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成绩的最好捷径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是:参加补习班。在很多家长看来,如果孩子成绩不好,通常是上课不用功、平日不努力的结果。若把孩子放在家里,还会重复这样的“失败”。 最好的、也是最省心的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在补习班的大环境下,让孩子多多少少学到一些,帮助孩子把成绩提升下去。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孩子的生活成为了学校、补习班和家这样三点一线的时候,通常孩子的成绩都不会太差。 可一位做了30年的老教师说出了截然相反的一句话:“宁可孩子考零蛋,最好别送去补习班,补习班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上补习班还能毁掉孩子的成绩吗?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位老教师的话有些“过分”或者“太极端”了。可当和这位老教师聊完后,才明白老教师的用心良苦。她告诉我说:“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去补习班,如果是无奈之举我无话可说。但凡有可能的话,就不要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因为补习班看似让孩子的成绩锦绣天花,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到底又是指什么呢? 原来这里的代价,指的是对孩子未来产生的影响。在老教师的诉说中,我才明白老教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她说,学习分两种。一种是只要结果,一种是磨砺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成王败寇,而后者强调的是将孩子的能力从小打扎实了。 或许因为如今的教育太强调成绩,所以无论是家长为了立竿见影的成绩,还是培训班为了每月与孩子分数与工资绑定的KPI绩效考核,以及培训班的老师为了让父母觉得钱花的物超所值,促进父母在他们那里继续消费,都会把目光紧紧的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从结果上看,孩子的成绩显然提升了,似乎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可危害却是很多父母不曾预见的。其中最大的危害足足有三点。 01.高强度学习中带来的习得性无助 很多孩子没有童年、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平日里学校、家庭和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全部的童年和时间。至于周末,也是在完成了所有补习班和学校布置的任务后,或许能挤出一点闲暇的时间。 对于孩子的辛苦,父母心中清楚,可却没有办法。对于父母的辛苦接送,还有那每月庞大的补课开支,孩子也足够懂事、愿意试着努力配合。可在始终紧绷的学习压力中,孩子的天性与压抑状态却无从释放,慢慢的只能学会顺从。而其中很多孩子会在这个阶段,患上习得性无助。在面对父母的要求,面对学校、班级的期待,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束缚”下,只能一次次叹息着背弃书包往前走。 他们无力改变,也没有能力质疑现在的生活是对还是错、这样的生活正常吗?可当孩子未来走到社会,这种“服从”、“屈服”、“无力改变”的习得性无助,很可能一直伴随孩子一辈子。而一切根源,其实与太多的补习班占用了孩子所剩无多的时间有关。补习班,让孩子连最后的生活也都交给了补习班。 02.不求甚解,只要结果的后果! 其实补习班求的是结果,只要孩子能提高成绩,能考出让家长和老师满意的结果,那就算成功。至于过程如何,孩子到底懂不懂,都不重要。因为这些没办法衡量,而父母显然更在意可以用来衡量的结果。 于是,所有的补习班其实不会好好教孩子如何建立逻辑、思维以及学会懂得变通,他们只教孩子如何利用“公式”更有套路的做题。其实这很像面对问题时该如何选择? 正常的教育,应该是教给孩子如何寻找技巧,如何建立解题速录和思考过程,如何运用想象力和思维关联更好的记忆。但这些,有点太耗时间了,而且需要长期才能慢慢看出成效和结果,所以被所有补习班的老师弃用。 而补习班的解题,更像是告诉孩子当你遇到某一类问题时,就按照某一种做法做就可以了。遇到下一类问题时,找到下一类的做法。只要孩子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对应的做法牢记下来,就可以考到好成绩。这样看似没问题,可却忽略了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学会活灵活用。但补习班的老师可没时间和精力,一点点磨砺孩子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的能力。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套公式答题,却不懂得思考与变通,更不擅长想象与创造。 03.补习班是大锅饭,可能让孩子个性全无 教育也好,陪孩子学习也罢,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方式针对性学习。尤其孩子的理解与思考方式,往往各有各的不同。补习班也好,平日里的班级学习也罢,其实都不会真正在意你的孩子到底有何不同。所有的教育,全部是一种模式下的“量产”。这种结果,会牺牲掉孩子的个性,也会压制孩子本身具备的天赋。学校的这种教育无可避免,难道还要让孩子继续在补习班里加强这种教育吗? 其实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但学习的全部不是成绩,还有如何与社会、与其他孩子相处、交往。如果孩子的老师很负责任,对每个孩子都懂得如何培养教育,父母大可放心的教孩子教给老师。相反,大部分时候,老师只能作为传授孩子知识的人,但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还需要父母介入,亲自教导孩子,再结合老师的努力共同配合才可以。其中,也包括学习。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不懂孩子学的知识,其实可以从网上买来教科书、教案,也能找到网上视频教材,来亲自教给孩子。一点点教会孩子面对纸上的问题,面对人生和现实中的问题,该用哪些思路、技巧去学习、去掌握。在学习还掌握的过程中,孩子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需要留心什么、需要鼓励和肯定什么,父母需要亲自了解,这才是教育。教的不只是成绩,还是一种跟随父母学习的传承,不能假借他人之手。 一位孩子刚参加完高考的邻居说“补习班不是教给孩子学习,而是希望借助孩子混一口饭吃的职业。只要孩子成绩上去了,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父母就可以买单了。这种背景下教出来的孩子,得出来的成绩,拿到手里心里真的踏实吗?” 对于老教师对补习班的担忧,你认为是多虑还是句句是理?欢迎下方留言,期待你的见解。 |
|