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质书和电纸书,到底选哪个?

 昵称44943940 2019-10-06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我的方法很简单,哪个版本更方便易得就选哪个。当然,一般情况下,电子书更易得,无论是Kindle还是微信读书,都是可以「秒得」。特别好的书,我会同时买纸质书和电子书,看起来有点浪费,但花在好书上的钱,从来都会N倍回报。

对了,本周末的会员语音,就让我们深入的讨论一个和钱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我们的一生究竟要赚多少钱?」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希望一生赚多少钱?」以及「我们一生能够赚多少钱?」

纸质书和电纸书,到底选哪个?

作者:周岭

来源:清脑(ID:QingNao_)

开始阅读前请先区分文中的两个概念:

  • 电子书:数据文档,如PDF,属于软件;

  • 电纸书:显示设备,如Kindle,属硬件。

爱读书的你,早晚会遇到这个问题:

读纸质书好,还是读电子书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如今的墨水屏可以像纸一样护眼,而且电子书价格便宜又便携,一个Kindle可以搞定所有书,非常方便。

相比起来,纸质书又贵又重,存放、携带都不方便,遇上个出差、搬家什么的,立马能让人感觉到什么是「知识的重量」。

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纸质书。

以前人们问我为什么选纸质书,我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清楚。

不过有了前两天《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一文打底之后,我就可以做出具体清晰的解释了。

这背后的原理依然是:同时调动多维度感观。

  01

实物

同时调动多维度感观参与是学习的秘密。

想想看,当我们拿起书的时候,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封面、形状、重量、视觉色等等。

当我们翻动书的时候,也能体会到翻动书面的手感,听到沙沙的声音,甚至能闻到淡淡的书香味。

所有这些都能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参与其中,这种体验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产生触动、加深印象。

而如果是电纸书呢?

比如Kindle,它永远是一个黑黑的小薄盒,这个样子代表了所有的书,也统一了所有的操作体验。

在这里,你想不起《原则》是一本黑色封面的厚厚的大部头,《动物庄园》是一本黄黄的小薄册,也感受不到每本书的高矮胖瘦。

在这里,所有的颜色都是黑灰的,不像在纸质书中有很多彩图标识。

在这里,所有的操作都是单维的点击,不像纸质书需要启用捧、托、压、抿、翻等多个运动脑区。

在这里,显示屏大小是固定的,一旦缩放了字体大小,每页显示的内容就会不同,文字看起来「居无定所」。

但纸质书的内容都在固定位置,你很容易想起某段内容大概在书的前三分之一某页的左上角位置。

这种「快速定位」的好处,对于经常写作查找资料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你在那里做了折角记号并写下了笔记。

而这一切都拜多维度感观的同时参与所赐。

  02

读书

说起读书的时候做折角记号和写笔记,我认为这也是纸质书的另一大优势。

我喜欢在书中触动自己的地方用荧光笔划上横线,并视情用点、圈、勾等符号加以标记。

如果读书时突然激发或关联起某个想法,可以快速用笔立即写下来,同时在重要的书页折个角,以帮助今后快速定位。

这些动作都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同时启用多个脑区对一处内容进行记忆和理解。

当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阅读的时候划横线对理解和记忆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让给自己造成一种已经掌握了的错觉。

我对这种观点不发表评论,因为我划线做记号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记住它,而是帮助今后定位,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你可以想想,自己读过的书是不是大部分内容都记不清了?可能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几个特别印象深刻的话句或案例还在脑子里。

我也早就放弃了记住内容的幻念,读书对我的意义更像是建立索引。

让我知道大致在某本书的哪个地方讲到过这个事,今后写作的时候能想起来并找到就可以。

毕竟学习过的知识在需要用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才有意义。

只要这样一次次的去主动提取并重复,那些经常被用到的知识就会真正被记住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于我而言,一本书读完了若还是白白净净的,我的记忆和线索也会显得很「干净」。

因为缺少了这些维度的刺激,也没有留下更多维度的痕迹。

所以不要小看这些折角或记号,一本书真正值得你折角的地方并不多,这种索引和快速定位的效率或许并不比电子书的搜索差。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我们的大脑偏爱纸质书。

因为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尝试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都弱于纸质书。

