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影赤峰》之三十八:国庆特别节目:“食”代变迁

 捉光凑影 2019-10-06


“民以食为天”。谈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生活的变迁,不得不说的就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饮食变迁”。从凭票购买,到食品副食品丰富多样;从冬季储存白菜土豆,到一年四季新鲜蔬菜随时供应;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现在自家的饭桌是“天天过大年”。今天的《光影赤峰》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咱们的“食”代变迁。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今天我们就说专说这个吃。一说吃。特意把咱们赤峰职业中专烹饪专业的教授,喻老师请来了。在咱们赤峰的饮食界,是非常有名气。他从业已经40周年了。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这张照片于老师,你们是二粮店是吧,我们是十粮店。这个照片照的是,这个小孩可能和他的姥姥或者是奶奶,到这个粮店买粮食去了。当时他的面口袋漏了,一般粮店里面都有一个针线包,在墙上挂着。如果面口口袋漏了,给他缝上。这是粮店的售货员帮助老大娘帮她缝这个面口袋的。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计划经济时代供应的各种粮食到粮站去买粮食,没有我们像现在成袋的成件的往家里买,不存在。家家都有几个面口袋,这就是一个粮站,这个粮站是分散在市区,各个角落都是很均衡的粮食供应点。这个粮食供应点,把供应的粮食品种拉来之后,大家看前面这都有一个柜,这个柜就是倒各种面各种米的柜。没有成袋卖都是散着卖。一般都是靠粮站供应,当时这个粮站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到具体开票的部门,拿着自己的粮本供应证,拿着这个粮本,去开票。交了钱,然后这块有这么一根铁丝,带一个定滑轮的滑车,那个滑车,焊的一个斗式的,然后把这个粮本和开好的票都装在这个斗里面,在收款那块使劲一扒拉,它就推到卖粮食这块儿了。卖粮食这个拿起粮本一看,都买的都是什么品种,然后再到某地方去给你称。称完之后这个人在一个漏斗底下装口袋撑着,往这个口袋里面一倒,这就是当时这种形式的供应粮食。像我们平时的中学生吃35斤,国家干部吃29斤,平时这个工作人员,劳动体力稍轻一些的就吃28斤。所以油的一般都一个月供应的豆油或者是花生油,一个人就三两。所以成桶买油的都特别少见,都是拿着一个酒瓶子去打油。一打打三两打半斤。打一斤,这就是多的了。所以说那个时候的心脑血管病,几乎都没有。没有有水儿。所以当时去肉食店去买猪肉的时候,要是认识这个卖肉的说一刀给切下来,多切点儿肥肉,那这个人就算是走后门了,很了不起了。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咱们这有一个玉米面,这个玉米面在早先属于是精品。早先的玉米面基本上是不去皮的,就是玉米本身不去皮,带着皮压。所以那个时候的玉米面看着表面粗糙,不像这个颗粒这么细腻,我们小学放学的时候,把书包往家一扔,拿上一个玉米饼子,边吃边玩儿,一会儿就吃光。这就是当时最好的生活。一面像这个有锅煲的锅巴,黄颜色看着很诱人。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那个时候为了换点儿口味,我有一个什么印象呢。我家里有一块地有一块园子,什么豆角、土豆、黄瓜,西红柿这些能有点收成。然后收的时候我们拿回这个贴棒子面。怎么贴呀,它一锅出,先把锅台后有坛子是猪油,猪油你就是要舀半勺子猪油,然后放在锅里,你拉火的时候很重要,有一个拉火的风匣。然后把这个锅烧好了以后,就开始把豆角,往锅里一放,在这里炒。再搁那块儿油,等油化好以后,再把土豆放进去就开始扒拉。扒拉完之后添汤。汤添好了以后,这边是盆,发好的棒子面,啪啪啪就开始贴饼子,贴一圈,贴完了之后,豆角烧土豆再加上猪油,再加上棒子面儿,这一锅就出来了,那是非常好的。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当时我记得在我们饭店,我们供应的最早的,常吃的白面粉叫标准面。什么叫标准面呢,是在打下来的麦子小麦,先提出20%的麸子,就把它压到这个面粉里,如果要是提出30%到30几的面粉,这就叫精粉了,当时我们唯独只有这两种面粉。当时这个白面供应少,副食供应少。吃顿饺子都比较困难。1976年辽宁省提出来,什么口号呢,就是必须保证辽宁省全省农民在大年三十晚上3000多万人口,农民必须吃上饺子。特意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当时昭乌达盟的各级机关干部全部动员起来,送到农村。就是家家户户必须保证一家一户,一斤白面。这样就是当个政治任务完成。那一年的春节,普天同庆。当时全昭乌达盟的农民才保证,才在大年三十晚上吃一顿饺子。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记得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冬储的习惯。一个是鲜储,就是挖菜窖。一个是腌制,一到秋季了腌酸菜,腌芥菜疙瘩,甚至是一些小的把韭菜都腌了,杏仁,这些东西香菜也腌。很多腌制品。家里的大缸、二缸全都有,在外屋地下一排。再加上锅台上面,坛子也是一排。还有一些小的,甚至蒜都得淹成腊八蒜。腌制也是冬储的一个大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干储了,晾晒。这三个组成了每家每户的一个大型的冬储活动。这个冬储运动你要是搞不好,你冬天就可能断了顿,没什么可吃的。甚至于水果咱们都要买一筐放在菜窖里,实在没有的时候,到四门市买点冻梨的话,也能过一个除夕日。这个冬储在咱们各家各户几乎是家家都是,甚至到了80年代,都有。现在也是,也不像过去那么普及了,现在都住楼房,你去哪儿弄。