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列举数十种常见蟹,考证厘清它们的学名俗称、分类归属、外貌特征,以期方便鉴定并据此搜查更多信息;同时描述其分布及生活环境,冀有助于居家旅行的消遣、研究乃至果腹;至于吃法料理,则在下一篇详尽比较。 蟹类归属 PS:尽管我已非常严谨,多次、多方对比中外各种资料,但毕竟不是生物学家,也没条件和设备亲自验证各种数据、图片,所以有缺漏或出错的地方,盼予体谅;至于参考文献、网站则在文后列举。 图文说明:
潮间带生活环境
卷折馒头蟹Calappa lophos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水深190米的软泥沙底。背甲光滑,密布大小棕红色斑点,前侧缘锯齿状,后侧缘突出4枚不等大锐棘,棘间有棕红色虎斑条纹,后缘具3-7枚宽大锐棘,螯掌背缘具6-7棘。
逍遥馒头蟹Calappa philargius 分布于东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水深150米的沙泥质海底。背甲光滑,后缘及后侧缘共具15枚三角锐棘,眼窝带有紫红色缺口环斑,螯掌及腕节外侧各具1块紫红色圆斑;行动敏捷,擅于挖洞,外壳坚厚,肉量较少。 大如手掌
北方黄道蟹Cancer borealis 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美海域,生活于岩石潮间带-水深800米海底,个体越大栖息越深。表面粗糙,呈棕褐色,额缘具3棘,前侧缘具9枚叶状阔棘,雄蟹甲宽可达222毫米,雌蟹很少超过150毫米;受渔获政策限制,市场出售的基本为公蟹。 北方黄道蟹主要分布
斑纹黄道蟹Cancer irroratus 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美海域,生活于岩石潮间带-水深170米海底,最深记录575米,个体越大栖息越深,海温5-15℃最活跃。前侧缘具9枚叶状阔棘,体色、大小与北方黄道蟹相似,但锯齿更阔,钳比北方黄道蟹小,最大特征是背壳具明显斑纹。
![]() 普通黄道蟹Cancer pagurus 分布于北海、地中海,生活于岩石或沙质潮间带-水深200米海底,通常为6-40米河口地带。成蟹棕褐色,幼蟹紫褐色,十足指节皆黑色,步足具刚毛,雌蟹普遍大于雄蟹。由于繁殖能力强,市场常有母蟹出售。 ![]() 灰色为欧洲大陆
![]() 红岩黄道蟹Cancer productus 分布于太平洋北美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水深90米海底。额缘有5个疣状突起,前侧缘具9枚叶状阔棘,成蟹通常为砖红色,幼体具多种颜色,以白色为主;肉量虽少但甜美。 ![]() 红黄道蟹幼体颜色丰富,右边为常见的白色
![]() 首长黄道蟹Metacarcinus magister 分布于太平洋东北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水深360米海草丛生水底,幼蟹阶段往往生活在河口地,例如牡蛎礁。背甲红棕色或紫色,指端白色,可动指外缘锯齿状,肉嫩滑。通常每只雄蟹会与多只雌蟹交配,以保障种群延续。 ![]() 螯足明显白色 首长黄道蟹以前是黄道蟹属,现和其它4种组成Metacarcinus属,但仍然属于黄道蟹科,它和黄道蟹属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螯端并非黑色。黄道蟹科共有6属33种,其中以珍宝蟹、面包蟹、乔纳蟹最重要。 ![]() 珍宝蟹、面包蟹、乔纳蟹
![]() 伊氏毛甲蟹Erimacrus isenbeckii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沿岸,生活于潮间带-水深120米的泥砂海底,900米深处也偶有发现。浓密的刚毛既能感知水流变化,也能将泥沙覆盖到身上,借以蒙蔽敌害。尽管是一种重要且昂贵的海产,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 主要是在日本捕捞
![]() 中华关公蟹Dorippe sinica 主要分布于华南沿海,生活于水深15-60米的泥沙质海底。成蟹很矮,背甲沟纹像古代关公——卧蚕眉、丹凤眼,后两对步足短小尖锐,用以夹背比自己躯体还大的贝壳、石块或树叶等,以此蒙蔽敌害。 ![]() 日本关公蟹和中华关公蟹
