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质书在电子时代有怎样的价值?

 真友书屋 2015-08-26


8月26日问答:

@Souel:纸质书在电子时代有怎样的价值?


识趣今日问答吸引了读书界各路大咖:凤凰网副总编辑@傅泗航、@康夏、@傅踢踢……


如今,看书的介质已被手机、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所取代,纸质书该如何“容身”?看看这些大咖是怎么说的。


识趣用户@尔非

职业自由人

纸质书会不会被淘汰


问纸质书在电子时代的价值,这事隐含着就是想说会不会被淘汰,这个不用这么含蓄,毕竟我们不问做爱在电子时代的价值。



首先,我的立场肯定是要为纸质书辩护的,否则我以何面目面对家里一墙书。不过我看到有些和我同样立场的队友,理由也各不相同。


1.有人会说,电视不也没有让电台倒闭呀,广播总还有自己的应用场景,比如开车时,虽然他从主流退出了。同理也可以说,纸质书总也有自己的场景,比如,想了半天,只能说“比如没带kindle"的时候。


2.也有人说,没什么,就是用户习惯,就是有些人还喜欢纸质。总有人喜欢,这算是一种理由。不过这归根到底和价值无关,能否存在下去主要看这些喜欢的人有多大话语权,比如我是学哲学的,我很希望这个世界觉得哲学有价值,但这世界一向不怎么理会我的希望。


3.也有一种队友会说,纸质书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不能就这样被放弃。这就有点神叨了,姑且称之为神队友。人类历来是忘恩负义的,你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后,就活该被淘汰掉。何况你像爱护一条无用的看门老狗一样爱护书,书也未必乐意,书是有尊严的好不好。


所以,我要怎样为我的立场辩护呢?说实话,没得辩,哈哈。我无法放弃纸质书,我不希望它们被取代,其中最主要的愿意是因为我是从前个时代生长起来,而当真正的电子时代来临,你根本不再有机会问这个问题,就像你不会再问煤气灯在电气时代的价值。别忘了唱片的消失,殷鉴未远。


识趣用户@Theodorus

康夏,一个写作的人

纸质书,是文明传承的符号


1.选一本纸质书作为礼物

作为礼物的书籍,重新焕发无穷的魅力。想象你从书架上选出一本最打动自己的精装书——是王小波的情书集《爱你就像爱生命》吗?是梵高的书信《亲爱的提奥》吗?是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钱穆的《人生十论》,或者是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画像》?——然后用隔天报纸或者专用的彩色包装纸小心翼翼把它按照棱角包扎封装,不要忘记附上一张专程写作的卡片。阅读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体验,将一本纸质书作为礼物,送出的是你当时阅读时激动、亢奋、悲伤和轰然跳动的心,或者是书中某一页上感情浓烈的某一句话。——而且,还相当便宜。


2.欣赏艺术画册、漫画和地图集

图像和文本作为同样表达内容的工具,有泾渭的差异,其中之一,在于图像在不同载体上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作为纯粹表意符号的文本,在一切载体上均可以得到优良的阅读体验,而载体本身,却构成了图像的一个部分:是帆布,还是花岗岩?是铜版纸,还是白色墙壁?是 Retina 电子屏幕,还是电视机屏幕?阅读和欣赏想象力壮阔绝伦、油彩缤纷绚丽的艺术画册,或是精密巧夺天工的地图集时,对于材质的触感也格外重要。


3.主题收藏或依年代收藏

一个人就是他阅读的书籍。即便不以职业收藏为目的,也可以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收藏你喜欢和读过的书籍的纸质版本。购买一个梦想中的书架,但不必心急把它全部填满:你可以依照主题收藏,无论令你着迷的领域是欧洲历史、美国文学还是具体到某一位作家,你都可以依照主题整理出详细的书目树,并一点一点把它们收集入你的书架中。当然,你还可以按照自己阅读口味的年代顺序来建立一个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仅通过你的书架,就可以按图索骥梳理出你人生的阅读脉络。


4.尊重一颗怀古的心

书籍作为一个媒介,承担的是在代际更替之间传递人类文明的作用。在历史上,这个作用不仅无可取代,且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文明演进,成为了文明的一个象征符号。


但书籍并不是文明本身。阅读书籍的人,并非一定比透过声音媒介如 Podcast、视频媒介如纪录片的人更加高贵,当然,因为书籍在历史上更先更早的地位,透过书籍的确更可能获取在其他渠道没有存档的知识。


纸张作为书籍的一个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书籍必不可少的一个充分条件,不如说是一个用几千年养成的集体习惯。没有纸张的书籍——电子书,已经完全胜任纸质书籍的几乎一切功能,除此之外,它也提供了更高效率的阅读、更容易管理的书架、更为低廉的成本,以及更为环保的阅读方式。


我是一个热爱纸质书,也喜欢收藏实体书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 Kindle 和 iPad 的重度使用者。


