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报

 徒步者的收藏 2016-03-09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世界著名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脚下。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秦末置县以来,历为古徽州郡、州、路、府治所,已有2200多年历史。“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歙县这个让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等文人雅士魂萦梦牵的地方,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的徽州商帮和名震中外的徽州文化流派。歙县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来自歙县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墨歙砚等也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

    渔梁古街距歙县(徽州府)南门约500米,是歙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皖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渔梁是徽州古城的重要水陆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扬帆起航前往全国各地,渔梁因此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坝于1989年成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渔梁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渔梁街(俗称梁下)位于城南,濒临练江。关于渔梁的得名,有“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的说法。渔梁街在唐代已初具规模,到清代康熙年间,渔梁曾被称为渔梁坝街,它的发展和渔梁坝的兴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始建于隋末的渔梁坝是古村南侧练江中的一道滚水石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杰作,有“江南都江堰”之美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歙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渔梁街区的保护、整治和开发利用力度,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表演,渔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街区特色

    渔梁是一个典型的交通性商业聚落,它的布局形态、街巷空间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多数皖南古村落迥然不同的面貌。渔梁的商业街、前店后宅式住宅等要素和徽州传统的由四水归堂式住宅、牌坊、水口组成的传统农耕型古村形成了差异。

    渔梁街长约1000米,街道狭窄、曲折,街道路面由卵石铺成,俗称“鱼鳞街”。街道两侧多为明、清风貌店铺、船行、客栈、货栈等建筑,临河一侧还有不少古埠头。

    街区格局:如果用鱼作比鱼梁的街区格局则一目了然。街和巷构成了“鱼”的骨骼。东西向仅有一条主街——渔梁街,该街仿佛“鱼”的脊椎骨,南北向衍生出的十数条巷子(各类专用码头通道)则是“鱼”的肋骨。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村繁忙的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

    商业的“街”和交通的“巷”,构成了渔梁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主街两侧原有大小商号近百家,沿街开敞的店铺和传统住宅封闭式立面形成的街道有迥异的风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徽州古代商业街。由于许多商业活动在店内进行,商业街的空间延伸到建筑的头进厅堂内。虽然由建筑的山墙构成的“巷”在宽度上明显比街窄,但渔梁建筑中风火山墙较少,依势而下通往码头的巷以河道为底景,因此并不显得特别狭窄。

    历史建筑:渔梁历史文化街区虽然经历风风雨雨,然古貌犹存。传统街巷体系十分完整,有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类型众多,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古建筑近300处,如古坝、祠堂、寺庙、古桥、码头、古关口、沿街传统店铺、沿江吊脚楼、名人故居、深宅大院等,构成了渔梁富有人文气息与民俗风情的传统居住环境。

    渔梁街现有渔梁坝、紫阳桥等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白云禅院等9处古建筑还被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挂牌保护。此外还保存着多处古迹,如宋代的百步阶梯、龙船坞,明代的望仙桥、“一带云根”刻石等。

    渔梁坝   新安江上最大的石质滚水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始垒石为梁,缓流蓄水,但位置屡迁不定。经过宋、明、清历次修缮,最后改用青白两石,砌叠20余层,用石燕尾销钉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中南段开3道泄水门。坝体的设计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坝上3个水门从北至南渐次低落,练江在常年大部分时间正常水位时,流水只从最南端的低水门流过。坝身构造也十分讲究,砌筑的多层条石之间多以燕尾石榫卯连接,每隔1.5米左右,还有竖向石墩插入,用以加固。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4米,保障了徽州古城内的水位。

    紫阳桥   位于渔梁坝下,初名寿民桥,因近紫阳山,故又名紫阳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明万历年间,桥九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所用石材为红砂岩,是歙县古桥中最高最宽者,古代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

    传统商业街   在渔梁的历史上,商家有分有合,或增或减,根据市场行情转而经销不同产品,至今仍保存店铺近百家。店铺有4类28种,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绝大部分商品,杂货、米、盐、木材、糖烟、水果、肉、茶为8种经营最多的商品;号称徽商四大行业的盐、典当、茶、木在商业街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数店铺除零售外,兼营批发、交易业务,成为渔梁四周地区的一个交易集贸市场。

    沿街建筑的立面形成了商业街的风貌。渔梁街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其单体建筑的无个性而表现出整体的个性,临街建筑大都为二层木排门房屋,它们具有极为相似的立面。这种开放式立面、两侧无风火山墙的形式,与徽州传统民居封闭式立面、突出的门罩完全不同,使这条商业街具有鲜明的特征。

    传统民居   渔梁街区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住屋。这类临街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木铺板门,随时可以打开,便于运货、经商。此种木铺板门还可以泻洪,逢大水时居民把前后木板拆下,只剩框架受水冲击,大大加强了房屋的抗洪能力。当洪水退去,清理完屋里沉积的泥沙,再装上木板、门槛,又可正常生活,这是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文化、经济各方面因素而形成的建筑形式。这类住屋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等等。