![]() 武装深海蟹Hypothalassia armata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生活于150-500米深的岩石或细沙海底。甲面中央及后部光滑,呈香槟色,螯指黑色,螯足不等大,背甲前部、侧边以及各足密生突刺和刚毛。 ![]() 左下图即活香槟蟹颜色
![]() 巨大拟滨蟹Pseudocarcinus gigas 仅生活于澳洲南部水深120-500米的岩石或泥沙海底,OIBS有水深2000m的记录。甲壳扇形,呈斑斓红色,雄蟹螯足一大一小,母蟹则一样,两性螯指皆为黑色,步足土黄色;雌蟹仅雄蟹的一半大小,雄蟹最重可达17.6公斤,是最重的蟹。
![]() 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 仅分布于日本东南沿海,生活于潮间带-1,000米海底,春季产卵时迁至近海水深30米左右。甲面粗糙,密布棘突,额角弯曲,体色橘黄,十足间有红白斑纹,步足最大跨距可达4.2米,是世界现存体型最大的甲壳动物,公开数据最重为13.6公斤。
![]() 欧洲蜘蛛蟹Maja squinado 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东北部和地中海,生活于潮下带至150米水深海底。甲壳梨形,呈红色或棕色,密布突起,两眼之间有2枚额角,前侧缘具锐棘和疣状突起,步足多毛多刺,成蟹通常有藻类附着共生,外观如绿色草堆。 ![]() BBC曾拍纪录片
![]() 红眼雪蟹Chionoecetes bairdi 分布于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海域,生活于9-450米水深的泥泞或沙石海底。成蟹甲壳赭褐色,间布红色突起和橙色锐棘,两眼之间有2枚额角,步足的腕节和长节密布细刺。其卵可能会被一种极小蠕虫寄生,而水蛭Notostomium cyclostoma还会把卵产在它的壳上。
![]() 灰眼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 分布于格陵兰西部海域、缅因州沿海、白令海以及日本海,主要生活于水深20-500米的沙质或泥泞海底。身体结构与红眼雪蟹相似,但相对较小,约为一半,甲壳从棕色到浅红色都有。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捕捞量最大的雪蟹。 ![]() 不同海域寄生物是不同的 雪蟹属有7种,其中的唐纳蟹和皇后蟹最重要,两者虽然相似,但市场价格并不一样,特别是日本,皇后蟹即松叶蟹相当昂贵,而唐纳蟹一般是吃它的腿。区分两者,一般是看体色、眼色以及口前板的形状。 ![]() 区分唐纳蟹和皇后蟹 加拿大是最大的雪蟹捕捞国,虽然叫皇后蟹,但由于政策保护,消费者吃到的实际都是公蟹,日本虽然出售母蟹,不过有时令规定,而朝鲜没有严格的保育措施,母蟹、幼蟹都会捕捉。 ![]() 这3种蜘蛛蟹最为人知
![]() 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 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入海口的浅海泥沙底,水深范围尚无可考。甲壳多具疣状突起,其中鳃区2枚带深紫色圆斑,具3额角,螯钳不对称,十足带虎斑条纹,尾足末端扁平,雌蟹腹部也很狭窄。擅于掘土,性格凶猛,幼蟹有明显残食现象,春夏出现,但越少见。 ![]() 左边即雌蟹,这样很难判断公母
![]() 虹色圆趾蟹Ovalipes iridescens 广泛分布于东西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水深41-580m的软泥沙质海底。体色多变,成蟹全身间杂红、白与橘黄色,甲壳后部具2个半透明且光滑的椭圆形斑,前侧缘具5锐棘,额缘具3棘,中间最大,螯足可动指外缘具4锐棘。 ![]() 幼蟹形态
全球性分布,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常见,生活于潮间带-水深100米的泥质或沙质海底,最深达500米。甲壳咖啡色,密布白色细颗粒,中央有明显H形凹陷,前侧缘具5尖锐阔棘,前缘4锐棘,后侧部有菱形白色斑条。 ![]() 据说它就是老K黄金蟹斗的主角
![]() 拥剑梭子蟹Monomia gladiator 广泛分布于东西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水深345米的泥沙海底。甲壳棕色或橘红色,密布细小颗粒及细短绒毛,前缘具4锐棘,前侧缘具9锐棘,末棘尖长,螯足各节多具刺,十足皆具白斑,泳足指节后端呈紫色,最大特征是泳足掌节末端有一血红色斑点。 ![]() 幼蟹多具斑纹