现在家庭的生活和生活的一些劳动都社会化了。现在你还需要腌酸菜吗,一年四季有专门制作的。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还有一个就是商店,你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反季的东西,就说是整个大棚蔬菜你不是蔬菜下来的季节,也能买的到,那随手是非常方便的。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现在在我们周边,城乡交界处还有近郊的地方,人们还是这种生活习惯。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那个时候在各个门市部的副食店里面有一些过去的糕点,能吃得上糕点的是什么人呢一个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再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在年节可能会买一点糕点。这张照片拍的是回民副食商店,正好的在卖大块酥。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 它这个柜台都是卖清真糕点的。经济比较困难那个时候,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吃的很单一的时候,我们特别愿意到那柜台去闻糕点的味儿,就它那个糕点的香甜的那个味儿,只要你一进去就马上感觉到,我就是不买糕点,我也去品一品。
这个大块酥,其实是很好吃的。是赤峰市的一个很传统的食品。但是这个东西,那个年代没有油的缺东西,往往弄一些糖精,弄些水就替代。所以造成了咱们当时的糕点质量急剧下降。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后来这个大片酥的主要的用料就是油、糖、面粉和鸡蛋。
赤峰市民俗专家 张松柏  这个东西咱们赤峰市里面叫做糖枣,因为它像枣的形状。外面裹了一层白糖。当时就是它是5毛多钱一斤,这个东西一般人是吃不到的。只有看老人,看病人,过年去串亲戚的时候,它才能买一包。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现在这个变化太大了。过去由于供应制转成改革开放之后都搞活了。后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就运输就上来了,就是说咱们作为内陆的人,能够吃上很多海产品。因为海产品已经进入到咱们寻常百姓家了。当时刚新鲜的时候,那时候买点螃蟹吃,那就是尝鲜了。弄来一堆螃蟹之后,哎呦,这是海里面的东西呀,咱得尝尝鲜,那赶紧就得做。他不会做,说这个东西煮着吃。就把螃蟹放到锅里开始煮,让开始抱柴火,家里那时候烧的是秸秆。说开锅了,看看怎么样,烂了吗,一般看没烂都是拿筷子扎一扎,一扎说还硬着呢,不行。接着烧。一个多小时,再扎扎还是硬。锅里锅外全是白沫子,再一扒,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没吃着就闻了个味儿。现在就是可以说 是那是一个笑话。现在你看很多的海产品来到咱们赤峰,这些进入餐桌上。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你比如说现在人们在吃到饭店就餐的时候,现在人们出现了荤素搭配,干湿搭配,什么软硬搭配,各种口味的互补性搭配。不能不说人们在漫长的吃的过程中,从原来的吃饱,最后发展到吃好,最后吃营养吃健康,吃出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的思想,在这几十年当中发生了巨变。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我这有这么几样野菜,其中这个喻老师你认识吧?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这叫西田谷。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我估计有很多年轻人是认不出它来。因为很多别的野菜都已经重新端回餐桌了,只有这个一般很少见,这个西田谷怎么做呀?
中国烹饪大师 喻永波  西田谷一般都是焯之后,摘嫩叶,一个个摘掉嫩叶,洗干净焯水,焯水以后拌着吃或者是炖汤吃。
赤峰市民俗专家张松柏 吃野菜开始的时候,它和营养没有关系,它和什么有关系呢,它和填饱肚子有关系。当时中国的农民,因为粮食不够吃怎么办?一般叫糠菜半年粮。就是粮食只能一半儿,剩下的那一半儿,是谷糠和野菜掺到粮食里面。吃一个肚饱。所以说咱们现在把这些野菜拿出来,进行一些科学的分析,营养分析,当时人们是体会不到的。
赤峰市民俗学者 李晓辉 你看这还有车轱辘菜。咱们把它叫车轱辘菜,实际它叫车前(草)。按理说它是入药的,实际过去咱们现在把它来鉴定它,有很多野菜,它具有软化血管或者是具有降脂、解肝毒,都有这些功能。实际很多的野菜,它的药用价值都有。但是过去咱们没认这个,现在开始认这个了,把它当成一种健康食品来吃了。
导语:的确,就像嘉宾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70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追求实现了从“量”到“质”再到“科学搭配”的转变。饮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居民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8亿元,比1949年的1600万元增长了5066.5倍。从开始能吃饱就好,到有肉吃就好,再到今天追求科学、合理饮食,这小小餐桌上的变化,印证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

记者/周璇 袁鹤鸣

编辑/姚威仰

看赤峰新闻——知身边大事

播出时间

每天19:35(首播)

每天22:00(重播)

次日7:15(重播)

次日12:00(重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