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在描述自己时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每一次读到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我都深感共鸣,同时,也在生活中学会了拒绝不擅长的交际,享受独处的乐趣。 自工作以后,生活中就多了很多社交场合,作为一个入职不久的新人,前辈出于照顾邀请出席,自己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也变应声前往。而对于一不会喝酒,二不会聊天的我,每次看到同龄人能够在酒桌上举杯畅谈,又可以在私下里与前辈碰杯惬聊,我都羡慕不已。而我每次举杯都手心握汗,足下不安,轮到自由行动的时候,我每每在心理做足了准备,考虑好先从哪位开始,怎么说合时宜,等到时机的时候鼓足勇气前去敬酒。以至于每次从“场合”离开,都觉得筋疲力尽,比上一天的课都觉得辛苦。随着入职一年一年下来,也越发觉得自己总是“不合时宜”。 在和朋友谈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时,朋友也很有共鸣,也说每每听到邀请,第一反应是如何拒绝。以至于朋友听到同事的来电直接不敢接听,等到三五十分钟过去,估摸着饭局已经开始后,再想个合适的由头回电拒绝了。 我羡慕那些能够在酒桌上能够长袖善舞的朋友,也曾一再反思怎么能够做到这样。经过自我的剖析,也承认与自己的往年经历有关,自幼时家里来客人,长辈们共饮,我便自觉的躲到自己卧室里看书讨个清静。这样长到三十岁,没有别人的身经百战,自然也就没有别人的自信和挥洒自如。记得某位明星在真人秀上直接坦言,多于六个人的聚餐都不要邀请自己。想想也是,真是三五个好友一起吃饭小酌倒是趣事,无论是许久未见叙旧,还是闲暇时的小聚吐槽,都是一件生活乐事。 工作几年,因为居住校内为青年教师提供的宿舍,每天下班后最长去的便是学校的图书馆。每个高校都有一座知识的殿堂,也是学校最豪华的配置,几百万册藏书从文史哲到理工科,想要学习了解的知识应有尽有。图书馆是我自大学以来最爱的去处,尤其是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一整天都可以自由支配,一天除去吃饭休息的时间,便在图书馆选个最喜欢的的位置,畅快的读书写字。我的书法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曾经对我说,读书写字要像古人学习,要学习精华和经典的东西。读畅销书,写流行书法,就像吃快餐一样,只是精神上的温饱,实现不了继承和创作。我敬仰我的书法老师,也一样钦佩其学习写字的态度,也作为我奉行的准则。因此,工作忙碌之余,不如拒绝不擅长的交际,享受读书写字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