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 第85集 江南集镇(1)

 陆一2 2019-10-06

中国通史图片 第85集 江南集镇(1)

       朱元璋东进攻占苏州城后,来自周庄的商人沈万三慷慨解囊,捐资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却不料,让草根出身打天下的朱元璋妒火中烧。最终在马皇后的劝解下,朱元璋没有杀沈万三,而是将他发配到偏远的云南,洪武26年,沈家再度卷入蓝玉党案,从此萧条没落。周庄沈氏富有的程度,竟让皇帝都眼红,而这样的富户就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小市镇中,到了明代中晚期,在太湖沿岸星罗密布大大小小的市镇之中,云集着更多的富商大贾,名门望族。

       明代的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和太仓州。相当于今天的苏州市以及上海苏州河以北的各个区。苏州府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地区的六个府之一,其余各府包括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它们处于环太湖流域,是明清两代最繁荣富庶、最有文化气息的地区,城市化程度很高,这便就是狭义的江南。<br>在明清时期,中国约有7100个小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市镇,而江南地区的市镇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密度上都具有代表性。

       位于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是明代重要的丝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盛泽镇,原名青草滩,直到明代初年还只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到了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初年,逐渐形成了一个市镇。至十七世纪初期,万历天启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镇了,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盛泽镇的描述: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桑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原来,盛泽镇作为丝绸重镇的发展与当地百姓的桑蚕经济不无关系。由于丝织业的兴盛和高额的经济回报,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户由种植业转向种桑养蚕,而市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收购蚕茧的市场。一捆捆生丝就是一箱箱白银,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向往的丝绸王国。

       随着丝绸业的发展,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的盛泽镇,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其中自然少不了那些身怀绝技的丝织技工。与盛泽镇相距只有20公里的震泽镇,同样也以桑蚕养殖和丝织业闻名,除生产蚕丝外,震泽镇及四乡农家还兼事丝织。不少机户会议丰厚的酬劳雇请有经验的机工,所生产的绫绸颇有名气。移民到震泽镇的的那一家三口,就是因为这里丝织业的发展,让自己有用武之地才来到震泽镇的。像震泽镇和盛泽镇这样的市镇也就不断推动者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像妻络夫织的生产模式转变,而市镇的人口也不断的扩大。

       乌镇西大街,在明清时曾经是乌镇最繁华的商业主干道。从大街上密集的店面,不难想象当年这座江南市镇商贸的发达程度,市镇起源于集市。江南市镇中的集市也多依水而建,在乌镇西栅景区内便完好地保存了这样一片水域,它被一条东西走向的木栈桥一分为二,木栈桥与景行桥隔西市河相望,水域东西两侧临河都建有水阁。昔日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的交界处,河道密布,四通八达。四乡八邻的镇村居民习惯在清晨摇着船出来喝个早茶,顺便赶个早市,也有农民把自家种的蔬菜和养的家畜,带到集市上来买卖,添补家用。

       明清最重要的大型市镇,会集中出现的江南,这要从江南经济的开发谈起,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无论是人口、税额、农业生产与商业经济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大,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在激化,唐代以来,江南农民通过修筑围堤不断地开发适合耕地的低地湿田,叫做圩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