0.00065。即对比氟维司群单药治疗,氟维司群联合Alpelisib方案降低了3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研究结果与研究者评估的一致,两组的mPFS分别为11.0个月 vs 3.7个月,HR 0.48;95%CI:0.32-0.7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亚组中均观察到显著一致的疗效,氟维司群联合Alpelisib方案的PFS显著更优。

次要研究终点分析显示,在PIK3CA非突变患者中,两组的PFS无显著差异。mPFS分别为7.4个月 vs 5.6个月,HR 0.85;95%CI:0.58-1.25。

在PIK3CA突变队列中,对比两组的ORR,也观察到氟维司群联合Alpelisib组的ORR显著更优。在合并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中,两组ORR分别为35.7% vs 16.2%;在所有患者中,ORR分别为26.6% vs 12.8%。

基于这些研究,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9更新的乳腺癌指南推荐H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行PIK3CA的基因检测。PIK3CA突变检测可以对肿瘤组织或外周血液循环肿瘤DNA(液体活检)进行。如果液体活检阴性,推荐进行肿瘤组织检查。对于PIK3CA突变的HER2-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1级优先推荐Fulvestrant联合PIK3CA的抑制剂alpelisib

alpelisib是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4个α特异性PI3K抑制剂之一,其他的还包括:武田制药处于II期临床开发的TAK-117,以及来自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HH-CYH33以及罗氏的RG6114,后两者目前处于I期临床阶段。此外,还有两个同时特异性靶向α和β异构体的PI3K抑制剂,其一是拜耳的BAY1082439,最近已完成治疗晚期癌症的I期临床,其二是Onconova的临床前资产ON146040,不过该公司目前集中精力研发rigosertib,正在考虑将ON146040授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