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己的精神活动,还是沉沦于其中、被它们牵引,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超越,则各种精神活动都不再能干扰到自己。借此洗心、养心,恢复本心的光明。 被其牵引、沉沦其中,则在喜怒哀乐的境界里流浪生死、颠沛流离,迷失自己的本来。 超越后的精神状态,在绘画上有倪云林的笔意为例。 驻留其中、在里面撒欢打滚的,以德表最为典型。而梵高和波洛克则“作”到了极致,乃至成为牺牲与献祭、还不自知…… 要超越,很简单--知心性。 知道所有精神活动运动不息、生灭不已的活动规律,则此心自会淡然,视之为过眼烟云。 由此向上,再追问一句:什么是自心的究竟(精神之本来)?则会发现--它原来什么也不是、不是这些精神活动的任何一种,只是在默默无闻地觉知。这一精神的本相,古语里形容为“广大能含”。简称为“空”。 而“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觉知(空)”与“精神活动(色)”的相互关系。它俩好像计算机程序里的“0”和“1”。正是这“0”“1”之间的刹那转换,才生成了我们内在世界的各种影像、音响、动画、思维及感觉。 知道了“心性”的这两条,就可以用它来处理对待自己的内在。时刻来观照各种精神活动的生灭起伏,无住空色、不即不离,既不在“0”也不于“1”,居中、将各种精神活动收放自如,随时地保持本心的出离与清明。 用熟了“心性”,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习惯,则这些精神活动就会像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再也无法停留。 以此,调心养性、内在安宁,心花舒展、生命吉祥! 说白了,超越与沉沦、只在一念刹那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