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流勇退与鸱夷子皮

 QDLF888 2019-10-06

       鸱夷子皮是春秋末期楚国商人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所谓“鸱夷”,是古代盛酒的壶状器具,一种皮制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也就是俗话说的“酒囊”。子皮就是皮子。 鸱夷子皮就是皮制的用来装酒的口袋。

     范蠡被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这么一位神一样的存在,怎么会给自己起这个名字?

     这还的从老对手伍子胥说起,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伍子胥父兄被楚君所杀,他为报杀父兄之仇,忍辱负重,投奔吴国,帮助阖闾刺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终于报仇雪耻。

      后被范蠡用反间计,买通伯嚭,进谗言,被吴王赐死。死后用把尸体“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想当初,是威震一时的“智囊”;到末了,却成了浮尸江上的“酒囊”。

      这个巨大的反差,给作为老对手的范蠡,不能不留下心里的阴影。范蠡深知句践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如果一直留在句践身边,到最后,也会成为供人笑谈的“酒囊”。看到权力的可怕,与世事的无常,他总结出了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为了避免悲惨的下场,范蠡给自己取了个奇怪的名字:‘鸱夷子皮’。

  人都是喜爱荣华富贵的。作为越王句践的“将军”,范蠡看到了深层的威胁。荣华富贵与生命相比,命还是更重要一些。同时伍子胥浮尸江上的“酒囊”下场,也在范蠡心头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范蠡不傻,作为勾践的智囊,他极有可能也会变成第二个浮水的“酒囊”。为了保命,做出了逃离句践的决定。

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史书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鸱夷子皮”也就是酒囊皮子,他当下的皮肉尚且完好。贪图浮名极有可能被加工成“酒囊”的皮子。看上去是一种自警的调侃,实际包含了多少苦涩和无奈。

     范蠡喜欢喝酒,可以看做是个酒囊皮子,但以后如果再给第二个句践当智囊,极有可能会被加工成“酒囊”皮子。 

    果然,范蠡在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他“激流勇退”的主要原因,还是一直想起伍子胥的“酒囊”这个东西。范蠡隐退后,又一次经商成巨富,又多次散财济人,自号陶朱公,被后人称为中国儒商之鼻祖。改名为“陶朱公”,说明“酒囊”的阴影已经从心头逐渐消除了,这意味着他终于做到了全身而退,非常善巧而圆满地避开了“不祥”的境地。

       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褚少孙评价: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