![]() 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 主要分布于大西洋的南北美洲海域,波罗的海、地中海也有发现,生活于潮间带-水深35米海底。前侧棘9枚,末棘尖长,(英文前8枚叫anterolateral teeth,第9枚叫lateral spine)螯足长节具3锐棘,公蟹十足全深蓝色,无斑点,而母蟹指节呈棕红色。 ![]() 螯指颜色也可以判断雄雌
![]()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 分布于环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生活于水深5-47米的泥沙、岩礁、大叶藻等海底。甲壳密布花白云纹,额缘具数枚锐棘,前侧缘具9锐棘,末棘尖长,螯足不等大,雄性较长,呈深蓝或蓝绿色并带有白色斑点,雌蟹全身深绿。 ![]() 左上图为雌蟹
![]() 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 分布于环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东南亚最多,生活于潮间带-水深80m的泥沙质海底,幼蟹常附在漂流的海藻上。甲壳青灰色,额缘分4锐棘,前侧缘具8钝棘,末棘尖长,胸足皆深紫色,最大特征是甲壳后部具有3个显著的大暗红眼斑,斑外带白晕。据说制作味噌汤很美味。 ![]() 泳足蓝色
![]()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分布于东亚以及东南亚海域,盛产于山东莱州三山岛和浙江舟山群岛,生活于潮间带-100米水深海底。体色褐绿,螯足、后缘及后侧缘带白色颗粒,最大特征是中央具有3个明显的疣状突起,前额具2-6枚锐棘,一般4枚,步足蓝色,指节紫色。春夏至沿海港湾或河口产卵,昼伏夜出,擅长游泳,无钻洞能力。 ![]() 雌蟹体色较浅 梭子蟹总科分8科,其中的梭子蟹科又分6亚科,再其中的梭子蟹亚科又分12属,最后其中的梭子蟹属涵括24种,这24种中的三疣梭子蟹是世界上捕捞量最大的螃蟹,每年捕捞量超过30万吨,其中98%来自中国。 ![]() 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三疣梭子蟹
![]() 榄绿青蟹Scylla olivacea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东南亚沿海产量最多,生活于河口、泥岸、内湾、红树林等潮间带至大陆架浅海底。背甲光滑,呈榄绿色或橙色、褐色、黑色等,不同栖息地显现不同颜色,螯足橙红,掌节背缘2刺,腕节外缘2刺,额缘4钝棘等大低平,青蟹属中最小,前侧缘9锐棘等大。 ![]() 东南亚尚可靠螯足辨认
![]()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中国沿海最多,生活于河口、内湾、红树林等潮间带至大陆架浅海底。表面光滑,呈绿色、浅绿色、棕绿色等,额缘具4枚等大锐棘,螯足淡黄,螯掌末端具2尖刺,腕节无刺,螯指呈橘红色,步足具不明显的网纹。善于挖洞,昼伏夜出。由于与锯缘青蟹极为相似,常被认错,现通过分子生物学工具已知中国的“锯缘青蟹”十之八九是拟穴青蟹,也就是说有名的浙江三门青蟹其实是拟穴青蟹。 ![]() 特征辨认 拟穴青蟹适应力强,生长快,市场常见,故称之为正蟳;当中的雄蟹叫菜蟳或沙公,产量大而价格便宜;交配多次的雄蟹叫骚公,蟹脐纹路杂乱,肉质松垮,食用价值低;未交配过的雌蟹叫处女蟳或沙母,肉质甘甜细嫩;交配后的雌蟹叫空母,一个月后,卵巢成熟,呈橘红色,此时才叫红蟳,价格最高。 ![]() 菜蟳、处女蟳、红蟳的正反两面
![]()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盛产于印尼,生活于泥岸、内湾、河口以及红树林等潮间带-大陆架海底。甲壳光滑,呈青绿色、墨绿色或深褐色,额缘4锐棘,螯足不等大,长节前缘3刺,腕节内末角1状刺,外末缘2钝刺,最大特征是十足皆具网纹,雌蟹腹面有网纹而雄蟹没有。重可达3公斤,是梭子蟹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生性凶猛,善于游泳,又会掘沙,常把自己埋在沙里,昼伏夜出。
