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作能力还是无法提高?在我看来,阅读永远是比写作更重要的。 因为写作的开端是阅读,一个人如果读不好书,休想他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来。所以,我们想要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如何提升他的阅读能力。 我们整理了全国各地许多父母、老师和孩子们在阅读方面的困惑,发现了一个核心问题:不管是在北上广深杭,还是二三线城市的家长,都在反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作能力还是无法提高? 现在国家和家庭都越来越重视阅读培养,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是从孩子两三岁开始,就领着他们读绘本;到了幼小衔接的时候,很多家长就用心良苦地引导着小朋友从绘本过渡到桥梁书,慢慢地再过渡到有拼音的读本,最后让孩子们去整本整本地阅读没有拼音的书。家长们相信,只要孩子们多读书,就能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有所提升。 但是现实问题是,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似乎是很高兴的,和其他小朋友、老师、家长聊起故事也是津津乐道,可到了写作文的时候,脑子还是空空如也。 针对这件事,我听过很多家长一边抱怨一边介绍他们自己的经验:比如,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家长会让孩子复述故事,通过复述,希望孩子能够对读过的书产生印象;比如,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时,鼓励孩子把书里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再比如,写日记或者读后感、书评。可是这些传统的方法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没有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并不是这些方法不对,也不是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而是我们只依靠这些方法在孩子阅读兴趣提升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小环节。那如何真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转化为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呢? 和孩子共同完成一次完整的阅读首先我给出一个小建议: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做彼此配合的工作。问题是:孩子读书,我们需要干什么呢?
许多家长都觉得,老师推荐了一个书单,把几个老师要求的书都买回来,孩子看不就可以了吗?注意,这是单项的事情,没有把必须要看的书和他真正喜欢的书区分清楚。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带孩子一起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这可能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变化,但我们带给孩子的却是一个很强烈的暗示:“宝贝儿,这次阅读是由你做主的,我们和老师只是在配合你,你完全有自己的自由,在书架上那么多的图书中,找到你所喜欢的东西。”给孩子阅读自主性,不要把阅读这件事过度地理解为要完成学校的一个作业,这是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阅读开端。
有了良好的第一步,就可以开启讨论、发言的第二步。我们尝试布置这样几个场景。
在书店里,孩子先是和父母亲一起找到学校推荐的书,父母马上就可以在场景中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沟通和交流:书架上都放了一些什么样的书?书架上放的都是三四年级孩子读的书,你想不想去看看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读什么书?孩子除了完成眼下既定的阅读,还对未来的阅读有了一种渴望和期待。
当孩子的书拿回家以后,我们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架,并且让孩子的小书架一点点饱满起来,同时要引导孩子去布置自己的小书架,让他有阅读的成就感,未来的阅读就会得到良好的反馈。
在这个基础上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孩子的整个阅读过程都是父母陪伴的。我们一味强调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放弃了和他的对话。 正确方法应该是什么呢?家长对故事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基于这本书直接和孩子展开对话。比如很多孩子都读过一本书叫《米小圈》,我的孩子也在读,他每次读完之后都特别喜欢扮演里面的角色,透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把故事复述给我。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在这之后说:“好的!你做得很好!”或者就是问他“你学到了什么道理”之类的。注意,一定不要只是去问这种傻白甜的问题,我们要有顺序地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去看看他的故事复述得完整不完整,你觉得哪些细节还没有复述到,你帮着他一起回忆,亲子共同让故事变得更加完整。问他“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这一步一定放到最后面甚至忽略。 第二,要结合故事中的角色来进行讨论。读一个小故事,甚至一篇长篇小说,重要的一定是人物,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在故事中最喜欢谁?然后他告诉你他的喜好。不要小瞧孩子的喜欢不喜欢,这是孩子独立审美和独立价值观形成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们之间总会有一些喜欢和不喜欢不能达成一致,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和孩子就可以聊天了。比如孩子就是喜欢猪八戒,父母就是喜欢孙悟空,在这就可以聊一聊。许多父母总觉得和孩子没话可聊,这不就是你们聊天的最好机会吗?在我们共同聊一个人物的时候,就是帮他把故事中人物的生活慢慢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加深印象、形成思考的过程。 这是读书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去看书。
在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就是朗读。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经过许多读书阶段,在小学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去朗读一本书,以此来帮孩子度过阅读障碍期或者说功能建设期。 怎么朗读一本书?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朗读手册》,我们很推崇里边提出的关于阅读的基本要素——每天父母和孩子一起朗读15分钟。15分钟,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可以挤出时间来。 怎样朗读? 第一,每天用固定的15分钟时间来朗读一个故事,孩子先读一遍,好多孩子读书的时候都是“1234567”没有节奏感,我们刚好可以借机修正这一点,家长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告诉孩子,哪里是需要节奏起伏、音量变化的,能给他做出简单示范,纠正他平直的、毫无感情的朗读就可以了。 第二件事是从孩子喜欢读的书中找出一个故事读给他听。可能起初孩子对故事阅读并不是很重视,结果发现,爸爸这么深情并茂地、有节奏地读,挺好玩儿的,目的就达到了。更重要的是家长的阅读,尤其是父亲的阅读,会给孩子的阅读思维乃至于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带来一种全新的塑造,很多家庭在这方面都忽略了。
当我们经历了在书店帮孩子选书、和孩子一起填满书架、和孩子一起讨论、和孩子一起朗读,最后一个环节就回到了核心——讲故事。 对于3到6年级的孩子,到底应该先读他们喜欢的故事,还是要多留时间读一些经典名著?不光是很多家长在问我,很多老师也说,学校教育部都在推荐名著阅读,可是孩子读不下去怎么办?到底是应该先由着孩子去读他们喜欢的名侦探柯南还是逼着他把经典的故事读下去?我的答案很直接: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虽然经典名著一定是时间淘洗过的,但往往这些书的表达手法、时代背景中有太多孩子还没有补充上的知识,让孩子去读那个时代的人物,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折磨。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一定先读他们喜欢的故事,在他们喜欢的故事读完以后,我们要多和他们一起复述完成这个故事,等他们已经习惯了拿到一本书寻找其中的故事,看他自己喜欢的人物,养成基本的思维习惯时,我们再把经典的文学著作拿出来,放在他们的面前。 然后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由父母、老师或者我们这样专业的阅读机构告诉他,这本书里有怎样一个故事。比如,当老师让孩子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孩子未必对那个时代的故事感兴趣,当时的写法未必符合和孩子的习惯。所以我们先对他讲这本书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是一个爱拉车的小伙子,被称为骆驼祥子,为什么要叫他骆驼祥子?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孩子就是喜欢故事,大脑就是被故事喂养长大的,一本经典的文学名著,核心就是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先把故事教给孩子,在故事的基础上一点点叠加,先告诉他两个人的故事,然后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故事一层层叠加,我们一点点参与进去,孩子也参与进去,时间可能长一些,但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经典。 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热爱故事的。孩子从一两岁开始就一直不停地在听各种故事,到了七岁时,我们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完整的、完美的故事思维。因此,面对一本书,家长和孩子应该从哪里下手?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告诉孩子,这本书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你可以先把故事讲给他,或者让他自己去发现。希望大家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老师推荐、学校推荐或者是哪个权威专家推荐的,而是告诉他,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会吸引你的。这可能是一个悬疑故事,可能是个侦探故事,可能是一个很温情的教育故事,总之是个好故事。 在家庭阅读中,最可怕的也是最不负责任的一种阅读方式,就是家长把老师要求的书扔到孩子面前,然后自己就去玩手机了。这是一件很灾难的事,一定不要这样去做。 -END- 责编丨杜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