    白云禅院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因内有小阁侍奉观音,故人们俗称为“观音阁”。明末清初画家、新安画派的大师渐江,曾在白云禅院依窗观赏山水,泼墨作画。这是一座徽派寺院风格的古建筑,青瓦灰墙、马头挑檐。白云禅院历经几毁几修,民国期间倒塌。1986年县政府拨款大修,恢复原貌原样。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慰祖故居   巴慰祖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篆刻家。其故居位于中街,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建于清初,是渔梁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前进为三楹的银杏木构梁架客厅,有天井、两庑及门厅;中、后进为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西厅及后花园(今西厅与后花园已毁)。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形制古朴。其地下排水沟系统保存完好。堂上匾额“爱日居”保存至今。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作为民营博物馆向游人开放。

    忠护庙   相传该庙供奉汪公大帝第八子,亦云供奉清初徽商一高超镖师。忠护庙位于街西首,座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占地面积约124平方米。有砖石结构门坊,双柱单间三楼,上镌“敕建忠护庙”字样,梁枋上有木雕雀替。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堂药铺   建于民国,布局为前店后坊式。店面阔4米,进深5米。曲尺形柜台,药柜上有精细木雕,置各式瓷花罐。后进深约15米,楼上为仓库。有一旱天井通至屋面,上盖玻璃瓦。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吊脚木楼   位于“百步阶梯”旁的一组木楼,是渔梁古码头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木楼建于清代,原有观音庙、拱门等,但庙已不存。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道复运输过塘行   原为清代末期渔梁码头茶叶、货物周转经营处。当时每有货船来,即在此暂存货包,再转散各地,故称过塘行。旧址座北朝南,二层三进,前店后宅,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人文特色

    与徽州大多数传统的农业性聚落比较,渔梁具有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

    水上文化:徽州古代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新安江水上航运。渔梁地处歙县县城与浦口之间,上汇源于黄山南麓的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和源于绩溪境内的扬之水,下经浦口出徽州至浙江。水运范围上溯可辐射至歙西、歙北与绩溪南部地区,下经浦口转西南可上溯至屯溪、休宁、黟县,沿新安江而下至浙江建德县码头转“直港”可抵杭州、湖州和嘉兴,转“横港”可达金华、兰溪和衢州。渔梁坝下龙船坞一带最多时能停靠300余艘船只,号称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码头。交通的繁荣刺激了街区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了一个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为一体的历史聚落。

    平民文化:古代渔梁居民大多为码头工人、渔民、商家等组成,除明初乡老姚琏、清代金石家巴慰祖等少数几人外,几乎没有什么官宦人家,这和歙地一些“一门三进士”“父子宰相”等古村落有很大差别,正是由于渔梁社会的平民性,反映在建筑上不见宣扬“忠孝礼节”的牌坊,也少见高墙大宅。

    民俗文化:渔梁作为徽州府地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徽商必经之路,众多商家、文人骚客云集,是徽州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汇聚地,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渔梁民俗活动,如跳钟馗、亮船会、渔灯、游龙和舞狮等。如今,渔梁街的跳钟馗仍旧风采依旧,每天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此外,渔梁的民间小吃也别具特色,如渔梁点心、渔梁豆腐脑和新安关酒酿,其中尤以渔梁豆腐脑最具特色。渔梁豆腐脑亦称渔梁豆腐老鼠(形似老鼠),白里透红、味道鲜美。

    保护与利用

    歙县高度重视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大力开展徽文化体验旅游。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投资重建白云禅院;20世纪90年代末,为保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强防洪抗洪能力,国家和省级文物部门支持130余万元、县政府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134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渔梁坝、崇报祠进行了修缮;清代金石家巴慰祖故居经投资修缮后已辟为民营博物馆向游人开放。

    进入21世纪,县政府投入巨资对渔梁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和开发利用。“三线”下地并安装了路灯,在渔梁街家家户户门前设置垃圾桶并由专人负责街道卫生清洁工作;将渔梁综合整治纳入“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项目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2009年,渔梁街整治被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实施了渔梁坝至望仙桥段护岸工程,修复了渔梁古码头,修缮了白云禅院,进行了“三线”改造及亮化工程等;二期工程也已正式启动,计划投资1400万元,加快南山门、古村入口和沿江建筑立面整治及旅游接待中心建设等,渔梁景区旅游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下一步,渔梁街将与歙县古城进行共同开发利用。

    2011年3月28日下午,参加201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歙县年会的知名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渔梁古街,对渔梁街近年来在保护与整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渔梁(街)有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渔梁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是非常特殊的,希望渔梁街的保护越来越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渔梁历史文化街区,县委县政府2007年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渔梁保护规划》,2009年又结合“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编制了《渔梁保护利用规划》。规划依据整体性、真实性原则,在全面保护利用渔梁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貌的前提下,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及徽派建筑特色。划定了核心保护区的范围,对整个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建筑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风格,功能为商业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规定沿渔梁街风貌应保持原有的街道传统特色。

    渔梁自1955年撤镇划归徽城镇管辖以来,一直由渔梁居委会负责管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及历史风貌受到了一定的损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县政府对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渔梁社区居委会负责行政管理,县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管理,县文物局(文管所)负责古建筑保护管理。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对渔梁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2008年底成立了徽州古城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2009年7月1日,古城办、申遗办、名城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三办合一成立新的古城办,负责统一管理渔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放利用。新的管理体制,为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保护与开放利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做好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每年“五一”“十一”等长假前,渔梁社区和景区管理部门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社区群众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共同努力创造整洁文明的新渔梁。2009年渔梁整治项目启动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社区居民更是热情高涨,有的主动拆除临时搭建,有的主动让出沿河菜地……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有力促进了渔梁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为下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