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说书人五岁那年,家里可供娱乐的东西少得可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连玩具都很少,日子如纸一般苍白,有电的日子很少,点个煤油灯也是为了照亮上床的空间。电视机十里八乡的很难找上一台,我周围的小伙伴是满大街的跑,玩着各种不用复杂道具的游戏,整日里窜的昏天暗地,而我却喜欢偷偷摸摸地跑到村头的说书摊前去享受属于我的那一份乐趣。 所谓的说书摊,其实是村里的几位老人闲来无事从家里的老书柜里拿出几本祖传的旧书来,有的还是女人用来夹鞋样子的,然后由一位识文解字的老先生来念,其他人都坐着从自家带来的小板凳,认真的听。刚开始听的时候,总觉得一个小孩子混在一伙老人堆里不大合适,于是我就远远近近地走来走去地装在不太在意的听,有时,听得入迷了,竟席地而坐,老人们对我却十分友好,还特地为我坐了一个小马扎,于是,那群老人中间,多了一个手捧着脸认真而又执着的小孩子,说书的人停下来喝水歇息的时候,老人们便讨论其中的情节,有时说错了,我便给他们纠正过来,往往会博得老人们一阵善意的夸奖。 现在想来,那时听到的内容仍记忆犹新,也大都是《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七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平书,书里的一些英雄的形象到现在仍留有很深的印象。听完书后,把书中的故事加以改编,讲给周围的小伙伴听,竟吸引了一大批小听众,于是我的周围也有了一批狂热的追随者。伴随着那份对书的执着,我进入了小学,或许是出于对书本中故事无限的神往,或许是那一个个文字透露出的无尽的玄机把我吸引,我语文功课出奇的好,三年级的时候便能借助词典阅读一些大部头的平书,手头的一本词典已经翻烂了,放了学,还要到说书摊上去,有时,说书的先生有事,那些老人便热情的邀请我为他们念上一段,念的自然是不好,可老人们听得仍然津津有味。 那小小的说书摊几乎伴了我整个童年,现在电视多了,手机多,可供娱乐的东西多了,村里的小说书摊也自动消失了,那些听书的老人多数已经作古,而我每次回家都要到村口去转一转,很想找到当年说书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