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中国---那些村那些镇》之渔梁村

 南山梵境 2019-10-06

渔梁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东南约1.5公里,在唐代即已具雏形,因境内有渔梁坝而得名。

该村紧靠新安江,在明清时期是徽州地区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这里曾是水手、商人、脚夫云集之处,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时至今日,老街仍然保持得比较完好, 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街面大多由卵石铺就,两边清一色的旧式板门店铺,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比较有名的是巴慰祖宅、巴道夫运输过塘行、白云禅院,崇报祠等。

巴慰祖故居,坐落在渔梁街的中端。巴慰祖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篆刻家。故居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建于清初,是渔梁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前进为银杏木构梁架客厅,三楹,有天井、两庑及门厅。中、后进为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西厅及后花园。故居里面摆放的既有康熙帝送给巴慰祖的'莲淑长春'匾额,还有乾隆帝赐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额,十分珍贵。

巴慰祖故居气派的大门和客厅。

巴道夫运输过塘行,'巴道夫'为人名,'过塘行'为货物中转批发店之意。该行建于清末,原为渔梁码头上茶叶、杂货周转及经营处。旧时有货船经过渔梁,即在此暂时存放货包,然后再转散到周围地区,故称过塘行。这幢老宅为二层三进,布局为前店后宅,前两进与二楼联成一体,形成较大的储藏空间。它是整个渔梁街上最大的商行,虽经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基本完好。

白云禅院,始建于明末,系一座徽派寺院风格的古建筑,青瓦灰墙、马头挑檐。明末清初画家、新安画派的大师渐江,曾在白云禅院依窗观赏山水,泼墨作画。历代几毁几修,民国期间已经倒塌,经重新大修,接近恢复原貌。

崇报祠,祀奉宋以来有功于修坝事业的先人。

光绪31年重修坝后,徽州知府黄曾源题额曰:“崇报立达”,作修坝记,勒碑于祠,故称“崇报祠”。

该祠为三进三开间的清代建筑,每一进厅堂正上方分别悬挂“水聚徽盛”、“功垂千秋”和“崇报立达”匾。“水聚徽盛”寓意徽商兴盛,铜钿银子像那练江之水到此汇聚,“功垂千秋” 是歌颂宋代在徽州知府任内兴修渔梁坝的袁甫和以后修坝造福桑梓的有功之人。“崇报立达”意指后人要不忘尊崇、回报建立功德的先人,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究诚信道德,继续造福桑梓。在崇报祠内还陈列有好几个石碑,大多是官方保护石坝的告示与禁令。

渔梁村最有名气的要数渔梁坝了。从渔梁老街沿着鱼鳞样卵石铺就的小路,顺坡而下就到了古老的渔梁坝。现存古坝为1501年建成,是古代徽州新安江上游(练江)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渔梁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街,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选用一两吨重的整块花岗岩砌成,石块之间石锁环扣。 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