这一观点与本文的研究竟然十分重合。

另外,笔对思维也更直接、更友好。

相比在Kindle上打字做笔记,用笔直接书写,思想可以毫无阻碍地倾泄到纸上。

此时大脑中的运动脑区也被调用,多了一个维度的刺激印象会更深刻。

因此,这两支笔也成了我平时随身的必带之物。

  03

环境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又希望他热爱阅读,那我建议你尽早购置书架,并不时往上面添置新书。

毕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真实的书可触可摸可见,能从各个感观去影响孩子的潜意识。

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去读,给孩子做出榜样,启动孩子的镜像神经元,让他不自不觉地受到你的影响。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就曾说过,他父亲书橱里塞满了字典厚度的大部头,所以他从小对大部头的书就没有畏惧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求知途径。

如果是Kindle,孩子便无从感知书的氛围,在他的印象中,你的行为更像是在「玩」一个和手机或ipad差不多的东西。

所以他也可能倾向于玩手机而不是去读书。

说到这儿,顺便曝光一下我的书架。

这些书是我从大概2015年之后积累下来的,按完成阅读的顺序排列,截止目前已读到第二排《明智行动的艺术》。

说实话,我是从零开始读书的,没有阅读技巧,所以读书的速度非常慢,根本无法和很多读书达人比。

但这种可见的进度已经实实在在地鼓励了我,如果把这些有形有色的书放到Kindle里,我断然是感知不清自己阅读的轨迹和积累了。

为了激励自己继续读下去,我在石墨文档也建立了一个阅读清单。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并收藏,我会在那里实时更新自己已阅读的书单,供你随时参考。

话说回来,你肯定能想到这个书架不仅仅是为了激励我自己,也是为了影响我的女儿。

我认为直接要求她去阅读,不如自己读给她看,所以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带她在书架边上转悠,引起她的兴趣和好奇。

有一次,我给她讲费曼先生的搞笑故事,她听的津津有味,然后就开始问我是在哪本书里看到,她自己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

更多时候,她只是把我的书当成玩具,在空白处画画。

我也不生气,由她去。

只要能让她对书有好感,让她觉得与书为伍,从书中获取乐趣是一件正常的事,就可以了。

剩下的,交给时间。

  04

限制

我囤的书其实远不止书架上那些,还有很多没有开封的堆在旁边,另外还有三个收纳箱就不拍了。

这些囤货既显示了我的阅读愿望,也显示了我的盲目欲望。

有些书是当时头脑一热买的,虽然是大家推荐的好书,但回过头才发现与自己的需求相差太远,真正读起来的时候觉得乏味无趣。

有些书根本就是烂书,毫无营养价值,还可能有「毒」,读过后才后悔不已。

我很清楚这些低效和浪费是阅读路上不可避免要踏入的坑,但当这些「废书」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心里还是很触动的。

毕竟,谁不用把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呢?

这促使我下更大的决心去克制、去挑选。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自己选书的能力也在慢慢提高,欲望也控制得更稳了。

以前在Kindle上读书,这种顾虑就很小。

因为每本书都不贵,只要想要,手指一点就下载下来了,最后发现Kindle里囤的根本不是书,而是自己盲目的欲望。

这种欲望多了,累加起来的花费其实并不少,可惜的是,自己感知不到痛,选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事物就是一体两面的,方便的同时可能带来退化,不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历练,你说不上限制就一定是坏事。

对读纸质书来说,价格就是一种限制,不允许你随意买,重量也是一种限制,不允许你随意带。

但我们也不能说书太重就一定是坏事。

比如我出差时经常要带些书出门,以前心特别凶,一两周的出差要带上近七八本书,根本不考虑实际。

结果带去多少新书,就带回多少新书。

有了几次教训之后就变老实了,毕竟书很重啊,带去又看不完,这不是折腾自己嘛。

慢慢的,带的书就从七本、五本,变成三本、两本,甚至一本了,现在很务实,通常随身最多两本书。

这样的限制反而让自己更加专注,对自己耐性的认知和把控也更好了。

而以前带Kindle出门的时候确实方便,但由于选择太多,反而东读一下、西读一下,浮浅得很。

  

纸质书和电纸书,到底选哪个好?

面对这种二选一的问题,人们总希望能分出高低并最终得到一个具体确定的答案。

但事实上有些选择并无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在特定的条件下,总有一个更合适的自己的,别人的答案只能参考。

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我都支持你的选择,只要你给出属于自己的理由。

当然,别忘了我们还可以站在中间的「灰色地带」——纸质、电子一起用。

只要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升,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毕竟,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