![]() 紫螯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沿岸海域,盛产于东南亚沿岸岛屿,主要生活在红树林水域。甲面光滑,前额4钝齿,螯足略不等大,呈显著紫色或红褐色,腕节外侧末半部具2枚明显的刺,两性螯足及前2对步足多具不明显网纹,雌蟹腹部有网纹而雄蟹没有。自由生活,生性凶猛,较少挖洞。 ![]() 东南亚盛产的铁蟹也包括这一种 主流意见认为,青蟹属目前只有榄绿、拟穴、锯缘、紫螯4种,其中拟穴青蟹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他3种仅在海南和北部湾少量发现; 以其额缘4齿的长度、形状,螯足腕节有无内刺,螯足及步足斑纹来区分,尽管如此,事实上还是很难区分。 ![]() 4种青蟹分布 ![]() 4种青蟹的大致区别 闽人称青蟹为“蟳xún”,梭子蟹为“蠘jié”,屠本畯《闽中海错疏》记:“海蟳,蝤蛑也,长尺余,壳圆,色青;两螯至强,能与虎斗”,又云:“蠘,似蟹而大,壳两傍尖出而多黄;螯有棱锯利,截物如剪,故曰蠘”,由描述可知,海蟳、蝤蛑即为青蟹,而壳两傍尖出,自然是梭子蟹,所以《辞海》以及《福建海洋渔业简史》等说的“蝤蛑,即梭子蟹”是不严谨的。 ![]() 澳洲吃泥蟹场景
![]() 锐齿蟳Charybdis acuta 分布于西太平洋近海,生活于水深10-20米的水草、岩礁或泥沙海底。甲壳红色,密生绒毛,前半部具数条横行颗粒隆脊,额缘6锐棘,前侧缘具6锐棘,末棘长一点,螯足不等大,长节前缘具3枚锐刺,成蟹甲宽约6厘米。
![]()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温暖海域,生活于水深10-35米的泥沙、岩礁或珊瑚礁盘浅水中。表面光滑,有或红或褐或黄的对称纵向条纹,胃区通常具十字架花纹,甲宽约16cm,额缘6棘,前侧缘也具6棘,螯足等大,长节内侧缘具3枚锐刺,指尖深啡色,步足具白色斑点。 ![]() 潮州人常用以做冻蟹
![]() 钝齿蟳Charybdis hellerii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现已入侵到北美西海岸,主要生活于潮间带礁岩下以及水草多的积水坑。甲壳有墨绿色、蓝灰色、棕褐色等,主要为青铜色,甲宽6厘米,螯掌底部棕褐色,最大特征是指节深啡色,以及掌节下方光滑,日本蟳下方具鳞斑凹沟。 ![]() 颜色多种
![]() 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有水草或泥沙、石块的水底下。颜色由橄榄绿至深蓝紫色等,一般为青色,比较特别的是,如果甲背绿色,则腹部白色,如果甲壳紫色,则腹部为红色,前缘6锐棘,中间2棘稍突,螯足不等大,背面有凹沟,螯指带深紫色斑。 ![]() 甲腹颜色对应
![]() 晶莹蟳Charybdis lucifera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泥沙海底。甲壳黄棕色或深紫色,前半部有数条横行隆脊,两侧鳃区各有一对内大外小的淡黄色椭圆斑,腹面白色,螯足不等大,螯指基部红棕色,指端深褐色或黑色。 ![]() 椭圆斑最好辨认
![]() 武士蟳Charybdis mile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常见于水深10-200多米的沙质或泥质海底。甲宽7厘米,呈橙黄、淡红色等,最大特征是甲后两侧各有一淡白或淡黄圆斑,具数条横行隆脊,螯足等大,很长,密布小淡白斑点,长节前缘具4-5刺,螯指红色,指端黑。 ![]() 甲壳颜色多样
![]() 善泳蟳Charybdis natator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常见于潮间带-水深50米的泥沙、岩石或珊瑚礁附近。甲壳锈斑色,密生棕色绒毛,或有藤壶寄生,前半部具数条横行颗粒隆脊,螯足粗大,两指间底宝蓝色,螯掌腹面密列鳞状颗粒,步足红褐色,泳足长节末端有一刺。 ![]() 澳洲沿海较多分布
![]() 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 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和澳洲沿海,生活于近岸水草或水深20-430米的泥沙或碎贝壳海底。甲壳浅褐色,密生绒毛,中鳃区各有1黑色或红色小斑点,前侧缘6棘,末棘略长,螯足不等大,长节前缘具3小刺。日本将大者做味噌汤,小者油炸。