相对于纸质书籍,电子书最大的便捷有三点,第一,携带轻便,在一切场景下,拿出电子书阅读工具,选一本喜欢的书,立刻就可以进入阅读状态;第二,词典功能,对于阅读原版书籍和文言书来说,查阅词典的便捷性可以让你的阅读和学习体验提升无数个层级;第三,整理笔记,快速 highlight 重要语段,一键全部导出,之后在 evernote 上建立读书笔记的笔记本,每本书至少可以节约十个小时的笔记回顾时间。


识趣达人@Juno

教装逼达人

书籍在人类社交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高中时,我在图书馆碰到一个喜欢的女孩。她坐在那看《安娜卡列尼娜》,而我坐在书的斜对面偷看她。一天,两天,三天……偷看了许多天。我终于摁捺不住了,起身走向书架取下《安娜卡列尼娜》的下册……从那时后我就一直坐在她斜对面倒腾那本书,左眼偷瞄她,右眼扫着字。


某天,她似乎是看完了,拿着书起身走向书架。过了一会儿,突然,一个声音俯下身飘进我的耳朵,“同学,请问你什么时候看完这本书?我想借。”我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如你写下你手机号吧,你写完我也就看完了。”


本故事纯属虚构,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让女生先搭讪自己。书籍在人类社交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毕竟没人会问你“诶同学,能借下你的kindle吗”。



在移动设备泛滥的当下,大多数人都习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挤出点时间刷刷微博、灌灌水、点点赞。就这样,我们被电子设备宠惯,养成了随意浏览、简化思考的坏毛病。端着手机或pad低着头,在摇摆的公车上、高速行驶的地铁里打发时间般消耗着作家们精悍的文字。


但其实真正的阅读是需要一个静谧的环境和一颗沉得下的心,这就是为什么纵使现在的互联网发达到任何资料都能搜索到,但仍然有人愿意去图书馆翻越几层书架只为找一本书。书籍不仅是知识的浓缩,更是一种行为的象征,当你手里拿着一本想看的书时,你的思维定势就会指引你去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摆一个舒服的姿势,翻着页码静静地看。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仓库,更是保护这真正阅读行为的城堡,而城堡的主人,就是摊在你手心的那份重量。


我也常用ipad和手机看杂志或文章,但如果我要认真地读一部佳作,我会选择它的纸质版而不是电子版,因为纸张的翻动才能让我完全进入阅读状态,暂时沉淀下浮躁的心情去体会字里行间的余味。并且,长期阅读纸质书的伤害比电子书要小,教科书除外!


我的阅读习惯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我一直认为,印在屏幕上的字不论你如何倒背如流,它终究不是你的。但印在纸上的字,被你用金钱购得后它就是你的,不单因为你能把装订好的内容倒背如流,还因为,你能实实在在地摸着它。让人最安心的东西永远是那些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东西,比如人民币,你的爱人和藏书。


识趣用户@傅踢踢


说正经的,电子书的确提供了很多便捷,譬如出差路上不必负重,譬如检索资料更为容易,从开销上来说,性价比也较高。但对读惯了纸质书的人,电子书的综合体验仍旧难以匹敌。


好比说,我喜欢在书上圈划、标注、甚至贴上标签,电子书固然也可以,但却不便前后翻页,只能输入页码。可能也是我脑笨手生,至今未能善用电子书的诸多“卓越性能”,反倒觉得纸质书熟悉、可亲,读来毫无障碍。


如果跳出阅读过程,单纯比较,纸质书除了内容,也包含装帧设计的环节,某种程度上,不仅是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成分。尤其是精美的图册,对纸张、印刷的要求极高,如能精良制作,呈现效果也绝非目前的电子书技术能替代。相较而言,电子墨水的审美价值就略近于无了。


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截然对立是不必要的。有些看过就算的轻阅读内容,不妨收纳进电子书里。而那些在实体上拥有附加值的,比如审美、比如社交,恐怕还得仰赖纸质书。


识趣用户@傅天王

傅泗航,凤凰网副总编辑

体验好,翻书的感觉电子阅读器怎么都不可能比纸书好。


高尚感,未来看纸书会是一种很高尚神圣的活动,看纸书的人,会被看做很高端。


纸质书的展示方式会比电子书好,比如在三联书店逛,和在亚马逊首页逛,显然前者更舒服。我不用kindle,不喜欢这种冷冰冰的阅读体验。很多之前书刊编辑的工作,都被抹杀掉了。书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书的封面,封底,插图,还有纸质的差别。


未来阅读纸质书会成为一种高尚和奢侈的活动,看纸书的人一定越来越少。


识趣用户@陈为


当年帮贺雄飞搬家,他的那些引以为傲的书柜和书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梦魇,五六个人来来回回地总也搬不完。现在如果搬家还这样,主人基本上会被认定为蠢货,而不是一个值得钦佩的读书人。新科技出现后,那些接受程度慢的人会把自己的抗拒和落伍美化为一种情调以至情怀,但本质上仍然是对一种更美好便捷的新生活方式的反动。我也在节制买纸书的冲动,很可能,它最终只会成为收藏控、恋物癖、怀旧者的玩具。但我很快会出一本新书,还是希望有很多人买它的纸质版~


归根到底,一种是情怀,一种是工具,你是如何选择的呢?其实,都可,还是看心情吧,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