![]() 钝齿短桨蟹Thalamita crenata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潮间带至近海的岩石、珊瑚礁、红树林或泥沙底。甲壳具横行颗粒隆脊,中央呈绿褐色或墨绿色,额分6圆钝棘,螯足不等大,螯掌与螯指呈蓝色,指尖红褐色,步足略带蓝色,近关节处偏黄色,指节为黄色或暗红色。动作敏捷,生性凶猛,可食用,但经济价值不高。 ![]() 个大的往往在水深处 梭子蟹总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下有6个亚科35属300种,当中4属最有经济价值。 ![]() 重要4属
![]() 锯齿龙溪蟹Longpotamon denticulatum 分布于华中和华东,生活于江、河、湖、溪以及水田中,常潜伏在砖石下。溪蟹中体型较大,稍隆,呈圆方形,表面鳃区常具微细皱襞,颜色鲜艳而多变,包括蓝灰、深绿、红褐等,前侧缘锯齿状,第三颚足外肢具壮鞭,雌雄螯足不对称,宽约50毫米。 ![]() 平和龙溪蟹
分布于广东,生活于溪流旁或溪石块下。颜色鲜艳而多变,中等大小,鳃区肿胀,眼后隆脊突出,前鳃齿突出呈角状,螯足不对称。 ![]() 各种南海溪蟹 以前中国淡水蟹有束腰蟹和溪蟹2科,泽蟹1科只生活在台湾这些东亚岛屿,现在WoRMS大幅改动,束腰蟹科名存实亡,旗下40属全部划归泽蟹总科的泽蟹亚科;溪蟹科则升级为总科,下分溪蟹和仿溪蟹2科,溪蟹科又分溪蟹亚科和近溪蟹亚科,近溪蟹亚科就包括华南溪蟹属、南海溪蟹属、华溪蟹属和龙溪蟹。(由于华溪蟹属是并系群,而此分出龙溪蟹属) ![]() 目前溪蟹的分类尚未统一
![]() 正直爱洁蟹Atergatis integerrimus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岩礁、泥沙或砂砾海底。甲壳呈棕褐色或红褐色等,前半部密布白色凹点,额分两叶,并不突出,前侧缘弧形,无齿状突出,螯足对称,光滑无毛,指节黑色或深褐色,指尖白色,螯掌与步足各节背面均带稜脊,指尖黑色,幼蟹的前缘和侧缘带白色斑圈。行动缓慢,昼伏夜出,含有剧毒,不可食用。 ![]() 颜色也是十分丰富 有文章指国内此蟹没毒,因为它没吃有毒的藻类,但新加坡学者强调:扇蟹含有烹饪时不会被杀灭、至今没有解毒剂的毒素;扇蟹还有至毒的铜铸熟若蟹,俗称埋扇蟹,大小如招潮蟹,日本曾实验证实,只要一毫克的埋扇蟹肉,就足以杀死30只以上的老鼠。 ![]() 铜铸熟若蟹Zosimus aeneus
![]() 圣诞岛红蟹Gecarcoidea natalis 仅分布在印度洋的圣诞岛和科科斯群岛。常见体色为鲜红色,前部带黑,但也有些是橙色或罕见的紫色,椭圆形,侧缘无棘,甲宽可达11.6cm,据说体内有一种毒性蚁酸,但经处理后可吃,不过,当地人更倾向于和睦相处。 ![]() 但有一种入侵蚂蚁并不愿意和睦共处
![]() 褶痕仿相手蟹Parasesarma plicatum 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近海,多单独掘穴于潮间带的河口、堤岸或红树林。甲宽约2.5厘米,方形,具粗糙颗粒,体色黄黑相间,后半部两侧具斜行稜脊,螯足通红锐利,左右等大,掌节靠内各有2~3条褶痕。喜欢爬到树上乘凉。 ![]() 仿相手蟹和近相手蟹的区别
![]() 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 分布于西太平洋近海,生活于潮间带的沙岸、河口、红树林以及沼泽区。表面光滑,甲宽可达1.5厘米,平均体重约为2克,球形,体色多为淡蓝,幼蟹土黄色,前缘和眼柄后方各具一棘,螯足等大,与步足呈乳白色或黄棕色,步足长节的后半部呈红色。两性外观没有明显差异,能够直立行走,受惊扰时,会将身体倾斜,以螺旋转方式钻入泥沙隐藏自己。 ![]() 澳洲兵蟹步足长节的颜色位置有所变化
![]() 弧边管招潮蟹Tubuca arcuata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近海,生活于泥泞的海岸、内湾及红树林等地。表面光滑,颜色多样,花纹丰富,两侧常为红色,眼柄细长,雄螯极不对称,大螯掌节外侧呈红色至橘黄色,两指白色,掌节和腕节外侧密布粗糙颗粒,雌螯小而对称。洞口附近常有拟粪颗粒。 ![]() 中国沿海相当常见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海岸,生活于近高潮线的沙滩上。表面隆起,颜色多变,眼柄粗短,成蟹会在眼球末端长出一褐色的角状突起,雌蟹较短或无,中小型幼蟹也没有,螯足不等大,掌节腹面有一列20-30个颗粒状的发声隆脊,步足指尖白色。视力佳,是蟹类中跑得最快的一种,但仅维持6秒左右。 ![]() 洞口旁边都是拟粪
![]() 豆蟹Pinnotheres pisum 大小如同豌豆,体长只有几毫米,雄螯比雌螯长,背壳也更坚硬,雌蟹背壳呈透明状,可看到体内器官。豆蟹有很多种,通常寄生在牡蛎、蛤、蚌等双壳类体内,至于是片利共生还是有害寄生,目前尚无定论。 ![]() 豌豆豆蟹常见于欧洲海岸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盛产于菲律宾、澳洲沿海,生活于水深10-50米的沙质或岩礁海底。整体橘红色,甲表密布粗糙颗粒,有几个或十几个白色斑点,前侧缘具三个鹿角三分齿,腹部露出,螯掌巨大而扁平,扳手状,易于掘沙,4对桨状步足,边缘密布绒毛。昼伏夜出,移动方式为倒退的走,离水极易死亡。 ![]() 煮熟后,体色没什么变化,稍微红一点
![]() 金霸王蟹Lithodes aequispinus 主要分布于阿拉斯加海域,生活于陡峭海底。外表金黄,甲壳棘突尖锐,步足内侧均红或橙色,个体较小,一般小于3公斤,捕获量却很多,是阿拉斯加3种帝王蟹中最便宜的一种, ![]() 蟹腿很重要
![]() 智利王蟹Lithodes santolla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生活于水深150-600米的深渊底栖带。外表红色或橙红色,甲宽可达19厘米,与阿拉斯加帝王蟹相比,体型稍短,身上的棘刺却更尖锐细长。 ![]() 鲜活时的颜色
![]() 短足拟石蟹Paralithodes brevipes 主要分布于日本北海道根室,根室昔称花咲,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米的浅海泥沙底。甲宽15厘米左右,外表紫褐色或棕褐色,加热后为艳红色,全身密布棘刺,中间有4个棘突,步足较短,当地常连壳制成味噌汤,名曰“铁炮汁”。 ![]() 日本铁炮汁
![]() 堪察加拟石蟹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海域,生活于水深30-360米海底。外表一般为紫褐色,煮熟后变亮红色,甲宽可达28厘米,步足展开达1.8米,棘刺较短,后部有6个疣状突起,右螯比左螯大,用以捕食、御敌,步足较粗,内侧有斑纹,指节末端黑色,第4步足很小,藏于鳃腔后部,用以转移精子或清洁受精卵,雄蟹无腹肢。 ![]() 甲宽一般不超过17厘米
![]() 扁足拟石蟹Paralithodes platypus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白令海,生活于水深10-180米海底。甲宽可达20厘米,外表略带青色,螯足长节带有部分蓝色,煮熟后整蟹为亮红色,棘突短而钝,步足内侧基本全白,与红色帝王蟹显著区别的地方是:蓝色帝王蟹心区即甲壳中央有4个棘突,而红色帝王蟹是6个。 石蟹科共有10属123种,其中有40多种生活在阿拉斯加海域,但只有红色、蓝色、金色三种帝王蟹最具商业价值,当中又以红色帝王蟹个体最大,数量最多,占阿拉斯加帝王蟹总产量的70%以上。三种帝王蟹彼此并不共存,大致上以交配、蜕壳场为其领地,冬末则迁徙到浅水区蜕壳、交配、产卵。 ![]() 三种帝王蟹大致分布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大陆普遍认可帝王蟹就是指石蟹,而皇帝蟹是指澳洲的巨大拟滨蟹,但香港把两者都叫皇帝蟹。另外,日本四大名蟹一般是指:帝王蟹(鳕场蟹)、花咲蟹、松叶蟹(头矮蟹)和红毛蟹。 ![]() 下面是参考价格(日元)
![]() 椰子蟹 Birgus latro 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域,生活于陆地,偶尔回到海里润鳃或繁殖。体重可达6kg,是现存最大型的陆生甲壳动物,背甲花纹形似八卦图,善于爬树,怕强光,因肉质鲜美而濒临绝种。 ![]() 台湾也有却往往来不及长大 搜找图片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绝大部分蟹类都是随便拍摄,没有正面照,我想我以后的旅行务必采取严谨的拍摄流程和方法,以让好学之人能有直观感受、正确图示。 ![]() 认真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